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新要求
2012-04-13梁春生
梁 春 生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广州 510800)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意蕴。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有效教学具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 关注教育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启迪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等基本特征[1]。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孔企平认为,有效教学说到底可以用“体验”、“勤思”、“活动”、“创新”八个字概括。在教学中,这四个基本要素可以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统领[2]。
通过以上有效教学理念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的设计重心不在传统的知识接受,而在学生活动的展开,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注重互动和效果的教学方式,包含实验导向性、问题导向性、项目导向性教学这三个层次的行动导向教学即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作为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的德育课程进行以活动为主,注重互动和效果的有效教学改革,显然其难度远远高过一般专业课程。为此,在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表现出了更多的畏难情绪。
如何解决德育课程有效教学改革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是解决德育课程有效教学改革对德育课教师有什么新要求的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了,德育课程教师就可以知道自己应如何顺应有效教学改革了,其他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或许德育课程有效教学改革的瓶颈就在于此。那么,有效教学对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有哪些新要求呢?
1 职业教育学习新理念不单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德育课教师的必然要求
实际工作中,很多德育教师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学习新理念是对自己的必然要求,常常觉得职业教育学习新理念与自己所教的课程关系不大,甚至无关,想当然地认为德育课程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进行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教育也不可能与职业能力直接相关,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职业教育新理念。
一般而言,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除包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外,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以及工作评价;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一个开放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工作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人们又称其为功能外的跨职业的“人性能力”[3]。
2009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质上也正是德育课程教学所要培养和达到的目标。
可见,职业教育学习新理念不单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德育课教师的必然要求。德育课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五门德育课教学中应自觉按照职业教育学习新理念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具体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是德育课教师达成有效教学之目的所必须掌握的新技能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生活动的展开、注重互动和效果的教学方式,必然要通过开展具体活动来完成和达到学习目标。德育课教师要达成有效教学之目的,就一定要掌握具体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
一般而言,德育课教师的具体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应包括明确目标能力,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能力,活动方案实施能力,活动方案调整和改进能力,评估和反思能力。
2.1 明确目标能力
具体活动的策划目标是整个策划方案设计的核心,只有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有效教学的原则目标要求,才能保证策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育部颁发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有详细说明。有效教学的原则目标要求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例,主要有:
(1)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由,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
(2)不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
(3)推动和促进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
(4)提出共同负责,而不是一个人对所有事物负责。
(5)提出和允许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
(6)允许进行组织,而不是给出组织措施。
(7)允许学习者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师确定。
(8)允许学习者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
(9)鼓励和赞扬,而不是指责和挑剔[3]。
2.2 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收集资料能力、分析资料能力和加工整理资料能力。收集资料包括收集现成资料和自己所进行的调查资料两部分。
收集现成资料,就是从书籍、报刊、内部资料、普查与统计资料、讲座中收集二手资料。自己所进行的调查资料就是自己通过与学生的座谈、访谈、问卷调查;自己走访兄弟学校等方式直接获得的一手资料。
德育课教师在占有这些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分析、整理,才有可能策划出真正被学生所接纳、所喜爱的具体活动项目来。
2.3 制定和选择策划活动方案能力
制定策划活动方案这一环节是活动策划最具实质性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策划者创意能力和运筹能力的部分。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是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何时做的问题。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要围绕如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目标来进行。
选择活动方案就是在策划的几个方案中选择出一个供实施使用。选择方案时,应把握好“目标突出、可行性、价值性以及择优性”四大原则。
2.4 活动方案实施能力
具体活动的策划方案在正式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自己头脑中的多次“彩排”,进行模拟实施。如果条件许可,除头脑“彩排”外,还应尽可能现实模拟方案的实施,特别是对初次尝试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通过模拟实施的布局和进度,预测方案未来的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策划方案实施的风险(如冷场、时间难以控制等),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2.5 活动方案调整和改进能力
德育课教师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对活动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能力,注重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反馈,适时、适地地根据环境变化对方案不断调整与改进,防止方案在实施过程出现偏差,使活动方案能够得到正确的落实与实施。
2.6 评估能力
具体活动策划的评估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对调研、策划、实施及效果进行检查、评价,以判断其优劣的过程。评估可以为今后的具体活动策划迈上更高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换言之,评估可以改进工作,评估可以鼓舞士气,评估可以引起领导重视,评估可以使德育课教师更为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有效教学改革中去。
德育课教师不仅要善于自我评估,更要乐于接受学生评判,更要肯于、愿于接受同行、领导、专家们的评断。德育课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具体活动策划的新技能,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自觉地组织活动,开展有效性教学。
3 深刻的反思能力是有效教学对德育课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反思,是指回顾检验自己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思维活动[4],其实质是对自己言行和思想进行批判。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效教学十分注重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反思。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一反思过程中,教师监督学生反思;同样,学生也在监督教师反思。并且,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如何反思既有原则,又有措施,还有检验方法与手段,不要说逃避掉反思,就是想打点折扣都难。这与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对反思的要求相比较,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从时代发展角度而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要求包含教师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应该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和批评精神。“批判精神是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原动力。人类拥有了批判精神,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手中的生命之火,这火点燃了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智慧之光。……对批判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包容性的大小,几乎可以说决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敢断言:没有批判精神的人,与木偶无异;没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是羊群的聚居地……没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5]
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在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讲中就谈到少年中国的人生观:“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样样事都不知不觉地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第一步便须有一种批评的精神;批评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6]
德育课教师课后应该在一起大胆探讨,围绕自己或其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深入剖析,从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反思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有哪些要求,这样才会极大促进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4 德育课教师应当成为“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之一员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德育课教师必须发扬团队精神,较好融入到“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中,成为不是讲授专业课的“专业教师”。
在有效教学中,德育课教师不仅仅是讲授德育课的教师,还应该是懂得一定专业知识的德育课教师。就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言,如果德育课教师不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要求,那是根本讲不好这门课程的。其他德育课程要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也是如此,必须融入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个体系中去。为此,我们可以把为某个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组成一个教师群体,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当然,这个群体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和目标,突出专业教师的重要地位,注重其他课程教师向专业教师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将德育课教师称之为不是讲授专业课的“专业教师”。
希望在有效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关业务指导部门、学校领导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建设工作,积极为德育课教师融入“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中创造条件;同时,德育课教师自己也要发扬团队精神,主动向专业课教师群体靠拢,积极向他们请教必要的专业知识,争取尽快融入到“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群”之中,成为不是讲授专业课的“专业教师”,成为懂得诸多必要专业知识的德育课教师,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德育课教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有效教学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07773.htm.
[2]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教研会2009学年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Z].http://zzdy.guangztr.edu.cn/html/jiaoyanxinxi/gongzuojihua/201004/15-60.html.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23,75.
[4]胡裕树.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156.
[5]关冬梅,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7:72.
[6]胡适.读书与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