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人本转型

2012-04-13赖金茂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灌输关怀价值

赖金茂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肇庆 526020)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人本转型

赖金茂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肇庆 526020)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浓厚的技术教育倾向,价值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了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教育的人本价值观,实现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人本转型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功能论和价值论上坚持功利主义立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沦落成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灌输的工具,呈现出明显的工具论倾向。教育者乐观地认为:“只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所有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选择和实施的,而且受教育者就一定会朝着这个预先设定的目标而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伦理关怀,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

以功利为主导的教育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关注学生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弱化了人性关怀,阻碍了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种种困境。

(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未能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工具理性的膨胀压制了价值理性,从而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体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把社会和个人对立起来。主体在对象化实践中却不能拥有实现主体生存和发展内在需求的个人价值,这种本质力量的‘异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威信丧失、效度缺损和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2]具体表现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浓厚的政治灌输倾向,单纯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及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强化个体对社会的认同,以社会的规范或制度来约束并训导学生,使其成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无条件认同者和遵从者。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浓厚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重视教育的规范性,忽视教育的发展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硬性灌输”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和价值取向,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毫无主动性可言。这种规范性教育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强调个体的工具性而忽视个体的价值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的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目的。在教育实践中采取重复、强迫、空洞等消极的教育手段,必然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获得学生对这一教育模式的认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育的内容上,实施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从外向内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难以适应学生个体独特性和生命多样性发展。第二,在教育的方法上,采取训导、压制、灌输等硬性注入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生命多样性的特点,缺乏生命意识和伦理关怀,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三,在教育的评价上,采取预先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集中统一评价,符合标准的就是“好的”,不符合标准的就是“坏的”,这种僵化的评价标准严重打击了学生鲜活的个性,自我发展和创新意识被严重扼杀。

(三)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出发点必须是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出发并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体自主性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规定,它反映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自我自由支配的程度,是个人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的统一。”[3]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了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教育和灌输规定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的实践活动,忽视了个体的尊严和人格,带有明显的“塑造论”思维定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强势话语霸权。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并非平等,表现出教师话语霸权、师生话语权力不平等、学生话语权缺失等现象,教育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独白或演讲,导致学生话语空间遭受挤压。课堂教育变成了教师观念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的殿堂,彻底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缺乏批判意识。由于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灌输的作用,这种硬性灌输的教育模式难以在思维方式、信息交换、内容拓展等方面体现开放性和兼容性,压制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教师被当作智者的象征,真理的代言人。“教师往往代替学生说话,代替学生作出判断,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而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跟着教师走,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被遏制,思维创造性被压抑,俨然变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4]

(四)重视“灌输”式教育模式,忽视“关心”式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一整套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正面集中“灌输”为主。它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塑造人和培养人,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有的生命关怀、伦理关怀和信仰关怀的内涵,从而深深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育的目标上,从工具论的视角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活动,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质性的东西来对待,并将学生打造成被动地遵守社会规范,踏实为社会服务的工具。第二,在教育的内容上,从狭窄的理论框架出发,实施封闭性教育,脱离时代发展要求,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片面强调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假大空式的说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教育的方法上,从书本出发,采取单一的纵向外在纯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教师往往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逻辑阐释和概念描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纯粹“知识”来传授,难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转型的实施路径

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型,从现实的人出发,重视伦理关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的对象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5]必须从现实的对象主体出发,而不是从理想的、抽象的人出发。“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人出发,正视和尊重对象主体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在教育实践中,既要看到人作为手段而存在,又要看到人作为目的而存在;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性价值,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性价值。实施路径为:第一,坚持发展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反,忽视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无视学生生命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丧失其存在的价值。第二,坚持生活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方式,不能从理想的、抽象的人出发,必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立足现实的对象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第三,坚持价值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分强调个人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性价值,必须尊重并兼顾个人的现实诉求,重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个体对生命意义及其价值的追求。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彰显人文关怀。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即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日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硬性灌输”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看作有生命的个体,有个性的个体,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个性和独立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实施路径为:第一,体现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专长,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外在的规范和制度中。第二,关注个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既定的理论知识,更要主动关心学生的现实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第三,保持开放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而不能任学生自发沉浮。

(三)重视交流与沟通,培养对话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的对象主体出发,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体,主动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实现平等的对话,培养对话意识。“对话”绝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而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流和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更为融合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种对话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借助语言的有效沟通,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从而消除思想上的孤岛,对象主体也在对话中获得确认。实施路径为:第一,提高参与性。要转变教师“一言堂”现象,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第二,倡导平实性。要回归现实生活,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教育的要求,不讲空话、套话、大话。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倡导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主体意识的人。第三,重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存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既要看到受教育者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体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四)拓宽教育内容,强化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教育实践既要体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又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生命关怀和情感关怀。强化生命关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坚持人性化教育和情感化教育,反对单向的政治灌输,真正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施路径为:第一,体现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意识的关怀体现了对人的本性的诉求,引导学生肯定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育人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生命意识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其内涵是对生命的社会意义的发掘和把握、培育和塑造。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并充分利用它创造新的价值。”[7]第二,体现情感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要摒弃以往的强行灌输和单调说教的教育模式,必须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来对待,用真挚的热情理解、关怀和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培养和调控学生运用情感的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第三,体现信仰关怀。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并指导着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实施信仰教育和信仰关怀,就是要在无根似的漂浮不定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进而为其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提供奋斗的动力,培养健康的人格。

:

[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2]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0.

[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9.

[4]夏永华.高校德育方式和途径的偏失及矫正[J].未来与发展,2008,(7):75-76.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7]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60.

On the Developing Dilemma and Humanistic Turna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AI Jin-mao
(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aoqing 526020,China)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ws a strong tendency of technical education,value education in a marginal status,weak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should establish the humanistic values,to achieve the turnaround from the“Material-oriented”to“Human-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eveloping dilemma;humanistic turnaround

G641

A

1001-7836(2012)12-011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50

2012-11-01

赖金茂(1981-),男,江西龙南人,教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灌输关怀价值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一粒米的价值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给”的价值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