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2012-04-13周世华
周世华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周世华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关乎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科学素养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各地区、高职院校对此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素养;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发布第八次国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国民具备科学基本素养比例达3.27%,比2005年提高了1.67%,但这个比例仍然落后日本、加拿大近20年。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比例为64.94%。在第五届亚太地区传媒与科技和社会发展论坛上,中华女子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也是令人震惊的:在受访的484名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仅为2.3%和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发达国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1983年,美国开始了以提高美国公民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教育计划,即“2061计划”,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
日本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基于教育文化和语言背景,对科学教育领域称之为“环境”。在新《大纲》中除了高度关注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科学教育的生活化等之外,还增加了带着亲切感接触身边的动植物,发现生命的宝贵,帮助儿童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对大自然的兴趣、敬畏、爱护。
在法国,3岁的幼儿就开始接触科学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法国教师几乎每个人都有记录学生所提问题的习惯,法国科学教育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极重要的位置,力图通过培养孩子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对事物进行缜密而有逻辑的思考,增进科学推理能力。通过激励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使之养成良好的质疑的习惯,培养其洞察力。
1988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5~16岁儿童科学教育政策的白皮书》,这是英国政府历史上首次提出国家科学教育政策。这个白皮书号召全社会关注儿童科学教育,一时在社会上形成了兴办少年儿童科技博物馆、举办科学活动周的热潮,在全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成了专题课程研究委员会,重点仍然是自然科学课程。在此背景下,学前科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原因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不够、投入不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本科院校扩招;高考人数逐年递减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少、门槛低、质量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各地纷纷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改建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政策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形势好于其他专业,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受利益驱动也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导致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科学校也仅仅维持在能完成招生计划的水平上。导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源自身先天不足。以录取235分为例,高考总分750分,考生只要每科能考32分就能上大学。在招生方向上以文科居多,理科生源较少。女生多,男生少,以我系为例,2011届450人中33名男生,男生仅占7%。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低,女生动手能力较差,爱好阅读科技类书籍的占7.8%,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如球体与园形概念分不清;出现“重的物体沉下去、轻的物体浮上来”的错误结论;把肢体活动的原因归结为有褶皱。
(二)课程设置不足。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在故事教学《小狗追太阳》中,许多学生把情感态度目标定位为珍惜时间;而对深层次的“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太阳东升西落)挖掘不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开设的54门课程中只有一门是大学生科学素养课程。
(三)传统思想对幼儿教师认识的影响。过去认为幼儿教师就是会唱歌、跳舞、做游戏,画画、识字、讲故事,忽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多重视艺术类课程,在办学理念上出现偏颇。
(四)学校、幼儿园、社会缺少实训场地、科学发现室、科技馆等场所。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幼儿园也存在经费紧张问题,科学教育设施投入捉襟见肘。
三、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1996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召开第一届全国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研讨会,在幼儿园常识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十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数学教育也纳入到科学领域中。《纲要》明确地将“自主探究”和“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又是对今后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改革和研究方向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效果,对于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竞争、振兴民族经济与社会进步具有现实意义。幼儿天性好奇、好问、好模仿,幼儿教师应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在幼小的心灵埋下科学的火种,帮助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一)提高入职门槛,倡导精英教育,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把握好、运用好国家政策,公开选拔一些品行端正、文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将师德作为衡量的核心,文化素养作为考量的重点。提高幼专录取分数,国家应尝试在师范类通识教育基础上,选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改善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二)设置科学素养类选修课,增加幼专生科学知识。高职课程设置为2+1,在有限的两年学习时间,增设选修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军事等。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将科学知识生活化,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带给每个人的乐趣。如:魔术的神奇、会说话的娃娃、海市蜃楼等等。
(三)建设功能完善的科学发现室,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科学方法。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向科学教育实训室倾斜,加大设备投入。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以课题研究为牵动,建立院校、家园一体化科学教育科研课题。研发幼儿科学教育课程资源,为幼儿园和家长学习掌握、运用科学知识提供方便条件。
(四)在校内营造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塑造科学精神。学校除举办艺术节外,还应增加科技节,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展;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与现代生活的图片、照片展;内容丰富的科技专题讲座;开展普及科技知识竞赛。学校搭台、学生唱戏,自定主题,师生参与。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开设科技社团,让科技活动常态化、生活化,创设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环境。
(五)提高科学素养是幼专生可持续发展的的核心竞争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目前,工作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中仍有相当多的没有按照专业化要求规范自己,也没有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人们普遍把教师这个职业理解得过于简单。在一般人眼里,从职业技术和科学创造性来说,中小学生教师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而尤其糟糕的是,我们教师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到美国访学参观波士顿公立幼儿园,一位50多岁的女哈佛博士做幼儿教师,她观察到这个班孩子学习质量非常高,孩子们喜欢发现问题、爱动手、爱动脑。在中国幼儿园教师年龄超过40岁就转入后勤岗位或升至主任、园长,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以22~32岁居多,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普遍较短,缺乏后劲。
学前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关乎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现有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单是某一学校、某一专业的事情,更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
G711
A
1001-7836(2012)12-004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16
2012-11-13
周世华(1967-),女,山东商河人,教授,从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