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未来职业的影响

2012-04-13吴新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幻城声优涂鸦

吴新兰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未来职业的影响

吴新兰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

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引导了“漫迷”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走向:对日本动漫的热爱使得一些青少年通过涂鸦模仿走上了动漫创作的道路;一些青少年通过钻研动漫文化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倍生而选择了日语专业;一些青少年把动漫作品当作文学作品一样来品评、改写,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一些特别喜欢Cosplay表演的青少年往往选择表演专业或服装设计专业。

日本动漫;中国青少年;职业规划

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象征,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成为了我国动漫市场的主流,受众的主体为15~35岁的青少年[1]。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职业规划和职业定型期,日本动漫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影响着这些“漫迷”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职业规划影响。

一、从“涂鸦”到动漫创作

鲁迅先生说过,画连环画可以产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画家。同样,动漫以其通俗的观赏性吸引着受众,潜在的艺术性熏陶着受众。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许多的中学生开始模仿它的风格并尝试自己创作。甚至在网上还出现了很多“涂鸦”版,漫迷在那里交流绘画漫画的经验。

作为国内最受瞩目的职业漫画家之一姚非拉就是日本动漫影响下由“涂鸦”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父母都是忙碌得早出晚归,姚非拉一个人在家时,凭着看《大闹天宫》、《圣斗士星矢》、《七龙珠》、《机器猫》而留下的记忆,在纸上画满了孙悟空,还有阿童木等一些日本的卡通人物。像姚非拉这样的涂鸦者不在少数。

2007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岩松看日本》中还曾经报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姚逸飞同学,他迷恋日本的动漫已经三年了,除了功课,动漫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时间,零用钱也大多花在了画册、光碟和有关日本文化的书上。动漫不仅带来了乐趣,而且影响了姚逸飞的理想。他最想报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动漫导演专业。他甚至希望有一天可以到日本学习、工作。为此,他选择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读书,还自学了日语。

从对动漫作品的喜欢,到开始“涂鸦”,到走向动漫创作的道路,日本动漫的影响力是功不可没的。

二、从“恋声”到日语专业

喜欢日本动漫的人除了涂鸦一族,还有“恋声族”。对“恋声”一族来说,听原版的配音是一种享受,而听中国的配音“生不如死”。因此,他们如果不懂日语的话,宁愿看着字幕,也不愿听国产配音。不过,大部分的“恋声”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都能说几句很标准的日语,甚至有人自学日语并参加日语过级考试,拿到最高级一级的人也是有的。笔者认识的几个漫友,就说过二级、三级的人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也有。

声优对于一部动画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声优配音水平的高低,影片配音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动画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大多数的声优迷都是通过日本动画而接触到声优的,声优的发展与动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恋声者,不仅对日本的声优如数家珍,还自学日语,甚至有的还参加声优社团。

近几年来,在中国报名参加日语能力测试的人数骤增。2004年设定的报考名额为97 500人,然而报名人数很快就爆满,日本方面随即又追加了5 000个名额,还是未能满足需求[2]。随着参加日本语能力测试考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一年一次的考试已经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分别于7月和12月实施两次考试,并从2010年开始在现有四个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级别。近年来的日语学习热,日本动漫在其中的影响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日本动漫的广告效应吸引了众多的日语学习者,这些日语学习者同时对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广泛流传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从“同人文”到网络文学

动漫爱好者不只是阅读或观看作品,他们还不断地重温作品,对自己喜爱的动漫形象有些爱不释手,不想让作品完结,希望自己的“偶像”身上发生更多的故事,于是就产生了“同人文”。同人文作者自觉地投入了时间、精力和物力,并不追求商业上的回报。这是一种“零度的创作”,创作本身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超越了对作品的名利效应的关注。

还有的漫迷对自己喜欢的作品作考据、分析。如有人因为十分喜欢《十二国记》这部作品,就作了作品背景研究,于是就深究起《十二国记》里面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来。有人还在《中华小当家》以及《将太的寿司》两部漫画中看到了“料理道”,在小畑健《棋魂》中看到蕴含的“棋之道”,而引发了对日本“道”文化的评论。

