浅谈如何有效进行《植物学》课堂教学
2012-04-13黄文娟李志军邱爱军杨赵平
黄文娟 李志军 张 玲 邱爱军 杨赵平
(塔里木大学 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和农学类等一切以植物为生产和研究对象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好《植物学》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相关的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实践性再强,仍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作为植物学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植物学的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植物学知识真正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植物学》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1~5]后形成此文,在此与所有植物学教学工作者交流、探讨。
1 理清整体教学思路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都应该理清整体教学思路,即对于整门课程采取何种思路和方法来教。笔者的植物学整体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9个字,即“三一二”、“ 二一一”和“三步走”,这是在分析植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三一二”针对植物形态解剖学的课程内容而言。“三”意为三个组织层次,即从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组织水平由低到高,层层上升;“一”指一条主线,即被子植物生活史(个体生长发育),在器官这个层次内容的学习中,以一条被子植物生活史过程为主线,从生活史起点——种子开始,到发育过程中依次出现的根、茎、叶、花、果实六大器官形成的先后顺序逐渐来展开学习;“二”指两个中心环节,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针对每个器官内容的学习,均先讲解双子叶植物该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发育规律,然后与单子叶植物进行比较讲述。
“二一一”针对植物分类学而言。“二”指植物界的两大类群,即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一”指一条植物类群系统发育史;“一”指一个分类系统,即最高等类群被子植物学的分类系统。
“三步走”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第一步,在开始第一节课的教学时就详细将“三一二”和“二一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详细描述和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就有个整体印象,知道自己本门课程将要学些什么?该怎样学?第二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 “三一二”和“二一一”的教学内容按顺序逐渐展开学习,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验证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思路;第三步,课程结束后再将“三一二”和“二一一”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课程完成后,学生即使不能清晰记得某个细小知识点,但至少对本门课程学了些什么,会有非常系统、整体和深刻的把握。
2 注重每个教学环节和细节
要成功教好一门课程,就要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的把握, “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不轻看任何一个小的教学细节,事无巨细,方能真正教好一门课。
2.1 课前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诸多环节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充分、认真与否,既是教学态度的问题,也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和相关教学刊物,并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等,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最精彩的课堂风采展现出来。
2.2 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
成功的教学最关键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课程。培养学习兴趣,学生主动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引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在如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1 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主体,要想做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生动有趣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毕竟植物解剖学的内容非常微观、抽象,能把此部分内容讲解清晰、透彻足矣,而关于形态和发育的内容却很直观、生动,所以可以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发育入手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某个器官形态时,可以各处搜罗一些有趣的植物实例,比如植物界中的各种世界之最(种子最大的植物——复椰子,叶片最大的水生有花植物——王莲,寿命最长的植物——龙血树等等)讲给学生,定能吸引学生兴趣。
在讲植物分类学中植物的特点和资源利用方式时,可以自编或查找一些与之相关且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小故事,并适当引入。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车前属(Plantago L.)植物时就曾引入一个题为《车前草名字由来》的小故事:东汉时期,一位名叫马武的将军曾率大军在黄淮平原一带作战,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干季,所有士兵和马匹皆因缺水断粮而出现腹胀、尿痛、尿血症状,且多日不见好转。一日马夫告之:所有马匹均尿液澄清,不药而愈。马武命马夫观察马的活动,发现马取食了大量马车周围叶形若猪耳的杂草。便下令收集此草,煮成汤汁给士兵服用,果然,士兵也很快痊愈。马武大喜,笑道:马车前的杂草竟有如此功效,真是好个“车前草”啊! 从此,人们便叫这不知名的草为“车前草”。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学生可以轻松记住植物的名称“车前草”,知道它的形态特征“形若猪耳”,而且也了解了它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以治疗尿道涩痛、小便不利等症。举一反三,在讲其他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查阅或编写一些小故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分类学中科属的识别要点一直是学生学习和记忆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笔者试着将从网上或文献中查阅到的记忆歌、诀、顺口溜等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如在讲十字花科植物的可以“十字花科,四瓣四萼,四强雄蕊,只结角果”[6]的十六字口诀来记忆,有时甚至可以配上流行音乐的曲调,让学生反复吟唱,很快便能准确并深刻记忆。
2.2.2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植物学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需要对太多形象而直观的植物形态、解剖或发育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示范,因此必须采取多媒体授课,但是多媒体授课不是简单把文字和图片拼凑后照本宣科,尤其忌讳在课件中出现大篇辐和大段的文字,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文字简洁,而图片、Flash和视频等资料丰富多样,且画面要美观,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并能符合视觉心理。除了课件外,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教具和实物标本也是不可少的,如新鲜的植物标本、植物解剖结构模具等。
2.2.3 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是较为传统却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和启发学生作出回答,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重要的是对于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肯定、鼓励和提升自信心的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设计问题时难易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幼稚、不屑回答;而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会挫伤自信心和积极性;只有难度适中且恰到好处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2.2.4 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意识和愿望逐渐在增强,同时与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是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这一点,我们的作法是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结合不同的专业讲解其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2.2.5 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植物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繁而杂,但众多的知识点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要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告诉学生众多知识点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去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把植物学课程当作是一个由众多知识点构成的有序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松散知识点的随意堆砌。
2.2.6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之相伴。因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以师爱为桥,建立情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再次,平等交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7]。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开展教学。
2.3 课后及时进行教学总结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要反思自己的成功得意和失误之处,也要反思学生提出问题、见解和建议。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总之,教学是良心活,用心最关键,只要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并积极探索、钻研,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孔红.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76~77.
[2]廖亮.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中的几点做法[J].生物学通报,1996,31(12):33.
[3]李家美,刘全军.提高植物分类学教学质量的尝试与体会[J].教研教改,2009,12(中旬刊):39.
[4]沐建华.利用校园植物开展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4(下旬刊):216.
[5]姜传明,路芳,彭一良.结合植物生态特点 强化植物分类学教学[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9(5):71.
[6]侯小改.植物分类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河南科学,1996,14(增):143~145.
[7]曾思琴.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广东教育,200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