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2-04-13王佳琴
王佳琴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问题与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王佳琴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作品阅读教学正遭遇着课时缩减、观念滞后、没有现实利益驱动而致的疲软困境。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宏观层面有待于人才评价机制的变革,加大对教学改革项目、教材编写、精品课程立项的支持力度;在微观层面需要着力探索适合当下语境的教学方法。
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困境;机制;教学方法
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的性质定位、教学专业性、文本阅读等”[1]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反思。其中,“文本阅读”(作品阅读教学)更是难中之难,有学者指出:“阅读作品进而理解作品,是大学文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现代文学也不例外。”[2]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
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最直接的是课时的大量缩减。以往的中文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先学一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在阅读积累了一定的作品数量和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时大量削减,只讲授一门《中国现当代文学》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分析、解读文学作品,这对带领学生进入文学情境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为了在有限的课堂内传授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常常难以顾及学生实际的作品理解能力,更偏向于讲授宏观的文学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作品阅读教学缺乏观念的支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异,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正在经受现实的考验,可以说,目前来看我们的教学观念尚未能够对复杂多元的现实应付自如。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在初次就业时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差较远,那么大学期间还要不要突出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知识的稳定性,本科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当下性和灵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解决?具体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问题在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突出的是专业性,强调文学史知识的积累,而在怎样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则较为匮乏。长此以往,刻舟求剑式的教学观念只能离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仍然难有大的突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样一项教育活动从各方面来讲都缺乏现实利益的驱动。从高校来讲,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很多学院和普通大学,一味盯着升级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即所谓“上层次”,非常重视学科建设,这种现实最直接的要求就是专业教师科研指标的量化,在这样的导引之下,重科研、轻教学是必然的结果。在此高校生态之下,教师自然围绕科研的指挥棒打转。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更多倾向于“硬件”的科研成绩,甚至有明确的数量和百分比。具体到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教师少有动力和精力去探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怎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参与到对作品的体验中。
不难看出,作品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时大幅缩减,教学观念滞后,以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而致的教改迟迟难以奏效。
二
解决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须倚赖宏观层面的机制变革。
首先,从国家教育制度方面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体制、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营造作品阅读教学的良好环境。目前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过分看重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级别、数量,主持学术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教学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甚少,如果不改变这样的评价体制,教学改革很难有本质推进。已有学校认识到这点,例如南京大学已经提出:“评价教师时,实行四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3]只有将教学纳入教师考核范围,真正将教学和科研放置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从制度上纳入评价体制才能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运行。
其次,加大对作品阅读教学改革项目、教材编写、精品课程立项的经费支持力度。各级项目资助应当重视教学改革项目,把学术研究项目和教学项目并重,鼓励高校将教学科研化,利用科研杠杆推动教学改革。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凭借,但是真正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优秀的教材并不多见。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大力扶持这方面的教材编写,资助优秀教材的出版,对那些在实践中受到好评的教材追加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以推进教改。同时,加大对作品阅读教学精品课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严把精品课程立项关,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的个人、团队的教学过程制成视频进行学习和推广。
总之,推进作品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中文系几个老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联动着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改革外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为教改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
重视作品阅读教学,高校这个前沿阵地应有更多的担当和自觉。在良好的外在条件之下,需要认真探讨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问题。
处理好文学史教学和作品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内容,就要改变面面俱到的方法。在现有的多数现当代文学教材中,在进入每个时期的学习之前有一章专门介绍本时期的文学思潮,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该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等文学环境。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往往对这部分学习心有畏惧,加之内容本身的复杂更使初学者一头雾水。如果一味地“硬”学,只能是事倍功半,更难达到重返历史场景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总课时缩减的情况之下,应当尽量删减对文学思潮面面俱到地描述和讲析,既要对某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有所了解,又要让学生容易接受,不妨通过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选取一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思潮、表现某个时期时代精神的作品进行学习,通过对重点作品的深入解析,既容易进入,又能够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某时期的文学信息,从而弥补了思潮评析的抽象和空泛,使叙述变得可感可知、血肉丰满。如在讲解十七年小说时,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有着严格的限制,这样的书写规范如果依靠文论史料来介绍学生较难理解,但是如果将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拿来解读一下,从知识分子丈夫和工农妻子之间的家庭细节到政治隐喻,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具体可感性了。
传承人文,重视经典。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那些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文学史检验的经典作品,依然是作品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2011年的现代文学年会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有学者指出:“现代文学经典阐释是本届年会的主要论题,也是最近十多年来现代文学界持续不断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现代文学介入当代基础教育联系的动向,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文学界力图介入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思路。”[4]在今天的语境中,强调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不仅因为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因为经典作品是疗治某些文化痼疾的良药,是教育介入文化建设的方式之一。
经典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未来社会中的文化主体。当下的中国文化思潮驳杂,中西兼具,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并存,在这样的语境中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目迷五色、随波逐流。随着对崇高的嘲弄、意义的消解,一种后现代式的无序正在流行。如果说过去的教育(包括中学语文教育)过分看重承载“意义”,使得学生对经典失去真正敬畏的话,那么今天的经典作品阅读教学应当回归其应有的人文指向,而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正是要担当这样的责任。
通过经典阅读教学,还要凸显现当代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的独特性。当下对文化传统的理解过多地偏向于中国古典传统。百年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民族精神重铸的过程,现代文学本身已经形成了传统,我们没有理由摈弃这样的传统。如果说古典文学传统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那种家国一体的人生理想,那么现代文学传统在鲁迅开始就在呼唤着独立思考的个人。重回现代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彰显现代经典的那些独特之处,并使其养分在教育的血脉中得以承传。
改革考核方式,导引学生学习。能够驱动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杠杆就是考试,因此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重,鼓励学生对某些文学作品保持自己的个人见解,可以将他们优秀小论文的成绩按比例换算到期末总成绩中。还可以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计中,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增加作品阅读内容,考核学生阅读鉴赏和分析作品并写作成文的能力,改变那种只要考前背诵课堂笔记就能过关的现象,以此引导学生找到更佳的学习方向。
优质的作品阅读教学实施是一个实践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多一些自觉意识,在实践中找寻、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
[1]编者.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问题(笔谈)[J].江海学刊,2006,(3).
[2]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3]高校: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EB/OL].光明网,2012-03-26.
[4]曹万生.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突破与经典的当代阐释[J].文学评论,2011,(1).
G642
A
1001-7836(2012)08-005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22
2012-06-13
盐城师范学院2011年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11YCTCJY004)阶段成果
王佳琴(1981-),女,山西中阳人,讲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