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智人物彼得与阿凡提的本民族情愫

2012-04-13

关键词:希特阿凡提保加利亚

陈 瑛

(北京外国语大学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机智人物彼得与阿凡提的本民族情愫

陈 瑛

(北京外国语大学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保加利亚的希特尔·彼得和中国的纳斯尔丁·阿凡提均源于纳斯列丁·霍加。彼得与阿凡提外表不同,但性格相似,两个名字在其深层意义上都体现了人民自我保护和斗争的需要,拥有共同的审美内涵;霍加的故事是伴随战争进入保加利亚,而在中国是文化的自然传播,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决定了彼得被赋予与外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使命,阿凡提身上则没有这一精神诉求,两个人物形象承载相异的民族精神期待;彼得与阿凡提人物智者的内涵和故事的主旨相似,但各自保留了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神本质,蕴含了自己的民族感情。

机智人物;彼得;阿凡提;民族情愫

纳斯列丁·霍加的故事历经几百年传承,已为欧亚大陆许多国家的人民所熟识和喜爱。如今,人们关于他的民族身份众说纷纭,在波斯人的笑话里他是波斯人,在鞑靼人的笑话里他鞑靼人,乌兹别克人把他叫做纳斯列丁·阿方提,阿塞拜疆人们把他叫做毛拉·纳斯列丁,土耳其人把他叫做纳斯列丁·霍加[1]13,而在保加利亚语里,他的名字则又成了纳斯特拉丁·霍加。

苏联的杰甫列托夫认为霍加的形象存在于整个的东方,而东方的所有笑话材料都是围绕这个名字搜集起来的[2]7。就中国与保加利亚而言,两国的人民在纳斯列丁·霍加故事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故事的形象与内容加以充实和丰富,从而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机智人物:纳斯尔丁·阿凡提和希特尔·彼得。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关于这两个机智人物的很多故事都与纳斯列丁·霍加的故事相近,除了人物的名字和部分的细节有差别之外,故事情节基本相同。

一、希特尔·彼得故事的源起

保加利亚人在中世纪时就很推崇笑话故事,这可能与保加利亚民族开朗乐观的性格相关。公元14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从此沦入异族的统治,直到1878年才获得解放。在几百年时间里,两个民族的百姓共同生活、劳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语言﹑民俗文化等对保加利亚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保加利亚语中至今还保留许多的土耳其语词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是保加利亚民族复兴时期,幽默故事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人们不仅可以在日常期刊杂志上,而且还能在一些涉及宗教、伦理、教育等问题的书籍里阅读到幽默故事,而一些小年历书、占卜书、祈祷书、识字课本、儿童读物等书籍中也常常刊登、编选一定数量的幽默故事。

纳斯列丁·霍加的故事在保加利亚的传播开始于16至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时,保加利亚人已经对这个人物相当熟悉了。在保加利亚人民的认识当中,纳斯列丁·霍加是土耳其人——一个征服者的形象,但他们接纳了霍加,并由此创作出了一个类似的本民族的文学形象——希特尔·彼得。

希特尔·彼得的笑话故事大致产生于16至17世纪,当时的保加利亚国内还正在受着“欧洲化”思潮影响,人们对民间创作的搜集整理不甚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希特尔·彼得故事的文字记录,1873年,保加利亚人伊利亚·布勒斯科夫整理的希特尔·彼得笑话集正式出版,这本故事集的印刷算不上精美,但故事集前言里的一段话却格外引人瞩目,他说希腊人为拥有伊索而自豪,土耳其人以纳斯特拉丁·霍加为傲,俄罗斯人有巴拉基列夫,别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喜剧人物,我们拥有了希特尔·彼得却为何还在叹息,而遗忘了这个“民族的名字”[1]105,正是在这本集子里,彼得的外表形象得到了第一次描绘[1]118。

