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饲育肥羊腹泻病的发生与控制
2012-04-13刘爱华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刁口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257453王建霞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陈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刘爱华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刁口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257453) 王建霞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陈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舍饲育肥羊腹泻病的发生与控制
刘爱华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刁口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257453) 王建霞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陈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羊腹泻病多表现于羔羊,25~50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为严重,特别是刚进栏的羔羊,成年羊少见。羊腹泻通常与小肠疾病有关,主要是分泌过多和吸收不良两个病理过程。羔羊肠黏膜发育不全,胃液酸度小,酶的活性低,在不良因素作用下,进入胃肠的内容物容易发生分解不全而发酵,这样发酵的中间产物刺激肠蠕动加快就出现下痢。肠消化功能紊乱使食糜的氢离子浓度改变,给肠内有害菌创造了有利于繁殖的环境。由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从而使羔羊腹泻加剧。 羊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有饲养管理不良引起的羔羊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有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也有球虫、隐孢子虫引起的虫源性稀便。成年羊的腹泻多由饲草料变质、受寒或其他疾病引起。
1 轮状病毒病及防治
多见于10~25日龄羔羊,以萎顿、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体重减轻为特征,新生幼畜的非细菌性腹泻,多半是轮状病毒感染,病羔表现为厌食、腹泻、粪便黄白色,液状,腹泻延长则脱水明显。饲养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气候寒冷、潮湿等诱因可能引起继发感染。
治疗原则: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补液、防脱水、防酸中毒为主的支持疗法。
2 下痢型大肠杆菌病及防治
多见于21~42日龄羔羊。呈地方流行或散发,环境不良、潮湿、拥挤,寒冷和空气污浊,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病羊粪便稀薄,恶臭,有时混有气泡或血液。腹痛,有时尖叫。粪便起初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羔羊严重虚脱,体温下降,脱水死亡。病程1~2d,死亡率高。
由于羔羊体质弱,病程短,及时治疗是关键。庆大霉素、丁胺卡那、乙酰甲喹等可作为首选药,同时应配合肠道保护剂。脱水严重的应及时补液。
3 肠出血症大肠杆菌病及防治
多见于30~45日龄且体质肥胖的羔羊,发病急,病程短,一般3~5h,有的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少数病例稍长达10h以上,死亡率高达90%,甚至100%。病羊精神萎顿,眼结膜充血,呼吸浅表,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尖叫,四肢僵硬,运动失调,口吐白沫,四肢或一侧呈游泳状,腹部膨隆,一般不出现下痢症状。
剖检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包积液,肾脏表面及肾盂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明显特征是肠出血,整个肠道呈红色或暗红色,肠腔膨胀鼓气,肠管内充满红色液体。
治疗原则:(2)加强母羊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增强羊的体质和抗病力。(3)使羔羊及时吮吸初乳,断乳期不要突然改变饲料。(3)保持羊舍干燥卫生,减少病原菌的感染。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保温设施。(4)应用我国研制的大肠杆菌苗,3月龄以下羔羊皮下注射0.5~1ml,3月龄至1岁的羊注射2ml。(5)用对本地分离的细菌敏感的药物治疗。
4 羔羊痢疾及防治
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新生羔羊,2~3日龄发病最多,10日龄以上很少发病。潜伏期1~2d。病初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由粥样转变为水样,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恶臭,后期粪便带血。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
治疗:应注意继发感染,环丙沙星0.2g加入等渗糖盐水静注,口服土霉素粉0.3g和等量胃蛋白酶;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按说明书服用,不可与抗生素同用)。同时对症施治,如强心、补液、解痉、镇静、调理胃肠功能。
预防:首先要加强产羔母羊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同时产羔前15~20日龄再给母羊接种一次羊五联苗,以保证羔羊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由于羔羊从母羊的初乳中获得抗体而产生被动免疫,因此让新生羔羊吃足初乳是预防羔羊痢疾的关键。
5 隐孢子虫病及防治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可引起3~35日龄羔羊稀泻。发育史与球虫相似,无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生活史全过程,经粪口途径感染。随着粪便排出的虫卵已经孢子化,已具备感染能力,平均潜伏期4d。
饲养与产羔环境差,拥挤、潮湿是本病的主要外因,主要症状是顽固性的腹泻。如有继发感染,症状明显加剧,死亡直线上升。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口服电解质溶液、补液和补充VC等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2012–06–27)
S858.26
B
1007-1733(2012)10-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