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象理论看汉语名量词的语义演变

2012-04-13吕茂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量词本义语义

吕茂丽,韩 梅

从意象理论看汉语名量词的语义演变

吕茂丽,韩 梅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意象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构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即对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认知。通过对名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名量词对所修饰词意义的映衬和突显作用,旨在更好地把握对名量词的理解和使用。

意象;名量词;语义;突显

引言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类,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与数词结合成数量短语给事物或动作计量和分类。根据计量对象的不同,量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前者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类别,后者表示动作的次数。汉语的量词相当丰富,而名量词使用普遍化这一特点表现得尤其突出。汉语名量词在语法上总是要求伴随事物名词一起出现,量词在某种意义上对名词起着映衬的作用,如“条”可用于长条形物体,“片”可用于平而薄的东西,“块”可用于立体或有些见方的东西,“粒”用于圆而小的东西等。以上这些量词的使用,直接显示了所适用物体的形状,不需要加以特殊的描写就将物体的外形突显出来,给人鲜明的形象感。量词除去度量、衡量词外,大多数是借用名词和动词的,其本义往往是从其他词类转义而来的。所以了解名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名量词对所修饰词意义的映衬和突显作用。

一、意象理论

意象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对事物的感知在人脑中形成的表征,比如大脑中会出现你见过的事物或情景,出现曾听过的声音等。意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并可在心理空间上进行转换、变形等操作,以便进行思考、推理和表达。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和意象图式的概念受到心理学意象说的很大影响。在认识语法中,兰盖克的意象指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和辖域、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以便形成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境的能力。同一情景由于观察方式和角度的不同(与语境和表达目的有关)在大脑中形成的意象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1]132。

意象的形成(概念的形成过程)反映人们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构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不同意象的形成取决于注意力对认知域的选择、注意焦点(或突显)、视角及抽象程度。以上参数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情景构成不同的意象[1]134。对具体事物的意象是直接来自感官的经验,对抽象事物的意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意象基础上加工、综合的结果。这样的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不同的,它为语义结构提供了环境。对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认知。所以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而不完全是客观的[1]135。

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结果,也会影响语言表达。一般来说,我们有一个常规的方位系统,是百科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对非常规的视角就需要参照不同的水平/垂直体系,采取不同的视角。大脑的这种视角转换能力对语意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无论他的实际视角如何,说话者可以从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理解从而适当地表达同一情景[1]138。突显即是注意的焦点不同,因而可以突显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说,意象分析注重整体的综合分析,坚持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结合,也可以认为分析结果就完全可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虽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结构。

二、名量词的语义演变和突显分析

1.一张画与一幅画

“张”的本义为“施弓也”,意思是将弓弦绷在弓背上,后引申为“开弓”。这两个义项都是动词义。人与弓互动的方式是人拉动弓弦,靠弓背的弹力突然收缩弓弦,将搭在弓弦上的箭弹出去打击目标。人们观察射箭时,最佳的角度是从射手的侧面观察。从这个角度看去,弓的形状随射手拉弓放箭动作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由弓背和弓弦组成的“面”,时而变大(拉弓时),时而变小(放箭时)。这个不断变化的“面”因其动态特征而具有视觉显著性,从而在意象中得以突显,使“张”由动词义发展出量词义来,成为称量“弓”的量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家族相似性,“张”所称量的对象的扩展也是如此。还是以这个“面”为基础,量词“张”又发展出称量具有可张开和缩小的平面状物体的用法,例如:“一张小嘴”、“一张渔网”。由此再进一步发展出称量可以卷起或展开或可变化的平面状物体,如:“一张画”、“一张合同”、“一张笑脸”、“一张羊皮”、“一张凉席”、“一张烙饼”。最后发展出称量不可变化的平面物或具有此类平面物的物体,如:“一张床”、“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张粉皮”[2]。

幅,形声字,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指布帛的宽度,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如“布帛二尺二寸为幅。”今为布帛、呢绒等宽度的通称,引申指书画面的广狭。作为量词用来记述长条或方形的东西,主要用于布帛、绸缎、呢绒、字画、照片等。如:“两幅苏绣”、“一幅国画”。“幅”可以用来记述字画图片等,可能是与最初的书画因为没有纸作在布帛上有关。人们描述字画图片时离不开其背景“布帛”,慢慢地便把记述布帛的量词用于字画图片。而且字画图片的形状类似于布帛的形状,多为长条或方形。所以用“幅”突显出其最初的材料和描述对象的形状特征,给人们以明晰的心理印象。