二、彼得与阿凡提的审美内涵。

从姓名文化的角度分析,彼得和阿凡提的名字都没有体现其自己民族的姓名文化特点。保加利亚人姓名文化的特点是由“名字+姓”的形式组成,而希特尔·彼得的名字则采取的是“形容词+名字”的形式。它是一个经过普通民众智力诠释之后,却又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名字。其实,在保加利亚的多布罗加、色雷斯及北方地区的许多村庄里,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农民的名字就叫彼得,当同村人在说到他们的时候,有时会在他们的名字前加上一些形容词。“希特尔”就是形容词,是“机智”、“机灵”、“灵巧”、“狡猾”的意思。希特尔·彼得系列故事中有一则故事叫《希特尔·彼得这一名字的由来》,讲述的是彼得小时候在财主家做仆人时,戏弄财主保护自己的故事,大家知道后从此就叫他希特尔·彼得了,也就是“机智的彼得”的意思。这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名,却又是一个带有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特性的名字。

纳斯列丁或纳斯尔丁,意译出来就是“宗教的胜利”或是“对宗教的支持”。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又称他为霍加·纳斯列丁,纳斯列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列丁,甚至简称为霍加。“阿凡提”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名,正同“霍加”一样,也是尊称,这个名字在突厥系各民族的语言里都是通用的。“阿凡提”在其本义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对男人的一般称谓,意即“先生”;一是对有知识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意即“老师”[2]2-3。在我国的维吾尔语里,他的全名为纳斯尔丁·阿凡提,这个名字可以说是纳斯列丁·霍加的同义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希特尔·彼得的名字更具创造性,明显区别于纳斯尔丁·阿凡提与纳斯列丁·霍加的渊源关系,这也是客观语言文化差异的自然体现。这两个名字在其深层意义上都体现了人民自我保护和斗争的需要。

彼得和阿凡提都是穷苦大众的代表性人物,这两个人物在外形上借用的主体也不一样。纳斯列丁·霍加是这样一个形象:腰系一根褶腰带,头戴缠头,骑一头毛驴,佩带一把弯刀[1]11。由于地域和宗教的原因,阿凡提的外形与纳斯列丁·霍加非常接近。相比纳斯列丁·霍加的外形,保加利亚的希特尔·彼得更多地借用了希腊的伊索和意大利的幽默人物贝尔托多的一些特征:矮而胖;大脑袋,额头突出;大耳朵,黑眉毛,鹰钩鼻,脸上有麻点;胸部长毛;肚子凸起;腿短而不直[1]118-119。但两个人物形象在衣着装扮上都更多地融入了本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比如彼得的毡帽、大裆裤及乌拉鞋,阿凡提的缠头(或者维族花帽)等等。

虽然人物外表差异很大,也都算不上高大勇猛,但人物性格上具有诸多共性,都集中了普通民众身上朴实美好的性格特点。他们头脑机智、随机应变能力强;都没怎么上过学,但拥有自己民族的智慧大成,都可以为农、为商,有时还能充当医生、理发师、法官等角色;虽然聪明,可有时却又表现得很愚笨、可笑;他们同情遭受不公待遇的穷苦弟兄,憎恨吝啬、奸诈、贪婪之徒,经常嘲弄统治者及上层社会人士;他们对宗教都不狂热,有时甚至还“偷懒”,不参加礼拜活动;在性格上,他们也都带有一些“野性”,对自己人偶尔也搞些诸如撒谎、偷拿东西、使坏的恶作剧。

在一定意义上,“斗智”是几百年来各民族劳苦大众在体力、道德之外,所用来生存的“无能为力”之举,也是人民群众和统治者斗争的需要。他们在笑话故事中的聪明暗喻了对统治者的蔑视,同时对普通民众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以及开发其智力的目的。

三、彼得和阿凡提形象相异的民族精神期待。

保加利亚人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接触霍加故事的。战争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文化融合的进程,异域文化以非自然的输入方式赋予了彼得与外族统治者斗争的民族精神诉求。可以说,在被异族奴役的生活中,保加利亚人需要有一个自己民族的机智人物形象来承载他们的民族自信、智慧和希望,这是与占领者相斗争的现实需要。希特尔·彼得的出现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原因:第一,在长期遭受奴役的生活状态下,保加利亚人民积聚了相当大的精神动力,以求在世界面前得以展现;第二,受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感召,保加利亚人民希望能够融入先进民族的文化大潮中;第三,保加利亚民族复兴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给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有意思的是,彼得的故事里还有一些带有神话色彩,如《彼得与怪兽》、《彼得与恶蟒》等,在这些故事当中,彼得勇敢强壮,充满智慧,这显然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保加利亚人民在彼得身上所寄托的,保护整个民族、反抗异族侵略、实现民族自我觉醒的愿望的反映。

