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窠臼打造精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改革与实践
2012-04-13潘丹
潘 丹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人文科学系,哈尔滨 150025)
突破窠臼打造精品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改革与实践
潘 丹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人文科学系,哈尔滨 150025)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应在选题、资料搜集、论文撰写、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突破窠臼,打造精品。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既是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总结,也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入门阶段。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以写为生的专业。作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德强商务学院在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用有所为。因此,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特别重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指导方法,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训练。
一、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前提下设计论文选题
教师拟定论文题目,这是论文指导的第一个步骤。教师给学生拟定的选题,首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该涵盖本门课教学的全部重点内容;最后应该具备学术讨论价值。在设计选题时,教师可用大约一周的时间登陆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一旦锁定某个范围,就将相关的资料下载,下载之后认真阅读消化理解,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论文的选题。这些下载的资料在后来的指导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来,这些丰富的资料可以让教师的拟题工作有据可依;二来,后来个别学生身在外地工作或实习,不具备登陆中国知网的条件,教师可将这些资料打包传阅给他们,作为他们论文开拓视野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帮助学生确立选题的环节上,应考虑论文的可操作性、与教学紧密结合,并且兼顾题目的学术前沿性和角度的新颖性,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题目。
二、在师生见面会上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对毕业论文写作,学生中有很多错误的看法。在师生见面会上笔者主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态度进行了正面的引导。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摒弃无用心理——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最有价值的一次训练机会
毕业论文是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最后一次考核。四年的学习到底有怎样的提高,这个总结是给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的。毕业论文是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对个人将来的发展有益有用。如果认真地完成这次系统的训练,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会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在工作中再写东西或者处理问题,一定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如果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训练,那你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用毕业论文的方式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大学学习。
(二)摒弃畏惧心理——论文是思想和语言的舞蹈
大部分学生认为它是枯燥痛苦的。其实论文应该是快乐的,怎样能让我们的论文变成语言和思想的舞蹈呢?就是要做到对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充分地认识和理解。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很多人还没有到达山顶就退缩了,因此也无法体会到论文写作的快乐。
(三)摒弃功利心理——鼓励兴趣第一
预测到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心态,有的写论文很想显示才华,为了证明博闻强识大量堆砌材料;有的就想拿优秀,过分注重论文的形式标新立异,对论文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引导学生真心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快乐。
(四)摒弃应付心理——训练耐心和细心的学术态度
一些学生认为学术论文写作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更有甚者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没有什么价值,反正最后都会过去,于是就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如果人生每一件事都应付,没有一次是发自内心全力以赴地去完成,那你的人生将是充满缺憾的。因此,应鼓励学生通过论文的训练有意识培养自己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的工作品质。通过师生见面会,学生对写作论文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期毕业论文顺利且出色地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用竭泽而渔的精神启发学生全面搜集资料
只有抽干湖泊里的水,然后才能看到鱼。我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要求论文引用学术文献不得少于12种。笔者在实际的指导中,不局限于这一最低要求。我专业要求学生在论文前期资料的占有量要丰富,要具备竭泽而渔的精神,将眼睛所能看到的资料无论是在期刊网上还是在图书馆或者是在书店全部一网打尽。并且将个人论文写作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心得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多角度去尽力搜集相关资料。这个要求事实上不容易做到,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尽力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学生张佳玫的论文《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探析》一文,共参阅各类文献书籍50余种而完成,虽然谈不上是一篇特别出色的论文,但是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也实属难得。最后论文验收时大部分学生资料占有都相当丰富,基本达到了改革之初对学生预期的要求。
四、用突破窠臼的独创精神指导学生的论文撰写
学生们未必会在短时间内有什么独创性的新发现。但是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论文要有创新,否则就是制造印刷垃圾。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多次与学生通过邮件和电话沟通,和他们一起探讨。很多同学写论文都有这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王猛选择了题目《辛弃疾涉酒词探析》,从他的初稿看来论文堆砌现象严重,头重脚轻。资料占有虽然很丰富,但是个人分析论证的部分太少,给人头重脚轻之感。学生关萍的论文《禅意与画意的完美结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初稿看上去不像论文,像是在回答一道考试题目。个人对论文的独立思想几乎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反对学生千篇一律。鼓励在充分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创性看法。从论文的最终反馈看,所指导的学生基本都在论文中突出了个人的思考。个别论文发一家之言,颇具学术讨论价值。比如学生高杰的《宋江形象考论》打破了学界对宋江招安问题的一贯否认态度,站在时代背景和施耐庵创作的角度上为宋江招安问题平反,小作者语言犀利,思路新颖,论述有理有据,是一篇凝结个人充分思想的优秀论文。
五、在严格把关的原则下指导学生的论文修改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因此在指导中我专业教师均对论文修改严格把关。第一,提早验收。由于学生有“等靠”思想的居多,因此,在论文每一稿提交的要求上,教师一般都提前一段时间开始验收,为论文的修改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第二,回复快捷。收到学生的论文,就尽量快看,快改。不让论文在老师手里滞留过长,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第三,返工率高。主要体现在初稿上,如果论文写得不像样子,那么就会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篇不算初稿,返工重写。多数学生对重写都比较重视,因而再次反馈回来质量大多都有很大的改善。学生看到不合格返工的几率高了,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对自己论文的修改。第四,重点突出。“与其伤其十指,不是如断其一指效果明显”,这是我们在修改回复中最常说的话,指导学生突出重点,不要锁定目标过多。抓住几个问题论述得精微深细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对泛泛的论述。比如学生张天波的论文最开始选取的角度是《红楼梦男性世界考察》,初稿里涉及的男性林林总总,但是都没有深入论述。于是,笔者就建议她“抓住你感触最深的两三个人物好好揣摩他们的处境和心理,其余略谈”,最后她将论文重点锁定为《贾宝玉和贾琏形象比较研究》,只谈这两个男性,论文分析细腻,且有个人独特理解。第五,归纳比较。不管文笔怎么样,要建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意识。这点在每一篇学生的论文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修改学生普遍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论述模式,学会了横向联系、纵向比较的方法,使论文更具说服力。
六、用祝福和鼓励指导学生的论文答辩
论文写好是成功的一半,答辩是成功的另一半。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论文撰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在论文定稿时,应对每一位同学论文的最后敲定都送去的祝福。并且在答辩前,通过邮件或电话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明确的答辩指导,告知其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答辩时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嘱咐每个人写好答辩陈辞。在最后的答辩中,学生表现出了对自己论文的熟悉和理解且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应对自如,充满信心地完成了答辩任务。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两年多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从学生毕业论文的反馈情况看,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方式的改革,将学生带入了学术的殿堂,激发了学生对学术的热爱与敬畏。
G642.477
A
1001-7836(2012)12-008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34
2012-11-12
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指导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阶段性成果
潘丹(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