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2012-04-13段彩屏戴阿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校训办学院校

段彩屏,戴阿玲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以及做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是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并体现办学者对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期望。有不少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校训,制订出不少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内化到教职员工和学生心理,并得到有效实践,最终,校训也逃脱不了沦为标语口号、成为“摆设”的命运。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对如何营造具有较强育人功能的校训文化氛围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校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校训文化具有培育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功能

有的高校不仅把办学的宗旨、培育学生的目标寓于校训中,同时还把做人准则等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赋予其中,因此,通过校训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实践,在向学生传播校训文化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既然报考了这所高校,一般也容易与校训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学生在接受和认同校训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校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同时,校训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甚至价值观,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校训实践是真正实现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训是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校训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认同的层面上,还应重视校训的实践问题——体现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使校训成为学校师生行为的准则,让师生真正把校训内化到自身的思想和意识中,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所以,各高校在挖掘校训、宣传校训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校训的熏陶和影响作用,营造良好的校训文化氛围,使师生的思想受到校训文化的浸润,并形成习惯,影响其一生。相反,如果高校从确定校训那天开始,就无法在办学中实践校训,那么校训再深刻,也只能是办学者苍白无力的口号。

3.目前高职院校校训实践情况令人堪忧,校训的阐释、传播和认知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现代化校园的建设,追求气派的校门、雄伟的图书馆、漂亮的运动场,配以现代化的设备。而对内在办学精神和校训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种忽视,是放弃塑造“灵魂”,徒有虚表,这样的办学未来不得而知。在我国,高职院校真正大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很多学校都是以前的大专院校或者中专学校整合而来,有的在办学思路、理念上还未理清楚,或者说还未来得及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和培育学生的目标要求,更谈不上提炼符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训;有的虽有提出校训但并未系统阐述或付诸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韩树林老师曾做过调查分析,调查的100所高职院校中,仅有49所高职院校在学校主页标有醒目(多为游动性)的校训文字,43所院校在有关学校简介的文字中,或在阐述校园文化的二级栏目下提及了校训,只有6所高职院校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专门的阐释,但无1所学校对本校校训的由来和沿革做出阐述。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对本校校训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概言之,学校建设需要校训文化实践,在校园中真实地营造校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人才。

二、校训文化建设的原则

所谓校训文化的营造,指文化营造者依据校训文化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在校园范围内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在校训文化的营造中应突出以下原则:

1.突出思想性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技术适用性人才。但使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学生不但成为行家里手,还是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迎难而上。所以,在营造高职院校的校训文化氛围时应突出学生品德的培养。

2.突出时代性

高职院校校训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所谓时代性就是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充分体现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当前中央有关高职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精神,结合所在区域特点和高职院校本身发展定位提炼出本校的校训。校训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也不是某个领导个人意志专断,必须经得起时代的考量。因此,校训不应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要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应能贴近社会与时代的变化,能把握时代精神动向和脉搏,其内涵与外延都要不断丰富、充实,使之体现学校发展要求,并作为学校文化的未来指向,闪耀时代光辉。

3.突出特色性

高职院校校训有特色,才能彰显高职院校的魅力。高职院校校训的特色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即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校训,或是简单加以篡改,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高职院校教育的内涵;二是要能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校训要找准本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有时还体现区域特色和服务产业特色,并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崇德、精技、笃实、创新”;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3个字:“勤、信、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厚德长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训为“披沙拣金、融会贯通”等。这些经典的校训不仅符合学校功能定位,更体现了简明、独特的校园文化。

4.突出主体性

校长是校训文化建设的培植者、引领者,师生是校训文化的主体。只有调动全体师生在校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训文化才富有长久而有效的生命力。因此,校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学校的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以为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只是领导集体取得共识就行了。

三、校训文化内容的确定

1.高度概括提炼文字内容

校训内容必须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表现为几个字、几个词,或是一句话。确定校训文化首先就是要确定校训的文字内容。在研究确定校训内容时,要考虑两个字:一是“高”,二是“职”。这两个字就是高职院校校训的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所谓“高”就是说高职院校也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序列,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其校训要体现高等院校一般具有的共性;二是“职”,就是校训体现职业性,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操作性的人才,是面向生产第一线和管理第一线的基层实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敬业、创新、务实、奉献、协作”,虽然文字平实,却是与该校“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培养“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办学思想相呼应;浙江经贸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崇商”,体现了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经贸人才”的办学目标。另外,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训“披沙拣金、融会贯通”;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明德、睿智、尚勇”;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修德、长技、求真、尚美”;浙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技”等都用高度凝炼的文字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2.合理设置物质载体

