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方式与策略分析
2012-04-13王梅源
王 梅 源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方式与策略分析
王 梅 源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由于城市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产业定位。我国软件与服务发包发端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目前有向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而二线城市符合重点实施软件与服务外包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条件,对带动制造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之间协调发展非常有益。在服务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主导产业的背景下,二线城市在一线城市的引领下,主动承接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是推进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最佳选择,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步入一个快速上升的轨道。
软件与服务外包;互动发展;二线城市;主体功能区
我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于2003年前后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成为从根本上优化对外经济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自2006年起,国家先后提出建设20个外包产业基地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作为先行者,因经济要素和区位优势率先开展业务承接并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其承接能力逐渐饱和及承接成本的逐年提高,目前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表现出向更具承接优势的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然而,二线城市作为后来者,虽然近两年来接包的基础条件与交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因发包方的认可度低,城市接包能力弱、沟通渠道少等原因,使得接包多处于低层次业务竞争状态,不仅造成资源配置低效及投入的重复浪费,更使我国承接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的整体竞争力受到了影响。如何利用一线城市的接包优势,发挥二线城市的交付能力,在一二线城市之间将产业链中的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一二线城市、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国家整体产业竞争能力,是目前摆在产业发展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外学者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发包方视角,对区域与产业的关联主要是在经济及地理上区分发包与接包对象的不同,涉及面广泛、成果丰富,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Amiti M的研究表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业务转包有效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1]。Gory H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国内对外包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类业务的外包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开始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开始活跃、丰富起来,研究范围与视角也越来越广。王宏伟认为,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载体,在产业集聚要素上占据绝对优势,其他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准定位发展。二线城市要认清自身的优势,评估自己的资源,做好产业定位。在单一宣传自身成本优势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基于业务层次在城市间建立战略联盟,在扶持企业基于客户的广泛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3]。孙晓琴将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为竞争优势型、后发优势型、环境优势型和成本优势型四类[4]。李默风认为,京、沪、穗、深四个一线城市遭遇攀升的成本、动荡的人力资源和日益缩小的投资空间“三座大山”。因此,跨国外企不得不调整各自战略,聚焦二线城市,并成为它们谋求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5]。
对于目前重点选择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有国内的行业观察员提出了一个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金字塔理论”:过去的25年,最底层的人才起到了很大作用,使中国的制造业(Made in China)达到极致;未来20年,处于中间层的这部分人才,将把中国的服务外包(Managed in China)推向极致;在将来,最上端的人才将把中国的技术创新(Created in China)推向极致[6]。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在现阶段得以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于其相比其他产业具备一系列的产业特性,如创新性、专业化、高渗透性、进入壁垒低、人力资本依赖性高、边际收益递增性、网络外部性与国际性等主要特征[7]。
由此可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可以高效地吸收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聚合周边相关产业产生较高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对带动制造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非常有益,因而适宜作为主导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对现代城市来讲,这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占据产业主导地位。特别是目前对许多软件与服务外包示范二线城市,如大连、无锡、杭州、苏州、武汉等来说,更是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流产业来定位。因此,探索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会对其他产业产生什么影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与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如何互动等问题对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的整体经济体系看,存在着区域差异、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区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差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8]。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可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也不排斥发展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在依托一定层级行政区的同时还应该勇于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各主体功能区之间也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
1.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实施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实施重点开发,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从宏观计划调控的角度来看,也就要求把部门原则同地区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各区域层次的优势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焕发出经济活力。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出现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普遍加强,产业的发展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城市功能,而且使区域经济功能进一步突出。尤其对于国内众多选择把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二线城市来说,更应适应特定经济活动特点、发挥区位要素优势,使产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地区规划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要更好地把握区域发展战略,认识到承接软件与服务外包的经济活动在区位分布与空间聚集方面的特殊表现及内在规律,有效避免过度投资带来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引导与促进二线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鉴于对二线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应当着重考察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因素和过程,并以此为尺度来衡量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
2.区域产业竞争力
区域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某地区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包括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9]。它集中体现为地区产业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即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产业实力,而且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区域产业竞争力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综合能力,其整体效应大于各因素的简单叠加,忽视或片面强调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整体功能与结构。
2.动态性。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与作用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差异。
3.多元性。地区发展水平的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类型的多样性,从主导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要素推动型、需求拉动型、产业支持型、企业支撑型四种类型,地区产业的企业结构合理、发展方向精准、竞争优势突出则有利于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4.开放性。现代区域产业的发展不是封闭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产业总是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和地区分工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地区甚至全球产业体系中承担不同角色,因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受到一个地区内部环境的制约,同时也深受区域外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区域内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的高效互动。
