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的提升理念与途径——以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为中心
2012-04-13张金星
张金星
(福州大学数字媒体研究院,福州 350108)
论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的提升理念与途径
——以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为中心
张金星
(福州大学数字媒体研究院,福州 350108)
目前,社会各界已普遍认识到提升理工类高校、特别是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诸多措施,然而所取得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提升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问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透,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于民族文化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及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重要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欠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及对人文专业发展重视不够等,是其中颇为值得关注的原因。只要树立正确理念,进一步实施有效措施,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一定能步入坦途。
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理念;途径
当前对于理工类高校提升人文素养的问题,社会各界已达成共识。理论研究方面,据笔者通过中国数字期刊网统计,有近20篇相关论文,诸如李宇鹏、崔亮的《理工类高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1],杨满仁的《理念·方法·路径——理工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2],辜小花、杨利平的《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3]等,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理工类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实践方面,我国现有的302所理工农医类本科院校中,其中290所已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在这“繁荣”的表象下,若沉潜下来会发现,理工类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看法不容乐观。有一组调查数据如下:只有10.5%的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35.4%的学生不了解,剩下的则都是一知半解。另外,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以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的爱心不足。有57%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6%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4]。另据《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抽样调查某重点大学86名学生,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专业知识,90%以上的学生注意力均放在四、六级英语考试用书及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书上[5]。可以说,人文素养教育在理工类高校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改观,这种功利性、世俗化的学习风气,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要想真正提升理工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不惟要知,更要知之确、知之深、知之透;不仅要行,更要行之有据、有方、有终,让推进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不流于形式。
一、树立提升理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正确理念
目前,人们对于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本文主要讨论理工类专业大学生)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其认识多不够全面、系统、深入。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其对于国家繁荣、民族进步及个人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民族文化的盛衰、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是人精神方面却不容乐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乃至虚无主义思想泛滥,这让很多有识之士颇有忧患之感。如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说:“轻视人文学科,必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6]而以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法律、政治等作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可以塑造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
为了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加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1995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同时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2012年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很多理工类高校对此作出积极反应,加强了人文社科等学科建设,在科研、教学上予以倾斜,然而,这只能是其中一个方面。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一定要建立在全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而理工类高校的“短板”,恰恰是理工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解读,是对国家政策真正的贯彻,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有力保障。
(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
在高校,理工专业大学生除了修读学分不多的人文类课程、偶尔参加一些社团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及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有所接触其态度也相对比较消极,这可能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文科无用等论调有关。
人文素养重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理工类专业是比较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人文素养重点教人们如何做人,科学知识则具体教人如何做事;“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7]。如果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将来到社会上可能会遇到麻烦,其专业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些年来,媒体屡屡报道的投喂大熊猫事件、马加爵恶性事件乃至诸多动辄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情况,已向人们敲响警钟。社会的和谐进步,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一流的文科专业则办不成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念广为传播,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
然而,文科专业的发展却并不意味着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多数理工类高校新办的人文专业原有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很难顾及到专业外的人文教育。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文专业,在全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限制了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转型。
而有些高校把人文专业纳入到整体的学科体系中,顺利迈开了向综合性高校转型的步伐。国内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外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有45%的课程是文科,其开设的十几个大类、100多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求学生修读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0%。这样,文理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渗透与互动,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对很多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高校来说,真正实现文理互融,学科均衡发展,重视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经之路。
