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2012-04-13张敏
张 敏
(集美大学 教务处,福建 厦门 361012)
与实施,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的支持将有利促进和加深学校和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海事局、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等的共建合作,为学校服务海西、开展对台合作提供舞台。福建省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工作部署,厦门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都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集美大学要利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在长期办学中与国内外的涉海院校、大型企业交往合作的渊源,聚集一些创新的要素和资源,在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培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都市渔业方面,为厦门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服务。
1.2 实施“卓越计划”具备良好的基础
1.2.1 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看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学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服务社会需求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为取向,以培养能够解决经济领域尤其是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这一目标定位与“卓越计划”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方向基本吻合。二者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使得学校能够很快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
1.2.2 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看
学校坚持“推行开放、推进创新”的原则,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走开放式的专业建设路子。而“卓越计划”则要求高校从强调科学基础到注重工程实践能力转变,从单一的校内封闭式培养到校内外共同合作的开放式培养转变,等。可见,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追求的理念十分接近。
1.2.3 从实践实习条件方面看
学校与行业企业有着较多的合作关系,在不少企业建有实习基地,与大型企业有着交往合作的渊源,这方面的基础和积淀是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大优势。
2 学校“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以海上专业为例
集美大学以相关学院为基础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在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十个本科专业中试行“卓越计划”。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专业按专业试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余八个专业试点以“集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的组织形式实施和管理。
学校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为本科三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
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
2.1 学校培养阶段
航海类专业不仅具有工程类专业的一般特性,更具有岗位适任性(针对运输船舶上的某一具体岗位工作要求应具有的多种知识和能力)、国际通用性(航海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公约规定的相关标准,直接参与国际航海类人才市场竞争)、法律规定性(航海类专业从教学计划到实践环节须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法规要求,并得到国家主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的认可)和国防军事性(按国际惯例,国家商船船队战时均为海军的重要预备力量)四个特性。学校以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相关规定和规则为指导,密切结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发展港口业的需求,以提升航海类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制定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动手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强化“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 “一种精神”指敬业精神;“四个意识”指经济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和服从意识;“四项能力”指管理领导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为我国同类型高校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2 航运企业培养阶段
学校长期与中海发展股份公司货轮公司签订共建3万~6万吨级船舶“清华山”、“昆仑山”、“大屿山”、“玉龙山”、“华光”实习船基地协议,航运企业共建实习船基地,构建了“校企双赢合作联盟”的航海实训模式。同时,将航海类专业船舶实习的特殊性、教学实习船的实际经营与管理情况及IS0 9002质量管理原理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识别航海类专业船舶实习教学管理的相关过程,提取影响船舶实习质量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控制点,并通过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的管理原理,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对其培养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过程实施得到有效控制。
3 我校打造“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内容
3.1 加强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学习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教育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分析总结学校的各种探索、经验,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成果。
(1)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参与“卓越计划”学院的教授组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等)参加。课题针对工程教育改革重大问题设若干专题项目开展深入研究。
(2)定期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教学思想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参加,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3)在《集美大学学报》中开辟专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3.2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凸显工程特色的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核心内容,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所确立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必须内化到课程上。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和工程师培养规律,进一步厘清培养目标,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构建与工程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判定培养出来的是否是合格的卓越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看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也就是说要由市场来评定,这就是所谓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外适质量观[1]。所以,学校积极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深化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构建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聘请行业管理人员到校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的研讨,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行业建设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双赢合作联盟”实训模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中要有5门以上课程由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讲授。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部分专业还可加入满足行业要求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的专项课程,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列入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从而为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工程设计性大作业、综合性创新实验等,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推进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实体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学校统筹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创业实践和服务实践,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工程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工程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面向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建设以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为主的模式,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规定理工类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学校联合企业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搭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工程训练平台——工程认识、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工程创新平台——毕业实习、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素质拓展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许多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减少了,有的甚至没有了,即使有一些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践,也大多是看一看,观摩性的居多,个别岗位动动手,也是体验性的,并不是实际工作“真刀真枪”的,学生们没有实践锻炼,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来源[2]。为杜绝该现象,集美大学主要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实体,解决“卓越计划”涉及的工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际脱节、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创造条件。
(1)参加“卓越计划”的各工程专业密切与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的合作办学关系。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等,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及毕业设计项目。
(2)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上岗实践,结合企业的生产、产品研发和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实践竞赛”及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等。
(3)进入“卓越计划”模式的学生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外,原则上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企业或设计院(所)进行累计一学年的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实际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工程问题,并为企业留用人才创造良好的平台。
3.4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践锻炼而获得,但学校本身提供不了这样的平台,因此与相应的企业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3],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得以实现,也使教师将在企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集美大学每年从师资建设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选派“卓越计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学校还改变目前教师业绩和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和肯定部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同于纵向项目,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变为注重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评价,企业的鉴定将作为其今后评优、评先及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评选立项时对工程教学改革倾斜,激励教师注重“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课程教学质量。
同时,推行“企业导师制”,鼓励相关学院积极选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骨干人员,经过适当的业务指导与培训,使其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能后,聘请其担任部分课程教学或参与实践指导。此外,学校在师资补充中,要注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及参与过企业项目研发的博士毕业生,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
3.5 加强境外合作办学与交流
学习借鉴国外工程师培养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使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尽快与国际接轨。
(1)充分利用学校层面的国际合作办学平台,聘请国外工程教育界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邀请境外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家,参与学校“卓越计划”或作为咨询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学管理。
(2)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工程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成果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引进成熟的工程教育原版教材和教学软件。
(3)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国际合作交流可采取多模式、多渠道的合作培养方式,积极与美、加、英等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大学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在境外学习课程、毕业设计、获取学位等。
(4)选拔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或到跨国企业兼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5)积极推动学院与国外境外的合作项目、合作办学谈判组织协调工作,为更多学生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
4 结语
“工程实践正在全球化”[4],实施“卓越计划”,是集美大学紧追时代潮流的必走之路;实施“卓越计划”是集美大学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的具大战略举措;实施“卓越计划” 把集美大学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对带动集美大学更好更快发展,提升集美大学在教育界的竞争力与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煜林.外适质量观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杨晨光,张宝敏.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N].中国教育报,2010-10-30(02).
[3]白晶,王晓方.谈高等学校如何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2,22(4):36.
[4]王贵成.“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