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中语义等值修辞形式刍议
2012-04-13刘明
刘 明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语用中语义等值修辞形式刍议
刘 明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作为表达同一语义的不同修辞形式或手段的“语义等值形式”是语言运用中等值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语义等值形式的使用,不仅止于单词的调换及其作为独词句或省略句的形式出现,也包括句子等大一级的语言片段的置换。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构成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义等值形式”是我们认识语言运用规律的一个视点,其贯彻于语用中,是为了强化语言单位的表达功能的,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
语用;语义等值;修辞;刍议
语言单位的语用价值是在语用过程中实现的,相同的语言单位在语用中有时会形成不同的语用价值,不同的语言单位在语用中有时会取得相同的语用价值。要充分发掘语言单位的语用价值,构成一个完备严密的语用体系,真正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就必须重视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即语言运用中的等值原则。语言运用中的等值原则是言语表达者选用词语、调整句子、构成各种修辞手段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认识语言运用规律的一个视点。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谈到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时说:“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区别大体上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区别。”[1]“语义等值”是语言运用中等值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构成等值关系的某个语言单位一般表现为特定的含义,并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因此,语用中的语义等值手段及其贯彻,就是为了强化语言单位的表达功能的。巧妙地选择、组合语言单位,形成语言表达的修辞功能,是语言运用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言语交际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
一
凡涉及语言学的研究,当然离不开对语义的关注。特别是语言单位进入到具体的言语中,听读者能否领悟说写者所表达的含义,更是不能无视对处于运动状态的语义的关注。而对语用中的语义研究,必然要涉及对语言表达效果的研究,这自然是修辞学所关注的问题。随着语用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兴起,人们对“语义等值”及其修辞性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热情,这不仅是语言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且是语言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语义等值修辞呢?不同的语言单位在语用中会因语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相同的语用意义,取得相同的语用价值,表现出特定的修辞效果。比如,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名字可能存在着乳名、爱称和学名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就形成了语义等值;一个家庭的三兄弟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他们又分别与各自的名字形成语义等值;一个人的俗名又可与自己的别名形成语义等值,像“阿狗”与“阿囝”、“阿毛”与“阿囡”等也可构成语义等值。其实,这种修辞形式在语言应用中一直存在着,也被人们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不自觉地使用着,只不过是被研究者们忽视了而已。
从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语义等值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词汇方面的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尔雅》《方言》就已涉及了这一问题,之后诸如“同义词典”“同义字典”“词义辨析”之类的词典或论著都把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些已有的成果,并没有把语言里的所有字、词的语义等值现象都囊括进去,尤其是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因受语境因素的干扰而临时形成的同义语言单位,现有的成果多无涉猎。这对语义等值修辞的研究内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除了词语在语义方面的等值外,语言里的语义等值现象还存在于句子中。有些词语本身就可以作为独立的句子来使用,因此,语法学里也必然涉及句子的语义等值问题,如“完整与省略”、“主动与被动”、“长句和短句”、“顺序与倒装”等“同义句式”,有人称之为“同义结构”[2]。这些等值形式不仅仅是对句义凸显的实现,同时也是句子表达效果得以增强的重要手段,是修辞学应该研究的内容。当然,这些“同义结构”的实现,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其本身,它往往需要一个更大的语言片段为其提供一个语义得以实现的语境。这些更大的语言片段,同样也有可能构成语义等值形式。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就把表达这种“同义”关系的“同义词”、“同义句式”、“同义语言片段”等统称为“语义等值形式”[3]。而就其表达效果来看,“语义等值形式”在完成语义交际功能之外,也承载着丰厚的修辞价值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语用现象称之为“语义等值修辞形式”或“语义等值修辞手段”。
二
