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2-04-13林碧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心理障碍跨文化

林碧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州510420)

跨文化交际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

林碧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州510420)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涉及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往往习惯以本群体的价值观和标准去预测或解释他群体成员的行为,而且容易形成偏爱本群体而疏远他群体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型和偏见,直接构成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障碍。基于此,在分析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并提出克服的对策建议,以期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跨文化交际;心理障碍;克服对策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这意味着两种文化的载体需要根据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认知及情感进行互动,因而加剧了交际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心理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很多未知数,使交际充满了不可预测性或不确定性。它的不确定性在于交际双方难以对彼此的行为、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行预测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异族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另外,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往往习惯于把属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做是内群体或本群体(in-group),而把陌生文化背景的人看做是外群体或他群体(out-group);加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一些偏爱内群体(in-group favoritism)而疏远外群体的主观印象或态度,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型和偏见,从而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障碍,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数量和质量[1]。

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障碍分析

1.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一词是从希腊语的两个词ethnos(国家)和kentron(中心)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把本民族看做是世界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G.Sumner把它的特点概括为“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他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以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2]。例如,当希腊文化处于鼎盛时期时,那些讲希腊语的人被看做是“有文化的”和“有口才的”,而那些不会讲希腊语的人则被嘲笑为“野蛮人”[1]。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它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即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习得并逐渐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由于民族中心主义具有“自我中心”、“文化优越感”的特点,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这种态度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因为人们往往是根据本群体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去对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的行为作出预期,从而很容易误解或曲解他人的价值观、意图、言语和行为,因此导致严重的跨文化交际障碍[3]。Wiseman,Hammer&Nishida的研究发现民族中心主义对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他人具体文化的理解;对他人普遍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他人正面的看法[4]。第二,由于存在着本文化优越感,人们很容易把其他文化群体的行为看做是错误的,加上人类对自己熟悉的文化有偏爱倾向,因此在接触异质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抵触,从而降低了去了解行为背后不同文化含义的意愿,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心理屏障。Jandt指出:“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人们拒绝接受其他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使人排斥其他观点,是一种狭隘和局限的态度,因而阻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交流”[5]。

民族中心主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产生交际距离,包括说话人对对方的蔑视程度,以及说话人讲话的内容、说话的语速、说话所采取的语气等。Lukens把“民族/群体中心主义言语”纳入交际距离的范畴,提出“民族/群体中心主义言语”包括以下三种交际距离:(1)漠不关心的距离(distance of indifference),这属于轻微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说话者在与外部群体成员进行言语或非言语交际时态度冷漠,往往采取冷淡的提问方式、故意提高嗓门或放慢语速,用外国人的腔调(foreigner talk)和对方说话,完全把对方当做是外国人对待;(2)回避距离(the distance of avoidance),这属于有较强的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说话者在外部群体成员在场时有意试图转换语言或方言,并在身体语言上忽视对方,譬如只与内部群体成员保持目光接触,以突出与内部群体的联系,从而避开与外部群体成员的接触;(3)蔑视距离(the distance of disparagement),这属于严重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说话者往往通过挖苦、种族笑话、充满仇恨的言辞,甚至身体暴力来孤立或排挤外群体的成员[6]。总而言之,这些极端态度会导致与其他群体的敌意与冲突,甚至引发战争。

2.文化定型

“定型”(Stereotyping)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Walter Lippmann于1922年在他出版的《大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被称为“文化定型”或“文化定式”。它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固定的简单化的看法。从人们的态度取向来看,文化定型分为“积极的文化定型”(positive stereotypes)和“消极的文化定型”(negative stereotypes)。如果某一文化定型带有褒义,如“中国人擅长数学”,“美国人直率”则被称为积极的文化定型;相反,如果某一文化定型带有贬义,如“黑人有暴力倾向”,“德国人刻板”,那么我们就称之为消极的文化定型。

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文化定型的客观存在性和必要性,它是文化分析和文化学习不可避免的方法[7],无可否认,文化定型作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的切入点,是人类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但是由于它对文化差异过分简单化的概括,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据Scollon&Scollon的观点,它是一种无视群体内部存在差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无视普遍性以外还存在着特殊性的思维方式[8]。贾玉新也指出,文化定型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它不仅把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应用到该群体的每个成员,而且把该群体的长处和短处都夸大了,所以文化定型的最大弊端就是夸大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似性,而忽略了群体内个体的差异[9]。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当人们把某个群体的文化特征应用到该群体的每个成员身上进行判断时,其实就是一种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做法,如果这个判断是负面的,带有贬低其他群体的话,那么必然会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正如Porter所指出:“文化定型会使我们相信,所有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所有日本人都个子矮、龇牙、狡猾;所有犹太人都精明而贪婪;所有黑人都迷信且懒惰。虽然这些概括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它们并不正确。”[10]因为文化定型毕竟过于简单化和标签化,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从而使人对其他文化的个体产生认识的偏差。另外,文化定型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一旦形成便容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我们思维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在交际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作出选择性的记忆,坚持以前形成的印象,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总是期待某群体成员会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更倾向于注意那些与我们的文化定型相吻合的现象,当出现对方的行为与我们所持有的文化定型不一致时,我们甚至会怀疑别人行为的正确性。因此,文化定型的这一特点的确会给交际者带来困惑,从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文化定型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对其他群体成员的偏见与歧视。Runymede Trust认为定型、偏见和歧视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定型产生偏见,偏见导致歧视,歧视导致排外和不平等,那么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11]。