二、提升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近年来,为提升理工类高校学生(本文主要指理工类专业)的人文素养,各高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了很多点子。比如邀请名师开设讲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构建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管理体制、学习氛围、学科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导致其各种措施在实施上遇到种种困难。提升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规范管理,形成制度
对于理工类大学生,学校一般都规定了要修读一定数量的人文类课程。然而,高校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往往较为随意,多依赖教师个人的工作量或兴趣,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科学性。没有“招牌”课,不能针对理工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教学管理来说,各高校对院系专业课往往都有完善、成熟的监督、管理、考察体系,可以保障其授课质量。给理工类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虽多出自各院系,但学校教务处往往或无成熟的监管制度,或虽有制度但苦于人力、物力不足,无法真正执行;各院系对于此类课程,多认为是学校任务,应由校方职能部门管理,管理上也较为松懈。
笔者多年来从事相关工作,发现校选课程(包括人文课程)开课随机、授课随意、考核随便及试卷保存不善等现象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要真正提升课程质量,加强课堂吸引力,单凭教师的自觉远远不够。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拔监管人员,制定一整套从教师遴选、课程设置到教学监管等各环节的完整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二)营造氛围,沉淀精神
所谓素养,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课堂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较为系统的知识,让学生领会到一些精华内容,但课外的潜移默化也必不可少。许多著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环境的教化功能,且都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很多高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如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学家的塑像和名言,张贴标语,组织各类诵读、创作大赛,定期组织参观校外人文景点,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等等。然而,如果仅仅是组织几个活动、张贴部分标语、塑几个雕像,难免流于形式。活动的组织应常态化,使之形成浓厚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贯穿真正的人文精神。活动的组织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类人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譬如,学校应大力支持各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富有创意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落实到专门教师负责,定期考核,争取多数学生参与而不是让社团组织有名无实,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与提升人文素养能力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理工类学生或许对人文课程态度敷衍,对社团组织冷漠,但几乎每个学生都对网络很热衷,网络所热捧的文化也引导着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因此,学校也应及时占领这块阵地。目前,有些高校工作比较到位,但网络内容单调、板块设置僵化等问题亦是一些高校的通病,这就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很难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渗透。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建议学校划拨专项经费,建设校园新闻网、人文素质教育虚拟社区及各类BBS论坛等。在监管适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听取学生建议,不断改进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虚拟文化活动,使理工类学生在网络建设上发挥所长,使网络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营养汤”,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浸泡”其中,久被熏染,也会成为携带学校精神的全息细胞,具备独特的文化品格,这其实是每所高校所应努力追寻的。
(三)加大投入,发展文科
加强理工类高校人文专业建设,对提升学生特别是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多方面作用。人文素养类课程多提炼自人文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探索与积淀,能展现其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专业魅力。若人文专业发展滞后,教师本身缺乏积极的专业认同感和教研动力,不仅人文素养课程变成了无源之水,其精神风貌也会直接影响到授课效果。人文专业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独特的专业特色,会成为理工类高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直接感召理工专业的学生,而人文专业的边缘化、弱势化,同样将导致对理工类学生失去吸引力,甚至产生其发展“前途晦暗”的负面印象。
不过,目前不少理工类高校的人文专业处境尴尬,存在人、财、物投入失衡,评价标准僵化,学科特色不明晰等诸多问题。作为理工类高校来说,必须加大投入,真正重视文科的发展。其推动措施,各界已多有探讨,包括资金倾斜、师资培养、科研加强等诸多方面,这里不再赘述。此外,还有两点必须强调。首先,人文专业的发展,有赖于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即与传统文科强校相比较,怎样跳出窠臼,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其真正的生存之道;其次对其发展的评价指标要灵活把握。作为社会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发展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历史积淀的专业,人文学科的评价体系必须符合其自身特色,要脱开理工的习惯奖惩模式,决策层要有决心、肯坚持,才能真正扶植人文专业迎来美好明天。
世界潮流总的来说是走综合性大学的道路,理工类高校的转型不可避免。在其转型过程中,发展人文社科专业,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既有难度,也有优势。但若能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理念,持之以恒对人文专业予以扶持,采取多种举措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理工类高校、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定会得到极大提升,其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水平也必将大幅度提高。
:
[1]李宇鹏,崔亮.理工类高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5.
[2]杨满仁.理念·方法·路径——理工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6):15-18.
[3]辜小花,杨利平.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李人杰,汤海涛.关于加强高职人文素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102.
[5]李明琪.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9,(3):11.
[6]叶朗.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04-18.
[7]http://baike.baidu.com/view/145067.htm.
The Concept&Ways of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ke Students Major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ZHANG Jin-xing
(Research Academy of Digital Media,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t present,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especially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e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some measures,but the result was unsatisfactory.On the one hand,the universities were not really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quality,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On the other hand,some measures were not perfect including management system,campus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aised greatly as long as we set up correct philosophy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polytechnic university;the humanistic quality;ideas;ways
G642
A
1001-7836(2012)12-002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09
2012-09-17
文化部委托项目:中国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研究(0110-819089);福建省发改委创意产业平台项目:福州大学虚拟现实与空间合成创意研发中心(0110-827020)
张金星(1971-),男,山东德州人,教师,硕士,从事数字媒体美学、文化产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