关于日本动漫对当前中国时尚文学的影响,郭敬明2003年出版的《幻城》是个有趣的个案,这部作品的出现曾使一批中年作家和批评家看呆了眼也看走了眼[3]。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在为《幻城》作序时称“这是一本奇特的书”;陈晓明教授则把郭敬明小说中的片段与梅特林克的作品片断并置在一起,暗示《幻城》有着可与文学大师平起平坐的地位;上海大学的王鸿生教授在上海作协和春风文艺出版社为这部作品召开的研讨会上称自己被《幻城》打懵了,说他读了《幻城》特别感动、惊喜等等。事后他们从郭敬明的同辈同好在网上指认这部作品与日本漫画的关系中才发现,他们对《幻城》的过高评价源于他们这一代人对80后的文学作者所享有的文学影响资源的完全隔膜。

可见,中国的文学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日本动漫的影响和冲击,影响着一些青少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四、从“Cosplay”到表演文化

Cosplay作为一种非官方性质的娱乐项目,不论是在日本、中国大陆或是台湾、香港等地区,基本上对其参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拥有自己的Cosplay服饰,便可以以社团或是个人的身份参加各类会展中的Cosplay活动。即使不参加活动,有很多年轻人自己也可以Cosplay一下,自娱自乐。如今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地区,Cosplay早已成为了一道追逐流行,展示当代年轻人自我个性的风景线。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扮演动漫中角色的Cosplay活动,则标志着虚拟的动漫走下漫画书,成为动漫迷日常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对于Cosplay,笔者认为它和卡拉OK属于异曲同工的发明。卡拉OK的发明者井上大辅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亚洲人之一”,理由是甘地、毛泽东改变了亚洲的白天,而他改变了亚洲的晚上。Cosplay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有影响力的发明之一,它改变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距离。“上帝死了”,现在人们再也不希望把任何人当作上帝,而是希望自己被承认、被尊重,卡拉OK和Cosplay正是这样一种展现自我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在卡拉OK中大显身手,体验一下做“歌星”的梦想、陶醉与愉悦。而Cosplay,可以通过化妆、服装让人暂时离开现实社会,成为动漫中的一个角色。

Cosplay除了为爱好者提供表现自我的形式,还提供了回避尘嚣的心灵空间;由于多以社团为组织形式,也为同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台。除此之外,Cosplay也如同卡拉OK一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因为有了Cosplay,对于一个动漫团体来说,创作个人‘话剧’的时代也已到来,不同的动漫角色被植入新的剧本,新的故事也随着动漫迷的即兴表演而层出不穷。”[4]我们很难说,这种表演文化,在未来不会成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或者专业。

五、小结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青少年中影响不仅表现在少年人的“沉浸”上,还表现在他们对日本动漫的“模仿”上,也就是说,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创作、配音、评论等的“模仿”行为反映了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重要影响。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文化而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倍生,产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还有的人则因为喜欢某个动漫人物,而通过涂鸦模仿走上了动漫创作的道路。有的人则把动漫作品当作文学作品一样来品评、改、写,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喜欢Cosplay表演的人,最后可能选择了表演专业或服装设计专业。可以说,日本动漫在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

[1]白晓煌.日本动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刑志强.留学生を日本の宝物として扱おう[M].東京:日本僑報社,2006.

[3]黄忠顺.中国时尚文学与杜拉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J].河北学刊,2005,(3).

[4]李叙,顾文瑾.新动漫10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

G40-052.4

A

1001-7836(2012)12-0105-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44

2012-10-16

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符号学视角下的日本动漫语言研究”(2012SJD750035)系列成果之一

吴新兰(1979-),女,安徽砀山人,日语系讲师,博士,从事日本文化、日语语言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幻城声优涂鸦
中国最大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幻城(油画)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声优界的春天来了?
日本声优变形记
《幻城》并不“壕”,追求“好”
论日本动漫“隔空恋爱”效应存在的原因
恋声族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