校训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校训物质文化建设得如何,不仅说明建设者对物质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同样能体现出建设者对校训的理解程度。好的校训物质文化建设,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校训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并转化为学生实践校训的自觉行动。不合理设置的校训物质载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令学生反感,削弱校训的影响力和实践力。因此在高度概括提炼校训文字内容后,要认真研究设置合理的校训物质载体。例如将校训制作成牌、碑,或刻在墙或其他的建筑物上,或制作体现校训精神的标志性雕塑等。同时,校训物质载体还应多样化、细致化,如将校训写入招生简章、学校简介、新生入学通知书、毕业纪念册,使校训融入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使校训的精髓真正深入人心。

校训文化的物化不仅仅是校训标语和标牌的制作,将校训印入各种宣传册,更重要的是将校训文化的精神以创新的形式进行“物化”。比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训中提炼了“精技”两个字,在实际办学中也是围绕这两个字积极进行改革,学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规格要求。2008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所谓的“敲墙运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学校共敲掉了2万多平方米的教室。如今建成的是一个个摆放着整齐机器的“实训车间”、“教学工厂”,看到的是正在运行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生产车间、女装生产流水线、服装制版车间,在这些“车间”里是边讲解边指导的老师和边操作边学习的学生。“敲墙运动”使学校教学空间与学生学习空间由单纯的教室转变为教室、实训室和车间,由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体,这背后完成的是从学科教学到职业教学,再到现代高职教学的高职理念大转变。无独有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也都曾把教室敲成工厂。总之,“敲墙运动”就是把校训文化物化的创新体现。

三、校训文化的实践

1.建立制度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曾指出:“诸多事实表明,不是大学校训出了问题,不传神,被大家遗忘,而是实践校训的制度缺失。换句话说,中国高校并非缺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并非不懂得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而是没有制度来落实这样的理念、建设这样的文化。”因此,要把校训的精神和要求具体细化为制度,并贯彻到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使校训的要求转变为全校师生的日常规范行为。对于不遵守制度的人要予以惩罚,对于遵守制度的人给予表扬,把以制度管人、管事的优点运用到传播和实践校训文化上来,强化校训文化的执行力。无论是学校行政干部,还是师生员工,都以制度作为规制的手段,引导师生树立“以遵守校训为荣,以背离校训为耻”的观念,自觉成为校训的模范履行者。这样,在校训文化的引领下,一个良好的校风才能最终形成。

2.加强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入学、入校教育 在新生入学、新教师报到时进行校训教育尤为重要。开展校训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背诵校训、规范行为、树立典型相结合,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校训文化影响学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校训精神和气氛影响学生;另一种是用显性课程影响每个学生,使学生认同和内化校训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日常宣传 要把对校训的宣传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平时不懈的宣导,在学校形成校训文化的氛围。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包括:通过校刊、宣传栏、黑板报、学校网站等多种宣传平台,加强对校训的由来和校训内涵的宣传教育;通过定期地举办讲座和专题活动,宣传校训文化,激发师生实践校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为师生作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其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提高师生对校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

(3)将校训融入思政课堂 将校训文化逐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去,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思政教学风格。比如,将校训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绪论中,让学生一进校就能接受校训精神的洗礼;另外,围绕校训设计主题,开展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浓厚的校训文化,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3.校训文化的氛围营造

首先,加强校训文化景观建设。一句名言可以激励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微笑可以给一个人温暖;一个环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心智。校训文化景观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以此来营造育人氛围,展现办学特色,物化校训文化精神。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把校训内容物化为校园景观。设置各种标语牌、墙、碑、刻,把校训巧妙地融入校园景点之中,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就在学校的一个山坡上用草种植校训字样。

其次,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经常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基本功技能大赛(书法、普通话、专业技能、艺术等)、辩论赛、音乐欣赏、文化赏析、体育活动、社会调查、访问等等,以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深化对校训的理解。

最后,要组建各类学术、文体社团,办好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多媒体活动室等,给大学生们营造更大更丰富的校训文化活动空间。

[1]熊丙奇.大学校训:不能只玩文字游戏[N].北京青年报,2007-10-8(3).

[2]韩树林.高职院校校训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7):20-23.

[3]于燕.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校训文化氛围营造探索[J].湘潮,2009,(9):15-18.

猜你喜欢

校训办学院校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