陈望道先生曾说,“一切科学都不能不是时代的”。正是基于这样认识,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化语言理论体系和民族特色的汉语言修辞学道路。他结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实际,从语言教学实际出发,遵循汉语言的客观规律,对古今中外的理论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思索,在继承、比较、辨析中对汉语修辞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具有创见性的认识,使汉语言修辞的研究走上了自成体系的道路。不过,陈望道先生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修辞学发凡》也不能不是时代的,时代在进展,“修辞学说,自然也不能不随着进展”,他期待后来的人们能随着时代的前进,“面对修辞实际”,“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开拓新境界”来[4]。从这一角度说,我们所探讨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问题,应该看成是修辞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例证。
陈望道先生在探讨修辞问题时,把实际语用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分为了三个“境界”:(1)以记述事物条理为目的的“记述境界”;(2)以表现生活体验为目的的“表现境界”;(3)以综合上两境界为目的的“糅合境界”[4]。若从语义等值的角度看,前两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所欲表达的语义相同,而表达的法式有所不同。按修辞方法论,第一种情况为消极修辞手法,第二种情况兼有积极修辞手法。我们用《修辞学发凡》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
(2)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古诗十九首》)
例(1)和例(2)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基本相同,但表达法式却又区别:例(1)用了直接陈述的语言,只求把意思陈述出来,表意质朴而明了;例(2)在把欲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的同时,追求了语言的感染力,把意欲表达的意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托物起兴,触景生情,而以嗟叹出之”[3],体现了运用语言技巧的积极性。
当然,到底选用哪种法式好呢?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4],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等方面。相同的题旨,以什么样的修辞方式来表现,这又离不开语境。王德春先生指出:“语言表达的各种方式、手段的形成要依赖言语环境,而衡量使用语言的修辞效果,对语体、修辞方法、风格和文风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以分析使用语言的环境为基础。”[5]因此,离开了具体的言语环境,便无修辞可言。也就是说,同一题旨,可以依据特定的语境来选择以上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语义等值中的几种形式,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义等值修辞手段里的语义等值也并非绝对的,也存在着表达中的细微差别,或是语义上的,或是色彩上的,或是轻重上的,等等。例如: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5)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文字意同而立语自有工拙”的观点来看待这些句子。这三例都采用了托物寄情的写法,抒发了对夕阳黄昏的感慨,它们的表达技巧不分上下。但从思想境界和语用效果的角度来看,不难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别:李商隐是对人生易老、转瞬夕暮的沉吟;朱自清表达了对人生沉思后的期待和憧憬;而叶帅就不同了,是对夕阳的赞歌,唱出了一个革命家人老心不老、年暮志不衰的革命豪情。这就是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意思有轻重,文辞有宾主之分”。陈先生说:“纷纷在抽象地发挥所谓工拙论,所以终于不得要领。——总而言之,有宾主可分时,宾主是须分清的,但分清宾主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由写说者随着意思的轻重,而使言辞有宾主之分,并非象死犬句法论者模样,凭空抽象地讨论所能判定工拙优劣的。”[4]
但这种“意思有轻重,文辞有宾主之分”的表达形式之间,可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呢?从遵从客观实际的角度看,世上的万事万物,绝对相同的是没有的。单看语言中的词语,两个意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也是没有的,即使我们所说的绝对同义词,如“妈妈”和“母亲”,虽概念意义相同,但附加意义——语体意义也存在着不同,“失败乃成功之母”是绝对不能说成“失败乃成功之妈”的。陈望道先生把这种情况叫做“近义形式”[4],但我们还是认为把它看做“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更为符合客观。因为,语言里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往往是概括的、相对的,很多不为词典列入的附加意义也是我们在分析语言现象中不能遗忘的语义成分。同样,“语义等值修辞”也只是一个集合概念,也是概括的、相对的,“等值”也只能是指语言形式之间的主旨相同,而附加的一些意义就不一定完全相同了。在研究“语义等值修辞”现象中,认真考察“等值”背后的不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治学中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研究的需要,更是依据语境考察语言形式选择的需要:修辞是解决语言形式和内容相适应的问题,必须要求形式服从内容。
在特定的语境中,言内、言外也可相互构成“语义等值修辞形式”。如:“滴滴汗水融入土,层层美丽冲上天。”句中的“美丽”与其言外之意“大楼”语义等值,言语中还带着赞叹的意味。这种语义等值的决定性因素是特定的语境,正是上句中特定的语境使“美丽”一词获得了“大楼”这一临时含义,才使语义等值得以实现。脱离了这个特定的语境,“美丽”是不可能有这一含义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通常是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结构或网络,它由词义的各个约定俗成的义素构成[6]。在这样一个语义结构网络里,词语所在的特定语境就会对词义作出限制,并在语境的作用下促使词义的等值获得成功。再如:
(6)师父呀,坏,坏,坏,老虎已闯入我的心里来!(歌词)
在例句中,由于特定语境的制约,使“老虎”的词义得以限制,其凸显出来的语义已和“武松打虎”中的“老虎”完全不同了,而与“女人”等值。而这一现象也正是具体语境所带来的。特别是语境的诸多因素可以互为衬托、呼应,使词语形成与其词汇意义相反的真实含义。这在反语、讽刺及幽默的表达中最为常见。如:
(7)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例子中的“狠心贼”与“有情有义的丈夫”语义等值,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正好相反[7]。这种语义成分的相逆可以促使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尽情体会“狠心贼”的丰富内涵,体验女人当时细腻的心情和对丈夫的感情。因此,这种语义等值就是在特定语境的关系网络中实现其价值的,离开了具体语境,其深层意义也得不到合理地解释,言语义就会失去交际所需的信息[8]。
许多原来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词语,可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构成“语义等值修辞手段”。例如:
(8)“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鲁迅《呐喊·药》)
(9)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
例(8)中,由于上下文语境因素的制约,“小栓的爹”、“你”、“老栓”和“老女人的丈夫”在这一话语中,语义向同一方向聚集,最终构成一组语义等值修辞形式。例(9)是正话反说,“高等华人”与“低劣的人”语义等值,极具讽刺作用。
在实际的言语运用中,因特定语境因素的作用而使不同的表达形式临时构成语义等值修辞手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冯广义先生说:“就是专有名词的意义也只表示概念。专有名词如西湖,初看似乎是代表西湖的概念,但西湖也有晴雨,有热闹冷静等等的特殊相,单讲西湖也已经将这等特殊抽象去了,也只有一个概念。概念所含的因素,是意义的‘固有因素’。”“及至实际说话或写文,将抽象的来具体化,那抽象的意义才成为具体的意义。例如《西游记》第十六回唐僧在观音院前‘下马进门’。那马便是一匹鞍辔齐全,性格驯良的白马。虽然单说一个‘马’字,‘马’字所含便已不止‘马’字概念所含的因素,另外还有毛片性格等等许多的‘临时因素’”[9]。这就是说,在语用中,话语的表达是灵活多变的,构成“语义等值修辞手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语言表达者可以依据“言语上下文、言语对象、时空、历史文化”等各种语境因素,充分利用言语成分的语义固有因素和临时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而构成“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最终达到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
三
综上所述,在“语义等值修辞手段”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事实,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现象和语用手段。
第二,许多修辞格的形成都与“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有关,一定的语言材料在特定语境中,为适应特定的情境、题旨表达的需要,形成语义等值,再经过反复运用,逐渐规约化而形成某种修辞格。
第三,一种消极修辞手法和另一种或多种消极修辞手法,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语义等值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第四,在言语中,许多语言单位本身固有的意义(静态意义)与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语用意义)可以形成“语义等值修辞”。
第五,“语义等值修辞手段”的研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也绝不是一个过时了的旧话题,其研究的理论升华仍有许多空间;特别是在言语实践中,那些因受语境因素干扰而临时形成的“语义等值修辞”应是探索这种语用现象的重要目标,这就必须特别关注语用学以及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关联等问题的研究了。
[1]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52.
[2]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1-74.
[3]刘振举.同义修辞手段刍议[J].杭州师院学报,1984,6(1):82-84.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70-116.
[5]王德春.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2-40.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82.
[7]章彩云.词的语用意义的修辞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5-218.
[8]张廷远.词的语用意义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冯广义.汉语修辞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9.
StudyofRhetoricFormswithEquivalentMeaninginPragmatics
LIU Mi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The equivalent principle in pragmatics can be reflected in “semantic equivalent forms” which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with different rhetoric forms or means. The semantic equivalent forms include not only change of words, one word sentence or elliptical sentence but bigger linguistic segments such as sentences etc. Rhetoric forms with equivalent meaning varies freely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texts. “Semantic equivalent forms”, as a specific rhetoric function, can strengthen expressive function of linguistic units, through which pragmatic principles can also be grasped.
pragmatic;semantic equivalence;rehetoric;study
H136.2
A
1000-2359(2012)04-0183-04
刘明(1970-),男,河南辉县人,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2400450406)
20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