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大学生与“7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比较
2012-04-13邹小燕
邹 小 燕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现代生活节奏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使人们的代际变化也明显加快了,仅隔10年左右就产生新的代际特征。目前高校在读大学生主要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我们把之统称为“80、90后”大学生。而“70后”大学生主要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大多已参加社会工作10~20年,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 “80、90后”当代大学生与70后相比,他们在思想行为上存在以下不同点。
1 “70后”大学生奉献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80、90后”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
“7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重视整体利益,团队意识强。他们谦虚、礼让、懂礼貌,小到在家庭对兄弟姐妹的谦让,对他人的宽容,大到在社会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他们身上有着很强的奉献意识和历史使命感。“80、90后”大学生,生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个人责任感缺失,过于强调权利获得而往往忽略义务履行,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思考,采取一切手段处处获得自己的利益和好处,而无视社会责任。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主体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我祟尚、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标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他们对物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金钱享受,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一夜成名;大学生中不愿下苦工夫,希望走捷径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图虚荣、好享乐。相对于集体本位被无限强调的 “70后”大学生来说,“80、90后”比“70后”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超女”现象、大学生炒股、创业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有个别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偏离方向,社会责任感缺失,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先己后人,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80、90后”大学生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2 “70后”大学生知识面不广,但辨别能力强;“80、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弱
“70后”大学生所处的年代相对于今天,是个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大学生要获取新知识,大多通过电视、报纸、文献资料等传统途径,信息面相对狭窄,接受的信息多是与国家政策相关的主旋律的宣传、报道。与此相一致,“70后”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知识面不广,他们接受的大学教育,受到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现在很多知识都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但“70后”大学生有一定政治敏感性,辨别能力强。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生活已成为“80、90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80、90后”大学生认为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机,但一定要有电脑,再大的电视也只是摆设,电脑才是生活之必需。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相比“70后”大学生,“80、90后”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时,他们大多选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坚决信奉“有问题,百度一下”,而不再是请教长辈或查阅相关资料,对互联网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而且,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内容。“80、90后”大学生生活阅历浅,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锻炼,辨别能力弱,对许多复杂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很容易受他人蛊惑,常常被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观点左右思想。
3 “70后”大学生个体特征弱,感恩观念强;“80、90后”大学生个体特征强,感恩观念弱
“70后”是中间一代,“60后”闹学潮被关注,“80、90后”独生子女被关注,而“70后”处于中间地带,是介于传统与前卫之间的一代,是少有信仰的一代,由于时代的原因,性格也比较乖巧。此外,“70后”大学生身处20世纪90年代教育模式的成长背景下,受“八九”政治动乱的影响,国家旨在培养整齐划一的大学生队伍,不主张个性过度自由发挥。因此,“70后”大学生个体特征弱,是谨慎的一代。同时,由于“7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他们并不是家庭的唯一重心,父母引导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谦让和友好相处,不过分关注个人需求,性格不是很霸道,比较实在,懂得感恩和回报。而“80、90后”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性特征增强,思维方式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表现为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他们思考的触角不再只是指向一些具体、眼前的事物,而几乎是指向所有的问题。他们往往能对在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番认真的思索,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主动设法解决。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新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增强,较之过去“7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淡薄、盲目从众是一种进步。但是,过分强调个体意识容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不少“80、90后”大学生是在在“4+2”(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包围圈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由于这种成长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这一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过于重视个体体验。他们往往习惯凡事以个体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体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只知道索取, 而不懂感恩和回报。
4 “7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弱,抗挫能力较强;“80、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强,抗挫能力弱
“7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生活并不丰裕的年代,大部分家庭靠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这就培养了“70后”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识,抗挫能力强。同时,“70后”大学生没有经历高考扩招带来的阵痛,他们仍被社会认可为 “天之娇子”,赶上了低费用时代的最后一批,每学期才500元,甚至有的学校还要少。毕业工作也基本上国家分配,人人有工作,这些因素导致“7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相对较弱。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各种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要求的思维理念。 “80、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竞争意识,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潜在竞争,即“今天是为了明天”,他们自我调侃“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校期间充实完善自己,提高竞争实力。二是现时竞争,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展开的同学之间的竞争。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囊括了德、智、体、美等方面。因此,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展开激烈竞争,他们不因为弱小而不敢与人竞争,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世上没有弱者、失败者,只有胆怯和懦弱者。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80、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希望。但是,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们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80、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虽然喜欢竞争但却害怕失败,承受挫折能力差,思想情绪容易出现反复。父辈们对“80、90后”过分的关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他们创造了温室般的成长环境。顺利的成长环境、缺乏艰苦生活锻炼使一些“80、90后”大学生比较娇嫩,发展顺利时情绪高涨,不顺利时则迅速跌落,缺少经历过磨练的父辈的韧性和意志力,抗挫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5 “70后”大学生能力结构比较完善,实践经验相对丰富;“80、90后”大学生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
“7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较高,能力结构比较完善,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他们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较高、社会责任心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践行能力强。而“80、90后”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有认同感,但在具体行动上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为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如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认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观,但在行动上却缺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在道德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认为个人应该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但在行动上又不能自觉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利益观方面,认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所谓“利己但不损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合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讲求奉献的集体主义观念往往只停留于认识上或口头上,在实际行为中却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的弱点。例如,我们都听过“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先人后己”的精神曾经感动了几代人,可现如今“80、90后”大学生对“孔融让梨”之说却有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孔融让梨”是因为那个大的梨是烂的,又或者孔融根本不爱吃梨,没有人会感激孔融。当“80、90后”大学生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就湮没了。
6 “70后”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人生观、价值观单一;“80、90后”大学生政治观趋向现实化,人生观趋向个体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如前所述,“70后”大学生所处的年代是个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大学生要获取新知识,大多通过电视、报纸、文献资料等传统途径。信息面相对狭窄,涉及的多是与国家政策相关的主旋律的宣传、报道。因此,“70后”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情感深厚,如果外国人来侵略,会为保卫祖国拼死一战,党性修养较强,人生观、价值观单一。而“80、90后”身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社会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使这一代大学生政治观趋向现实化,普遍存在功利主义的观念,认为只要是有用的都是好的,只要是社会现实需要的都是对的。但这种观念往往造成许多大学生忽略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个性培养,成为“有用无德”的“劣材”。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再加上生活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等这些因素,为大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使其人生观的选择趋向个体化。“80、90后”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多数大学生能努力学习、追求新知、奋发进取、创业成才,崇尚奋斗,但也存在追求物质利益、享受、权力等多种选择。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芹.80、90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
[3]易锦.“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