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分析和思考
2012-04-13吴英健
吴 英 健
(1.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2.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关于高职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分析和思考
吴 英 健1,2
(1.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2.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特征的变化,势必要求高职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基于此,从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和原因,理清高职创新人才的类型、应用领域和素质特征,明确高职学生具有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以期面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动力。
高职;创新人才;素质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岗位对专门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急需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些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分析和思考高职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将有助于面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动力[1]。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不应只是继承性应用,而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所以高职教育的核心就应是创新教育。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个性的突出,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的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定位出发,依据当今时代的需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适应国际之间竞争的要求
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实质。许多国家把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人才,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企业要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竞争,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企业要增强企业的实力,就需拥有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因此,面对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的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一种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
(三)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这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这样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就会提出了一些新的、高的要求。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条件,也为学生再就业或继续学习夯实基础;而创新素质则会使高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工作实效。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的体现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水平,是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的一个重要依据。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很快对接工作职位,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提供更有效的培养方式。调查显示,历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同时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创造活动也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展创造性工作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生创新素质现状及原因
(一)内部原因
一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仅仅满足于拿到毕业证书,找个好工作;或是通过专升本、专转本形式,继续深造。因而大学期间的学习,一直忽略了自己在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当然,也有许多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缺乏行动的信心,常常知难而退。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与广度、整体性与概括性、敏锐性与深刻性、计划性与灵活性等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逻辑、联想、发散、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与锻炼。
(二)外部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影响。在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忽视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人才培养的市场机制、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等尚不健全。这些都会使许多高职生对自身与社会认识不清,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创新技能。二是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最早和最深刻的地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由于对子女的溺爱,往往缺乏对子女冒险精神和创新个性的训练和培养,因而,当前学生胆怯、畏难、懦弱的个性品质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三是传统教育模式。传统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学校和老师虽然知道创新素质对于高职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普遍认识不够深刻、实践经验不足、成功案例缺乏,所以造成了创新教育"推而不广"的现实问题。因此,提高高职生的创新素质已迫在眉睫。
四、高职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一)高职创新人才的类型
高职创新人才可以分为技术传承人才、创业人才、创新人才三种类型。技术传承人才是以拥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为特色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进行技术应用、技术治理和技术实施。创业人才是将技术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创新人才是实现技术方案、技术要求、技术治理、技术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革新。三种类型的人才存在共性,有时发生交叉,相互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高职创新人才的应用领域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都是基于实践技术和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从这类人才今后的岗位群出发,其创新应用领域是产品外观及结构改进设计,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革新,产品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检具等的改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管理方法与服务手段的变革等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强调的是新技术、新型管理和服务的应用与改进[3]。
(三)高职创新人才的特征
从构成要件上分析,高职创新人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有理想、懂知识、会技术、能创造的高素质、高技术创新型人才。二是知识结构。由于高职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微观领域的局部的创新活动,一般不涉及宏观领域、中观领域以及基础理论、重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因此,高职创新人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要求过深、过难、适度够用,但要求知识面广、理论实用性强,有一定的系统性。三是能力结构。高职创新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养成批判性、求异性、逆向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能力;在创新方法上应该强调比较与组合;在创新才能上应该注重实践技能。因此,高职生塑造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技术综合应用和创造能力[4]。四是素质结构。创新必须求真务实、协同攻关,所以创新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具有个性突出、富有好奇心、敢冒风险、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以及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进行创新的重要主观条件。还有,创新人才需要人文素质的滋润和熏陶,因为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再创造,也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升华,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增强创新的潜能。最重要的是要有具有创新的人格,因为创新人格是任何一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5]。五是行为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主要是在创造活动中取得的。因此,高职创新人才的学习方式、创新活动方式必须以技术实训、科学实验、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创新实践是高职创新人才的主要学习方式。
五、高职生具有成为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
首先,创新要求思维活跃。而大学生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因而具有丰富的感情、活跃的思想、敏锐的感受,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求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创新要求勇于挑战。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不爱受限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迷信权威,可以充分肯定自我,勇于向现实发起挑战。再次,创新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大学生的想象力是其他任何一个群体所无法比拟的,想象可以拓展他们求知的领域,引导他们的生活,更吸引他们不断探索更多更新的知识。
:
[1]蔡泽寰.浅析高职教育的创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9,(26):23-24.
[2]吴兆芳,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周建松.高职教育规范与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薛玲珑.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12).
[5]毕佳洁,李海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J].文教资料,2011,(4).
G710
A
1001-7836(2012)12-003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15
2012-09-25
吴英健(1979-),女,江苏太仓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高职创新人才培养、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