2.一面旗与一杆旗

“面”的本意是人的脸面,后来引申出事物的表面的意思,再后来又用来指几何学上的“面”,即线移动所生成的有长宽无厚度的形迹。慢慢地又引申出量词的用法,用于计量某些有“平面”的物体,如“一面红旗”。实际上,经常与“面”搭配的名词并不多,如“一面红旗”、“一面墙”、“一面镜子”等。观察适用于“面”的事物原型会发现,它们的常态形象都是立于空间的,坍塌的“墙“、堰落的“旗”和平铺的“镜子”都不是这些事物与人类互动的常态。因此,能被“面”计量的事物,多以竖立的形象让人们面对,即具有一个“立面”。当人们突显“旗”的“立面”视觉效果时,就用量词“面”来计量[3]。

“杆”本义指有一定用途的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多直立在地上,上端较细)。作量词时,用于有杆的器物,突显了中心词所代表事物的富有特征的组成部件。如“一杆旗”,“一杆笔”,“一杆步枪”,呈现给人们的是旗子、笔和步枪上有杆的意象。类似的量词有很多,如:“一顶轿子”,“一峰骆驼”,“一尾蛇”,“一穗麦子”等,分别暗含了其相关部件,即“轿子”有“顶”,“骆驼”有“峰”,“蛇”有“尾”,“麦子”上有“穗”。大脑的视角转换能力使人们对同一物体“旗”运用不同的量词来描述,从而突显其不同的特征和组成。

3.一叶舟、一条船与一艘船

“叶”本义是草木之叶。其量词由名词的意义引申而来,计量轻小、轻飘像叶子的东西。如范仲淹的诗《江上渔者》云:“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里的“叶”带有形象性,树叶飘飞,落地无声,叶与舟相连,越发显得渔舟的轻灵小巧。渔舟如同轻飘的树叶,一会儿飞上浪尖,一会儿坠下波谷,居然不翻覆,暗示了渔者的娴熟驾驭技巧。用“叶”勾勒突显了一幅轻舟如浮叶搏浪飘流的明快画面。

同样,量词“条”也是由名词引申而来的。它的本义是“树上小的枝条”,如:“条,小枝也”。细小的枝条既长又柔软,因此,当“条”做量词时首先计量长条形的东西,如:“一条船”、“一条凳子”,而且一般还可弯曲,如:“一条路”、“一条蛇”、“一条河流”、“一条尾巴”等[4]。“一条船”把人们的观察角度聚焦在其外形上,呈现出长条形的船的心理意象。

“艘”本义是船的总称,后用作量词,用于船只计数,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一般用于书面语且用来指体积较大的船。所以人们的观察视角会集中在其体积大这一意象上,如:两艘油船、三艘巡洋舰。

4.一帮朋友、一伙朋友与一群朋友

“帮”,从“巾”字多与布帛有关,其本义为鞋的边缘部分,后泛指物体两侧或周围的部分,如:“鞋帮”。引申出动词义相助、替人出力,后用作量词。人们可以从其名词义和动词义分别得到以下对于朋友的认知:在你的周围和能够给予帮助。“帮”很好地突显出了朋友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对其内涵意义的理解。

元魏时古兵制中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同火的人互称火伴,俗作伙伴,引申为同伴。如:伙夫(旧指军队的炊事员)、伙家(伙伴,相与共事的人;对同辈人或同伴的称呼)、同伙(同伴,一同做事的人)。用作量词计数朋友,选择将朋友同呼吸、共命运这一本性呈现出来的视角,更能体现出朋友的同甘共苦这一面。

“群”,本义指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羊群、兽群),如:“兽三为群。”后指人,泛指多数。用作量词,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如:一群朋友、一群天鹅、一群白蚁。“群”将对朋友的观察视角锁定在其数量这一特点之上,突显出了朋友众多的意象。

结束语

汉语的量词数量众多、用法灵活,在语言运用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量词总是与名词搭配使用,它们的搭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量词的辨析运用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本文以一些名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为例,分析了在认知过程中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而突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更好地理解了名量词对所修饰词意义的映衬和突显作用,以求更好地把握对名量词的理解和使用。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缑瑞隆.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马玉汴.意象理论在汉语量词辨析中的认知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5,(4).

[4]张敏.名量词“道”与“条”的辨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ry Theory

LV Mao-li,HAN 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

The formation of image reflects people's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same scene in different ways.People observe the same thing and situation in different ways,thus forming different concepts and cognition.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ominence role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play in the meaning of modifiers,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use it.

image;noun classifiers;semantic;prominence

H13

A

1001-7836(2012)08-0133-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51

2012-05-26

吕茂丽(1979-),女,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从事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韩梅(1980-),女,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量词本义语义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量词大集合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