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论

2012-04-13龙梦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民族

龙梦晴

(1.湖南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民俗、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一词在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早已出现。《礼记·缁衣》中有言:亲民爱民的君主以仁义施政,方可对民俗起示范之效。在《礼记·王制》中也曾有言提及太师陈诗受命观民俗的故事。《史记·孙叔敖传》也有对楚地民俗的记载[1]。这些儒家史籍经典所言的“民俗”大多是指存在于民间的风俗现象,并非专业的理论术语。而民族学、民俗学领域对“民俗”的概念认识比较统一,即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由绝大多数个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共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的文化。在此,“民俗”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由此又衍生出了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纷繁庞杂,它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民间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甚至连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各种制度也都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找到根由。一般而言,民俗文化可分为5大类:一是诸如饮食习惯、服装配饰、民居屋舍、工艺制作等物质民俗类;二是表现集体行为方式和集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民俗类;三是诸如民间哲学、民间伦理、民间道德、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精神民俗类;四是包括民俗节日、民俗活动在内的岁时民俗类;五是诸如婚庆、诞生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类。

民俗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开通民俗文化之窗,让后辈青年在学校教育中感受本民族祖先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它是国人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和维持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二、学校教育之于民俗文化发展的作用及两者关系

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变异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所谓“隐性课程”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只要在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有一群人相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共同生活,从而组成一个群体,那么就会成为民俗出现和存续的土壤。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民俗文化学家用非常贴切的比喻说道:群体中的人们与民俗的关系就好比如鱼儿与水的关系一样[2]。之所以民俗对于群体及群体中人们的生活而言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民俗之中蕴含着人们在相处、互动、理解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指令,同时也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维系着整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精神。在学校教育当中,民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语境。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毫无疑问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工具,但教学过程中的口耳相传也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具,而且口耳相传很多时候能够更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形成共鸣。因为口耳相传大多以生活化的习俗为纽带,教师从教学目的出发裁剪信息、取舍材料,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民俗文化走进教育可以深刻影响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目标、结果。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民俗文化更新、延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环相扣的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可以将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内化成个体的知识才干与思维、实践能力,引导个体投身于可以发挥其才能、智慧的社会实践之中,进而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即创新文化发展成果,丰富思想文化宝库,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培养出懂得欣赏和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使抽象的文化内涵演化为活生生的个体实践行为,从而奠定了民俗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深厚基础。

三、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

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民俗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在当今现代西方文明通过各种方式极大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被一代代新人逐渐淡忘。而学校教育大多是向青年学生传递具有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并且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知识,那些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或完整知识结构的、非正规的民俗文化还难以登上教育的大雅之堂。然而,中华文明在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文化都对培养民族情感、形成民族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长远的意义。有鉴于此,如今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国人反思、审视和重新认知我们所处文明形态中精神家园的民俗文化因子。

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分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各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尽管民俗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但它也体现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并被世界文明所认同的特有印记,是我国文化主权和独立文化身份的根据。因此,民俗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不仅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对话中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是塑造学生的民族性人格和凸显整个民族个性的有效手段,这个手段对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它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专属于生活在一个民族文明圈内的所有人。

第二,民俗文化教育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民俗作为一种非正规、非体系化的民间教育内容,其所蕴含的智慧源自日常生活,并与特定地域相关。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民俗文化,它在农村落地生根[3]。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多年来,农民群众始终相信教育能有效改变命运,在他们眼中,有知识文化的人才是有地位、值得尊敬的人。但令人叹息的是,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学子在学业有成之后选择彻底地背井离乡,甚至彻底否定农村、否定乡村民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例如城乡二元的结构性矛盾、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等。

当前,由于城市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的误解与排斥使乡村文化价值与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农村学子在城市中以一种抱怨甚至仇视的态度来对待曾经孕育其中的乡村民俗,所以他们就会在城市化的渴望与冲动下蜂拥挤向城市,造成了农村与农业现代化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国家农村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正是基于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积极融入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民俗文化在整个民俗文化教育当中的地位,并对它加强研究与开发,以纠正国人的偏见,保存好和传递好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从而引导教育精英回归乡土的情感,为农村与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足够的、合格的人力资源。

四、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策略

前文所述民俗文化教育的作用、地位与贡献显示了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与长远意义。推动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易事,而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有效的、制度化的、可执行的发展策略设计。

第一,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在学校教育中依据不同教育层次来设置相关课程。民俗文化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总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去体验、感知、理解、最后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而意识到自己在传承民俗文化任务中的责任,保护和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资源。从这个总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层次,教学的手段也可以多样化。例如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民俗文化教育,就可采用做民俗游戏、画民俗图画、讲民俗故事、唱民俗歌谣等方式来进行,让孩子们在游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和初步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针对小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可采用观看民俗文化音像资料、排练民俗文体活动、搜集民俗歌谣等方式来进行,让小学生们亲身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并从中认知和接受民俗文化。针对中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或乡野实践中自觉发现、领悟和品析各种民俗文化的内容与特征。而针对大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则要结合专业方向,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民俗文化中可用于专业建设发展的资源,同时也要把握民俗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精神实质。

第二,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重视建设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民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民俗文化知识传承的续点和起点。所以,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正确、深入、全面理解和把握民俗文化教育需要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才能在课程开发基础上做到与民俗文化的真正融合。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开发设计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先行者,必须能够主动传承民俗文化,能够科学合理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知识,为民俗文化发展培养一代代传承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运用民俗文化教育的理念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尽可能多的专业具有本土文化语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游在民俗文化的知识海洋之中。如果师生的专业知识与民俗文化知识能够在课堂上、课堂外自行相融,那将会是我国民俗文化教育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相互交融方面所做出的一项创举。

第三,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重视综合实践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原来固有的惯性思维打破,重新以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参与活动来实施课程。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就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综合实践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民俗文化进行学习研究[4]。例如可以借用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来引导学生关注中秋节的作用和来历,并相互交流各自家中是如何过中秋节的,最后再交流各自对中秋节的想法和感受。在类似这种综合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互动的体验过程,推动学生相互合作与相互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俗文化纪念物、收集民俗文化资料,进而亲身体会民俗文化的意蕴。同时,将民俗文化教育放在综合实践中去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素质教育摆脱“光说不练”的尴尬处境[5]。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玉军.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30-34.

[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克钧.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两维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13-117.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民族
冬季民俗节
我们的民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