霍加的故事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我国新疆各族人民中间流传了。我国的新疆地区同中亚细亚和中近东一带,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和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必经的要道。语言文字的近似和宗教信仰的相同,使得霍加的故事很早的时候就流传到了我国新疆一带[2]5。这是和平环境下异域文化自然的流布方式。这也决定了彼得与阿凡提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如果说彼得被赋予了与外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使命,那么,阿凡提身上则没有这一精神诉求。

从人物形象“本民族化”的创作手法上说,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写照与民族文化表达构成了彼得故事的民族身份。作为受异族奴役的臣民,保加利亚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正是通过笑话故事得到了准确的表达。所以,彼得的斗争对象里有“苏丹”,有“巴夏”。此外,特定历史生活在故事里也有真实的再现,比如苏丹命令人们不准携带武器;当太阳下山后,保加利亚人在街上走路时必须要提马灯;暗中协助反土耳其统治武装起义人士;土耳其强盗抢东西;彼得给巴夏家做“无偿劳动”等。

在那个特定时期,保加利亚百姓和土耳其百姓在一起劳动和生活的场景也得到了反映。为了有意识地区别于霍加,作者们就编写了彼得和霍加如何相遇、相识,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比赛说谎斗智的生活笑话,但有些故事仍然避免不了情节借用。特有的饮食、宗教文化也是彼得身上所携带的身份符号,我们在故事里经常可以见到保加利亚传统食物,如菜豆汤、菜豆炖猪肉、拉基亚酒、葡萄酒、烤乳猪等等。保加利亚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所以,神甫、希腊大主教,圣诞节等便构成了彼得故事中的宗教色彩。

相比之下,阿凡提故事的“本民族化”则依靠的是鲜明而丰富的民俗、饮食、宗教文化及地区风貌等。比如带有浓厚新疆地区饮食、民俗文化等特色的语汇:馕、抓饭、奶茶、酸奶子、酸辣汤、油炸散子、哈密瓜、葡萄、其里盖(一种香瓜)等;维族乐器独塔尔、热瓦甫;维族游戏麦西列甫;维族节日库尔班节;新疆地区挖土农具砍土镘(类似锄头)以及青稞、戈壁滩等。

阿凡提故事中除了民俗之外,还含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比如故事中经常出现胡大、喀孜、阿訇、伊玛目、毛拉等神及职位的名称;也经常出现宗教活动名称:乃玛孜、肉孜节、斋饭、居曼日等,以及许多礼拜名称。除了浓郁的伊斯兰教文化外,故事中还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和词汇。比如包子、饺子等传统食物;左右丞相、县官、衙役、乡约、百户长、千户长等行政人员的称谓;“文”、“两”、“斗”、铜钱、元宝、银元等传统计量单位及货币名称;锔碗、生肖、炕、阴世等带有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词汇。

综上所述,纳斯列丁·霍加的形象经过几百年来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发展,分别在异域的文化土壤上衍生出了彼得和阿凡提两个机制人物形象,虽然人物智者的内涵和故事的主旨并未发生变化,但传诵的人物已经发生了艺术的挪移。它们通过存同、去异、再创的过程,舍弃掉不符合自己民族文化特质的表象元素,各自保留了自身民族的价值观等精神本质,融入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印记,蕴含了自己的民族感情。

[1]维利奇科·沃尔切夫.希特尔·彼得和纳斯特拉丁·霍加[M].索菲亚:保加利亚科学院出版社,1975.

[2]戈宝权.阿凡提的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海林]

I106.4

A

1000-2359(2012)02-0237-03

陈瑛(1968-),女,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保加利亚语言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2011-11-28

猜你喜欢

希特阿凡提保加利亚
聪明的阿凡提
阿凡提的故事之再次吃亏
印邦长拍女记者脸惹众怒
阿凡提巧装盘子
两瓶酒毁掉一位部长
《阿凡提测试片》
印度影片《印度超人前传》人性美丑的解读
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对2011年选举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