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与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
2012-04-13郭力
郭 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
人文素质教育与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
郭 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
高等教育重视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是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文学与文化应用教育对女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教育以“文”化“人”,培养现代女性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目的是培养能够哲思、敢言、能写、果行的现代知识分子,主要途径是通过女性意识与人文教育、女性教育与教学研究、女性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三个主要方面的综合思考,培养优秀的女性创新人才。大学能够造就既具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理想境界。
女大学生;创新意识;文学与文化
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当代女大学生是高校重要的群体,她们除了与男性大学生共享教育权利与资源外,还会因女性性别因素在教育心理与人格形成以及教育自我目标上,与男性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而社会文化心理与政策制定方面的不平等话语更造成女大学生人才成长的困境。因此,女大学生创新人才与所有男性大学生一样要具有博而专的现代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这是必备的基础;另外还应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独立完整的人格、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而针对女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教育策略重点在于明确教育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以及创新实践。教育的最终实现不仅使女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且她们还应是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女性。
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女性过半,针对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教育,从当代文学与文化方面入手教育空间很大,培养途径可以从自我意识与教育手段两方面入手,使学生在文学与文化潜移默化中树立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具体课程设置领悟女性与社会、历史、人生以及自我的关系,全面提升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在指导思想上既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同时在实践上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具体到文科教学中,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文学与文化对意识的影响为切入口,结合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评价等因素来针对女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从而综合思考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女性意识与人文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以面向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战略目标,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办学宗旨首要重视的问题就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一两门文科类的专业课程。我们讲的人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是高等教育特别强调的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点对于女大学生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育是通才教育,男女合校的大学倡导男女平等观念,课程设置并不针对性别教育,这是良好的教育出发点。但这并不排除隐蔽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抑或女性自我歧视。强调教育观念要有性别意识,提倡平等,警惕思想观念中的性别歧视不平等话语,在肯定女性的自然性别的同时,凸显女性的社会价值,为女性的价值实现建构精神空间和思想平台。
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内涵可以具体理解为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或许有人会认为强调这一点在当代社会没有必要,难道现代女大学生还没有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吗?问及每一个人都会有肯定的答案,但是具体到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就会模糊。比如怎样认识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有意或无意的歧视?为什么会有“干得好还是嫁得好”的困惑?特别是面对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打造推销的女性身体时尚观,怎样辨别封建思想与男权文化借助现代话语借尸还魂从而达到消费女性的目的?新的消费主义与商业文化日益使女性身体“商品化”,这是所有女性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高校从来不是象牙塔,消费主义与商业文化在校园无孔不入,考验着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自我意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最终的目标是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独立的人格,能够清醒认知警惕一切腐朽封建文化借助现代话语对人自身的异化。显然,“立人”的教育目标尤为关键。这样的目的很容易让我们忆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倡导的“文学是人学”的主张,这些文化大师很多是大学老师,所思考的社会问题首先就与这个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把教育思想放在“立人”的目标上。真正做到人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让年轻人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社会新人,如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应有的基本品格是以人为本,只有培育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现代人,才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所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仅是创新人才,而且更应该是具有独立健全人格和自由意志的现代知识分子。
二、女性教育与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始终与人文思想理念密切相关,公正、自由、平等的追求是现代人的价值规范。其中,两性平等观念的贯彻需要落实在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力求开拓新的女性教育模式,注意加强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性别意识观念教育,提高他们对女性参与教育管理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的认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通过长期实践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等学校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设置了多种学科、多层次的公选课,其中着眼于性别平等教育的女性文学选修课更是近年来受到关注和有一定成效的课程。开设女性文学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文学欣赏课程的美感教育,提升女学生自我的性别意识,增强现代人的公民意识,建构男女平等价值观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今天的女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多数树立了现代平等观念,而多数人甚至认为男女平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当下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文化观念的性别歧视还没有充分认知。新一代女大学生更应该知晓,中国女性是怎样冲破封建蒙昧黑暗寻找到精神的曙光。尤其是中国一百年以来现代女性所走过的道路,是一场真正的求解放、求生存、求发展的深刻革命。宏观上讲社会解放总是与妇女解放密切相关,实际上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女性人生奋斗历程上,其解放的道路崎岖艰难,她们背负太多的国家、民族、阶级以及女性自身的苦难。妇女解放的程度标志着社会解放的程度,这一至理名言体现着现代社会进程有关平等、公正、自由等现代理念社会实践的进程[1]。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么样》中关切女性生存出路的问题,中国的女性作家如丁玲、萧红、张爱玲、铁凝、王安忆等都在不同阶段以文学的方式反映和思考女性解放这一深刻历史命题。女性文学课程把这些作家、作品以及这种精神思考的深度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启蒙教育,强调现代女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从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中投射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从而意识到一切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理念的实施都是漫长的思想革命的成果,真正的男女平等这一人类现代理念也将是人类自身漫长的革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切实的思考和行动,警惕一切不平等现象对女性的不公正。通过文学教化感染作用,对培养女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调动内在主体性,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参与实践,都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人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提升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具体教育理念可以细化为以下思考:
第一,强化性别平等教育。对于大学生必须强化性别平等观教育,强调主体意识,通过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中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培养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以主体观的强化教育冲破封建束缚与现代迷信,以大胆的创新意识实践自我理想。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在于创新能力培养,教条主义枯燥的概念不能切实引起学生结合现实的思考,因此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辩证科学地看待社会现象,以文化分析视角反思一切古今中外不平等、不公正的人类现象,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以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增强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文学课程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是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过程,更是从形象联想到抽象思维的结果,最终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知识的成功积淀能够将人类文化精神内化为自身素养,并表现为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上。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化形式。培养哲思、敢言、能写、果行的现代知识分子是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女性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
提高女性素质是女性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女性素质教育包括如下内容:身体健康素质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教育、伦理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技能素质教育等。不断开拓新的素质教育将是女性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女性人口虽然几近占总人口的一半,但女性整体与男性相比科学素养偏低,女性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比重很小。因此,重视培养女性创新人才已经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高等院校是培养女性创新人才的摇篮,各类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必须发挥好女性创新人才的培育功能,以满足新世纪中国经济战略转移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必先提升女性现代意识,促使女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知识女性。
当下社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消费主义时代伴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而一些女大学生更因受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缺乏自主独立的人格意识,甚至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身体异化为商品进行交换,这与现代教育培养独立人格的思想背道而驰,更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在女大学生中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看法的也大有人在。现代社会强调的自立自强自主的现代女性意识,在女大学生群体意识中并不鲜明。女大学生缺乏独立人格意识的现状不仅让人感到担忧,而且严重阻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育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是培养女性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高校要将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和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全方位地渗入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去,影响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日益深入,不乏新见。但是针对于女大学生创新人才策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群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的可行性研究需要细化与科学论证。目的在于能在更为具体的如职业选择与技能培训上给女大学生具体的建议与指导。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丞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全球化语境中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女性人才同样是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高度重视女性人才特别是女性拔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重视培养女性创新人才是时代使命。培养新世纪综合素质的女大学生人才对“科教兴国”战略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女性教育的策略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如何培养高尖端综合型女性人才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发展女性教育无论对提高女性本身素质、人生价值、社会地位、享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还是对强大民族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至关重要、生命攸关的。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去完成的重大任务。
通过对现代高校女性教育及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对高校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态度及行为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对现象的研究目的在于做出对女性解放所能抵达的精神深度进行总结。其最终目的通过加强高校中的性别意识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能力的高素质女性人才。需要指出的是,本论题的思考点恰恰是新世纪女性教育的关键问题,因为女性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它蕴含着对新世纪女性精神自由独立健康发展的热切期待,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有关人类的文化建设的深刻命题。
:
[1]刘思谦.“娜拉”的言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GUO 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Higher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to innovative talents,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And literature and culture's applied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Humanistic education educates“people”with“literature”,cultivates the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dependent sound personality.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who have philosophical thought,the courage to voice their opinions and behave decisively,as well as good writing ability.The main way i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of three major aspects,namely,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femal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udy,fema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to train outstanding female innovative talents.University is the ideal place fo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country,who hav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literature and culture
G444
A
1001-7836(2012)12-002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11
2012-11-05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0)“当代文学课程对龙江代表作家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郭力(1964-),女,黑龙江肇东人,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