针对上述特点,对于国内的二线城市而言,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业务范围广、技术创新性强,具备搭建区域竞争优势平台的基础条件,可以成为扩张延伸区域整体发展的产业驱动力。
3.软件与服务外包主体功能区定位
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来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与先发优势,市场认可度高、需求充足,应该属于优先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城市。但由于这些城市投资热点多、大项目多,众多中外企业聚集造成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对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关注度反而相对较弱,较难作为经济发展主题进行优先发展。而大连、无锡、杭州、苏州、武汉等二线城市,尽管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数量惊人,消费群体庞大,在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政策、成本、人力资源、投资空间等方面更具优势。目前这些城市大都将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突破口,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接包的基础条件与交付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显示出强有力的区域竞争优势。因此,二线城市是符合重点实施软件与服务外包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城市。
二、制造业与软件服务外包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由产业特征可见,软件与服务外包可以高效地吸收产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聚合周边相关产业,从而产生较高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对带动制造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非常有益。
1.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
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必然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服务型制造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利益相关者各方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间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与服务性生产从而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以及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即服务模式[10]。服务型制造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与面向服务的制造,又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与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而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中的业务流程外包正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模式之一。
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作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其次表现为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服务化还表现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转而由其他专业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促使提供生产服务的专业化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可以向制造型企业提供面向产品的全过程服务链,包括产品研发、软硬件开发、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物流服务、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提出要大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效融合与互动发展。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推出了自己的相关政策,例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等。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我国应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新时期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推进制造服务业的大发展,充分发挥其助推经济、社会、生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效能。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传统的工业化是利用技术与资本代替劳动,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正确的选择。我国提出发展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改善、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保障扩大劳动者就业的目标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而发展服务业则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因此二者都面临着加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促进国内与国际服务外包,推动生产型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并与制造业更高阶段的成长形成有机的良性互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协调发展,均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2.制造业与软件服务外包业的互动发展
我国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兼顾内外两个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衰竭型城市的战略转移,并不是要摒弃原有优势,而是要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
1.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能够催生出更多的商业性机会,同时也能派生出更多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业务需求,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承接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生产性服务流程效率,对发展、提升制造业产生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欧美跨国公司将自己的制造、研发甚至运营中心转移到中国,这些都为我国借机提升国内软件企业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2.随着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本土企业对特定服务流程外包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信息技术的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这为我国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嵌入式软件产品,以及在某些领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软件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能够推动制造产业价值链中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服务等业务从服务环节或服务流程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大量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促进服务分工更加细化,服务水平更加提高,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软件产业只有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走向成熟,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水平低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短时间内以软件产品的方式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尚不具备。因而,现实的发展途径是紧紧抓住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机遇,把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作为核心方向,通过开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外带内,以外促内,快速做大产业规模,积累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并巩固与发达国家的紧密合作关系,逐步实现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全球软件产业分工中明确定位,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今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国内软件企业成熟度与国际竞争力。
三、产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
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出现使得各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产业的发展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城市功能,而且使区域经济功能进一步突出。在强有力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下,城市不仅焕发出经济活力,而且由产业带动的城市间互动的格局也得以逐步形成。
1.产业政策互动
由于经济热点不同、经济发展主题不同,一二线城市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产业政策也应有所区别或侧重,对一线城市应多体现产业的前沿导向性,对二线城市则应多体现产业的基础扶持性,从而构成国家指导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整体政策体系。要引导一线城市发挥前沿导向作用与接包优势,致力于吸引或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外包业务,运用技术、资金和高端人才优势,积极介入产业链高端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并将成熟的中低端业务向二线城市转移;引导二线城市发挥重点主体优势与交付能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产业发展平台、生态服务平台等,配套和创造所需的资源条件,积极扩大企业规模、吸引中低端人才、提高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积极承接并高质量完成交付任务,从而在一二线城市之间将产业链中的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形成良性互动。
2.技术人才互动
