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主义过程论视角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讨

2012-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吴 含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州511483)

Holmes,Toury以及Neubert都多次强调要研究“翻译过程”,可各学派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不尽相同。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写道:“翻译过程,必须强调指出,在这里我们指的不是译者的心理活动或智力活动,我们感兴趣的是研究翻译过程的语言学方面,至于实现这一过程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则撇开不问。这就是说,我们在翻译上运用‘过程’这一术语时,是从纯粹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即把它看成是一种语言改变,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语际改变。”[1]4巴氏所说的“过程”其实是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虽然翻译的核心是语言学理论,但研究翻译并不仅仅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要想顺利地开展截译的研究工作,就应当研究翻译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

功能学派方面,Halliday过程论中提及的6个维度(6个过程)由行为(doing)、感觉(sensing)、存在(being)这三大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物质过程为行为实施的起点,经过行为过程、心理过程(mental)、言语过程(verbal,即话语行为实施)、关系过程(relational)直到最后的存现过程(existential,也就是行为实施终端)。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为主要过程,其余为次要过程[2]330-331。这一分法比较巴氏过程论而言,有着更强的应用参考价值。本文就试图从功能主义过程论视角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施以及评估体系。

1.物质过程(material)——研究doing/acting即行为实施的程序:为学生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制定对应学生能力的项目目标,让学生了解翻译任务实施的阶段性特征与要求,按照“广泛双语阅读—理解思索过程的记录—表达阶段—自我检验—项目评估者测评”的翻译步骤完成承接任务。

2.行为过程(behavioural)——研究行为程序,即操作法的研究。

(1)翻译中的语义辨析。通过大量行业双语语料的对比阅读,学生掌握特定情境中文本语义的微妙差异。学会利用同义性(Synonymy)、同形异义性(Homonymy)、多义性(Polysemy)、反义关系(Antonymy)以及上下义(Hyponymy)广泛积累专业词汇。例如法律英语中,lawyer除泛指“律师”外,还指其他法律工作者,包括法官、法学教师等。在港、台地区人们常将它译为“法律人”,与“非法律人”(layman)相对。

(2)翻译中的文本解读。按Newmark的观点,一般而论,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而进行的翻译分析是翻译的第一阶段。“译者之解读”指译者对文本的有目的性处理。

(3)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解析。英语句子的核心结构是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而汉语一般采用主题—述题结构(topic-comment),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或逻辑顺序,以分句、连贯短句的并列结构依次陈述事情。根据英汉语言的这种特点,在进行英汉语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英语的主谓结构转换成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在翻译尤其是翻译长句时,首先应找出句中的主要成分,即主语和谓语动词,再找出宾语、状语、定语等,然后分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长句的翻译一般应采用顺序法、逆序法和分句法等方法。

(4)翻译中的译文操作。“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表达是主导;原作世界是基础,译作世界是主导。翻译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为理解,在理解正确完整的基础上,译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译作世界发挥得如何,即表达的客观效果如何。”[3]108这就要求学生结合结合行业领域和行业群体的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恰当地重构译文,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意义与功能。

3.心理过程(mental)——研究思维运作。

(1)双语语义/文化信息换码机制运作程序。目前翻译工作在进行风格的翻译中多采用“对应式换码”(Corresponding)、“淡化式换码”(Decolouring or Generalizing)及“重构式换码”(Recasting)。所谓“对应式换码”就是一般所说的“模仿”(imitation)。译者抓住风格的形式标记体系,即风格标记体系的对应转换,以模仿来传译原文风格,从结构上保证了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淡化式风格转换是一种权宜性对策。“淡化”的实质是在维持概念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不得不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例如一些历史典故、方言惯用语等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障碍。这样解码虽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但语义简单明了,有利于读者理解。而重构式换码实际上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学生应在前两种解码程度熟练基础上适当运用。

(2)审美感应及表现程序。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固有的审美意识与原文的信息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译者运用思维对原文进行审美分析,从中找出原文各结构之间、其内涵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从而对可能的各种疑问进行综合优化,确定出最佳译文方案。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极力排除避免个人审美心理对翻译文本的负面影响,要与原文作者在审美心理体验上求得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最贴切的文字表达方式将原作表现出来。

(3)逻辑判断运作程序。翻译即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译文应当符合思维规律即逻辑乃是保证译文基本准确的前提,也是检验译文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是明白通畅的语言,没有语言的晦涩、文理不通、逻辑不清的现象。鉴于逻辑与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形式和规律来指导翻译,力求译文少出或不出错误,确保译文的质量。

4.言语过程(verbal)——研究话语转换程序。

(1)翻译中的话语语义解析。话语语义为句义与情景义之和。到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适时输入话语语用原则,结合行业具体翻译实例让学生了解在特定情境下关联原则遵守和违反的效果,从而为疑问话语转换提供依据。

(2)翻译中的话语语篇解构。在语言交际中,话语语义的构建是在语篇中主动地寻找语境线索,形成语境假设,且随着篇章的展开而不断验证和修改自己的理解,并作出推论的动态过程。

(3)翻译TL话语生成的认知论证。话语的生成大体上经历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把意念转换成要传递的信息;其次是把信息形成为言语计划;第三是执行言语计划;第四是自我监察。通过上面的解码、编码过程,这个环节学生将通过心理图式等认知角度,在语篇基础上对TL话语生成的逻辑性、标记连贯性等方面整体把握。

5.关系过程(verbal)——行为主体与客体及各方面的关系及发展。

(1)译者主体与文本客体的互动。翻译过程中列明所有的疑问,反复阅读文本以获取线索,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后重新检视文本,解惑进而求证。化客体为第二主体,遵循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原则。

(2)原语与译语比较在语际交换中的作用。介绍“回译”的方法供学生进行原语与译语的对比,并借此掌握中英思维表达上的差异,从而更为轻松顺畅地进行语际信息传递及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本土化”VS“外域化”考量的互动。鼓励学生结合外域化的意识,采取本土化的策略,对翻译产品进行“文化意向的重构”。让他们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而改变的。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日趋紧密和频繁,人们在接触外域文化时是渴望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内容的,这就要求在翻译时要更倾向于选取本土化的翻译策略。这样一来,翻译才能不再受限于文本,翻译才能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实实在在的阐释和创作。

(4)“目的”VS“效果”的考量。翻译作为一种行为,是由某个特定目的所激发,而这个目的就是文本的交际目的。所以,学生在处理译文时应把目的作为检验译文效果的依据之一。

(5)“表达”VS“审美”考量的互动。译者通过要处理的译本,走进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以及喜好,甚至追寻他的思维方式,获得其审美意象。学生从需处理的译本中了解翻译任务的委托人,了解他的需要,实现与他的共识。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的认识。译者对委托人的认识以及与委托人的心理同构是交叉进行的。

6.存现(existential)过程:行为实施终端。

双语转换(包括语义、文化、行文、体式、目的与效果)的终端检查,这一部分要求教师与企业委托人参与。从全局和基础上“整体把握”、“关联把握”和“历时把握”,评断学生承担的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结合项目委托人评价意见,审核学生的自学计划报告以及阶段检查评测表对学生翻译课程的表现展开综合评估。

一般而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参照上述6个维度的顺序展开翻译教学,教育主管部门亦可据此制定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这些描写性的指引,使学生的翻译技能从“自在行为”(不自觉)上升为“自为行为”(自觉),使翻译教学成为可知的(knowable)规律,可掌握的(workable)参照规范和条理化的(methodic)认知。

[1]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4.

[2]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330-331.

[3]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08.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