3.偏见

偏见(Prejudice)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Pracjudicium,Pracjudicium,在拉丁文中的意义是“以事先所做出的决定或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判断”。Allport把偏见定义为“一种以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反感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公开的。它可以是针对一个群体,也可能针对某一群体的个体”[12]。它是一种随意地对外部群体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的一种诋毁态度,如“意大利人事前聪明,德国人事中聪明,法国人事后聪明”,这些都是带有负面情感的态度,常常以无理由的厌恶、规避、怀疑、仇恨等形式表现出来。偏见不是一般性的错误看法,而是一种僵化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改正的态度,它是基于错误的判断或是先入之见,是对别的群体或个人采取的否定的态度,它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态[9]。

偏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Brislin认为偏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内群体的标准评价外群体,并认为其他群体是低下的。譬如,有些美国白人认为黑人是低人一等的种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偏见;(2)对外群体成员持有敌意,因为对方的存在威胁着内群体利益;(3)对外群体持有反感,但通常自己不承认有偏见,而且会通过一些不显眼但比较积极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偏见;(4)某一群体在某些情况下(如正式场合),对其他群体在态度上、表面上虽然表现得比较友好,但内心却有意识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往往表现为轻微的偏见;(5)当某一群体的成员与不同群体的成员相处时产生“不自在”或者有压迫感时,不愿意与他们有任何接触[13]。

由上可见,当某个群体对其他群体产生强烈的偏见时,往往会采取避免接触的方式,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极端的偏见甚至会发展为歧视的行为,即拒绝给予其他群体成员平等的机会,包括就业、住房、政治权利、教育、娱乐机会以及其他社会特权等。随着对其他群体的歧视程度的加剧,很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行为。

三、克服跨文化交际心理障碍的对策

1.树立对文化定型的反思意识,以达到对定型的超越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了相互了解,就必须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些文化定型的过分概括和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一方面是架设桥梁,沟通文化的使者;另一方面是构筑壁垒,隔绝文化的危险。这一“桥”与“墙”文化定型的打破与建立的矛盾,高一虹称之为“跨文化交际悖论”[14]。既然文化定型是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那么,根据Stella Ting-Toomey的观点,我们只有尽量避免对外部群体成员不加思考的定式思维(mindless stereotyping),而是要对定式思维有一定的反思意识(mindful stereotyping),其实就是要提高对文化定型的元认知[1]。譬如说,当我们认为“法国人都很傲慢”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定式思维是以偏概全的,片面不合理的;另外,我们还要反思这样的文化定型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超越定式思维,克服偏见,从而减少定型的不准确性,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2.增强文化相对论意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适当采取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以宽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胸襟对待不同的文化,在积极平等的对话中理解对方文化,承认世界上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文化价值是相对的,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去判断一种文化的优劣。另外,在强调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人类文化存在的共性。只有通过构建多元文化的视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傲慢和偏见,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5]。

3.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克服交际心理障碍

文化移情(Empathy)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不以自己的经验和文化准则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而是必须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文秋芳指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来源于换位思维能力的提高,即一旦我们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认为异国文化奇怪或不可思议”[16]。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六个步骤:(1)承认世界的多元化;(2)充分认识自我;(3)悬置自我;(4)以别人的视角看待问题;(5)做好移情的准备;(6)重塑自我。因此,为了克服由于各种偏见带来的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力求在感情上对异质文化产生共鸣,以缩小与异质文化的心理距离,成为交际主体之间在语言、文化和情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有效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正如刘润清为《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所作序中所说:“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尽量去理解、容忍、接纳对方,而不是排斥、敌视、污蔑对方,世上缺少的是“多文化人”[16]。

[1]Ting-Toomey Stella.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7.

[2]Sumner W.G.Folkways[M].Boston:Ginn.,1940.

[3]Brislin R.W.,Cushner K.,Cherrie C.,&Yong M.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M].Beverley Hills,CA:Sage,1986.

[4]Wiseman R.,Hammer M.R.,&Nishida,H.Predictor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8,(13):349-370.

[5]Jandt F.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M].Thousand Oaks:CA:Sage,1995:43.

[6]Lukens J.Ethnocentric Speech[J].Ethnic Groups,1978,(2):35-53.

[7]Hinto P.R.Stereotypes,Cognition and Culture[M].Philadelphia:Taylor&Francis,2000.

[8]Scollon R.&Scollon 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2000.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Samovar L.A.,Porter R.E.Stefani 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Runnymede,Trust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Multi-Ethnic Britain[M].London:Profile Books,2000.

[12]Allport G.The Nature of Prejudice[M].Cambridge,MA: Addison-Wesley,1954.

[13]Brislin R.W.,Pedersen P.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 programs[M].New York:Gardner,1976.

[14]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15]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J].群言,2005,(2).

[16]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隐秘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N Bi-ling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with complex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Owing to cultural differences,people tend to predict and explain other group members'behavior with their own group's outlook on value and easily form the attitude of preferring their own group while alienating from other groups,mainly reflected as ethnocentrism,cultural stereotype and prejudice,which directly constitute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impe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orms and features of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propos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sychological barriers;countermeasures

B844

A

1001-7836(2012)08-010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8.040

2012-06-04

林碧玲(1970-),女,广东潮汕人,讲师,英语教育学硕士,从事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心理障碍跨文化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