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于人力资源。产业所需的人才结构应当是“金字塔型”结构,即系统架构与分析师、软件工程师、编程测试与维护等人员从上到下依次由少到多并存。而我国目前软件人才结构是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既缺乏从事基础性工作“软件蓝领”,又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软件金领”。至于起着中坚作用的软件工程师则资源丰富。目前行业所需人才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阶段,这种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软件人才梯队正是软件业发展陷入人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主体功能要求,应当对各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多分布在一线城市的重点院校,侧重于CIO、系统架构师、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对于分布各地数量众多的一般院校,则应侧重于系统设计人员、系统测试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员等中低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要发挥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大量培养并充实能够胜任软件与服务外包项目中基础业务工作的“软件蓝领”。要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地区主体的不同、项目内容的不同在一二线城市之间迁移或流动。
3.产业价值链业务互动
由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微笑曲线”可知,某个完整软件产品的生产,以各价值增值环节为分界点,经过需求分析、系统架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系统维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越靠近产业链两端的系统架构及营销服务等环节,其价值增值越高,介入中游的产品加工与实现编码测试等环节其价值增值越低。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软件与服务外包先进国家占据了大部分高端业务领域,而中国是从介入价值链低端业务领域起步的。目前,一线城市在实现了最初的业务积累、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之后,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向价值链中上游业务领域扩展或延伸的能力,随之而分离出来的大量中低端业务有向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对二线城市来说,在承接一线城市转移业务的同时,也会相应承接其技术、经验与管理等核心能力,使二线城市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快速提高业务技能、掌握先进技术、积累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交付能力。
4.产业园区互动
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支持。各个城市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大部分是在高科技园区特别是软件园区内完成的。产业园区不仅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优惠政策,而且为初创与成长中的软件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金融、管理、培训、法律、通讯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从而成为加快我国软件业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将我国软件行业“作坊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相继创建了许多“特色软件园”,如电子商务软件园、动漫画制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音视频产业软件园等等,要真正实现园区内围绕相同业务、园区间围绕不同项目的技术与管理能力所产生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5.城市圈与经济圈的互动
在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其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使得在这些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与上下游配套支持紧密相关的生产与服务产业链,形成相应的区域经济结构,如以北京为中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深圳-广州-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三大软件产业圈占全国软件产业总收入的比重约为85%。这种以中心城市主体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关联业务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城市圈,再由若干城市圈延伸扩展,构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模式,对相关区域的经济带动与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四、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策略
二线城市在制造业大发展的过程中错过了着力发展的先机,部分原因在于不占地理或区位优势、缺少政策开放或倾斜等等。如今面临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大趋势,二线城市有望通过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凝聚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在产业形式上可以先利用一线城市的接包优势与映射能力,发挥二线城市的处理与交付能力,实现产业由一线城市承接业务,再向二线城市分包转移的逐渐过渡。同时,二线城市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也可以使得该产业的地域分布更为合理,缓和原有外包服务商在个别发达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发展压力。而且,具备承接条件的内陆及二线城市相对于沿海及一线城市来说,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与自主驱动力更强,选择该产业作为未来先导产业进行培育的愿景与期望也更大。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这些二线城市周围的地区也会依据产业指向,发展上下游配套支持的生产与服务业务链,形成相应的区域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腹地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1.发挥一线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要继续发挥一线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成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代表,鼓励这些城市在金融、航运、物流采购、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外包领域参与国际竞争。要着力于吸引高端的、具有总部功能的服务外包产业,通过发展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改善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布局,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同时,要以打造世界软件与服务外包交易中心为契机,提高全球接单能力,为二线城市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业务渠道。
2.推进二线城市的整体交付能力
要将推进二线城市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作为发展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突破口。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人才与资源的聚集能力正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与开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低经济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的条件已经具备,尤其在建立业务交付中心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二线城市着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寻找与培育开放型经济的途径,能够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二线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形成城市之间的产业链体系
加快形成城市之间的产业链体系,由一线城市带动二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在一二线城市之间形成“雁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线城市接单,二线城市交付”的分工格局。要鼓励吸引大型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在中小城市设立交付中心,为二线城市提供发展机遇,使二线城市逐步成为承接软件与服务外包的重点城市。要保持行业与市场集中度,强化竞争质量,有效防止由于一线城市业务成本快速上升而导致离岸业务向别国转移的倾向。
五、结语
每个城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会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定位,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由于城市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产业定位。在服务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主导产业的背景下,二线城市在一线城市的引领下,主动承接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是推进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最佳选择,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步入一个快速上升的轨道。
[1]Amiti M,Wei S J. Demystifying Outsourcing:The numbers do not support the hype over job losses[J].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4(12):36-39.
[2]Gorg H, Aoife H. Does Outsourcing Increase Profitability?[J].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2004,35(3):367-387.
[3]王宏伟.一二线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路径选择[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0):49-51.
[4]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24(7):28-33.
[5]李默风.在华外企战略调整二线城市渐成投资新宠[J].IT时代周刊,2006(24):32-33.
[6]刘梅.BPO你准备好了吗[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46)
[7]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COI.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军,任旺兵.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9]罗辑,张其春.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安筱鹏.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崛起的必由之路[N].中国电子报,2009-08-04.
[责任编辑迪尔]
F490.3
A
1000-2359(2012)04-0070-05
王梅源(1963-),女,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方向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CSZ10006)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