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病的防治
2012-04-13吴晓平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畜牧兽医站271401金停祥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吴晓平 (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畜牧兽医站 271401) 金停祥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仔猪黄痢病的防治
吴晓平 (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畜牧兽医站 271401) 金停祥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局)
仔猪黄痢又称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或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初产母猪新生乳猪多发。该病多为地方流行性、最急性或急性,表现为很少发生呕吐,多以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液状粪便,仔猪因迅速脱水而死亡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危害仔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病原
黄痢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仔猪体内的大肠杆菌依靠其菌毛粘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会发生变化产生致病菌株毒素或菌型引起致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活不超过1个月,在寒冷干燥情况下存活时间较久,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
(1)早期仔猪发病和死亡率高。出生后12h到7d内的乳猪,特别是在1~3d左右的乳猪最易发生,发病率、死亡率高达90%以上,有的甚至全窝死亡;(2)一年四季均发生。产仔旺季、初产母猪所生的乳猪常常发生,在寒冷、潮湿、多雨季节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等的环境中发病率较高,也有的母猪连续5~6胎都会发生,造成乳猪死亡而被淘汰;(3)仔猪黄痢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有的猪场引进种猪后产生的仔猪若发生黄痢病,虽经治疗康复后再留作种用,因防治不彻底和不规范防疫,发生疫情并迅速扩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和死亡;(4)患有黄痢病的仔猪排出大量带菌的粪便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就散布于外界,造成环境污染,仔猪在吮乳或舔舐母猪被污染的乳头、乳房和皮肤而被感染,这也是造成传染的一条途径;同时,污染环境也造成对水、饲料和用具的污染并传染给其他母猪,形成新的传染源;(5)发病多由一窝中先有1~2头仔猪开始发病,并迅速蔓延,全窝或同群乳猪同时发病;(6)仔猪黄痢病的发生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减少,若不及时治疗,则迅速死亡,死亡率可达100%;不同窝之间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很高,可达90%~100%,有时存活1~2头仔猪也成为“僵猪”而被淘汰;(7)本病在猪场内一次流行后,一般经久不断,只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如不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是不会自行停息的。
3 症状
(1)新生仔猪最易常发黄痢病。出生仔猪一般都很健康,发育正常,但往往在出生12t后突然发病,并迅速波及全群,以急性死亡为特点;有的同窝仔猪几乎同时发病,发病率、死亡率很高;发病率随日龄而降低,其死亡率也随之减少;(2)发病仔猪在病初时会出现腹泻、排出糊状淡黄色或灰黄色粪便,继而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内混有小气泡,并有腥臭味,有的含有凝乳小片;捕捉时,在挣扎和叫鸣中常由肛门处冒出稀粪,拉稀愈来愈严重,次数频繁;(3)病猪精神沉郁、口渴,被毛逆立无光,吃奶减少以至停止吮乳;严重时,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流出的稀粪玷污尾端和后躯,肛门周围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发红;(4)病猪双眼下陷,呈中度或重度脱水,阴门、飞节、尾巴呈红色,最后因脱水而消瘦、衰竭直至昏迷死亡,但病猪无呕吐现象。
4 病理
(1)病猪均有严重黄色下痢和全身脱水症状;(2)外观尸体呈严重的脱水状态,皮肤干燥、皱缩、缺乏弹性,眼球凹陷,体表污染黄色稀粪,颈部、腹下的皮下常有水肿,皮肤、黏膜和肌肉苍白;(3)剖检最显著的病变为胃肠道黏膜急性卡塔性炎症或急性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肠道常见炎症和败血症,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空肠及回肠次之,大肠变化不明显。肠道膨胀,有大量液状、黄色的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一般有充血、出血变化,肠壁变薄、松弛;肠黏膜绒毛脱落,上皮组织显著肿胀,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呈猥琐状肠炎变化;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变形,色变淡,有弥漫性出血点,脆软;胃黏膜有出血炎症,胃内充满黄白色混有暗红色血液,并带有酸臭的凝固乳块;胃底黏膜呈红色、暗红色或褐色,部分病例可见出血斑点;实质器官小点状出血和严重变性,多呈退行性变化,有的肝、肾常有小的凝固性坏死;脑内有软化灶,中枢神经系统有充血和小点状出血变化;细胞内见有空泡,粘液细胞膨大。
5 诊断
(1)确诊需由发病仔猪或其新鲜尸体,采小肠前部内容物或有病变的实质器官样品接种于普通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中,经培养,挑取可疑红色菌落作溶血性试验和生化试验,可确定。有条件的,可进行O血清及OK血清鉴定其抗原构造,如为常见病原性的血清型,即可做出确诊。若未鉴定其血清型,应做致病性试验,将分离获得的大肠杆菌口服感染初生仔猪,如发现典型的黄痢症状,即可确诊。(2)临床上应注意与仔猪的其他腹泻性疾病相区别,特别是与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相区别。仔猪红痢是由魏氏梭菌引起,临床以排红色粘液性粪便为特征,剖检腹腔内液体增多,腹膜纤维素性炎症,空肠呈红色,发硬,有特殊纹理,内充满气体。传染性胃肠炎发生于各种大小的猪只,腹泻严重,传染快,除仔猪外,一般几天内康复,剖检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此外,还应注意与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猪腹泻的鉴别。
6 预防
6.1 一般预防 (1)无病猪场应注意平时预防。不从有病猪场或流行区引进种猪,对疫情不明猪场引进的种猪,要隔离观察,若发现引进的母猪发病时,应专设固定的猪圈和活动场所,以防止流窜散布病原菌。同时,要杜绝外人及动物随意出入,进入前要彻底消毒。(2)坚持自繁自养。执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做好消毒处理,严防从饲料、饮水和用具中带入致病性病原菌。(3)抓好母猪产前及产后的管理。产房在使用前要彻底冲洗和反复消毒,母猪产仔前后和乳猪要做好清洗和消毒,做到全进全出。做好母猪猪圈的清洁消毒。在产仔的前3d,清扫猪圈2~3次/d,经常保持母猪体和乳头的清洁;母猪产仔开始,把仔猪一一擦净,消毒断脐,装入保温箱,产仔完毕将胎衣、污物清除,用0.1%高锰酸钾将母猪的乳头、乳房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擦净消毒,把每个乳头的奶挤掉一点,固定奶头奶乳猪,要始终保持圈舍和母猪体及乳头的清洁;初生仔猪机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对本病的免疫力弱,要使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使初乳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并吸收,提高初乳的抗体水平。若哺喂过迟,用O抗原和K88抗原按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疫苗,给妊娠母猪皮下接种;新生仔猪吃初乳前,滴服0.5~1ml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可预防本病,或每头初生仔猪注射抗黄痢血清2ml,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4)用患病仔猪粪便免疫。在母猪产前40d和20d,收集患黄痢病仔猪排出的新鲜粪便,混入少量饲料中,饲喂母猪各1次(应注意要盛在一小盆中逐头喂给母猪,用过的小盆要消毒,并在以后的数天内,连续用消毒药水对圈舍消毒,以减少散菌),在喂含粪便饲料后的几天内,母猪饲料中不应喂含有抗菌的药物,也不要用抗菌药物给母猪做治疗。(5)母猪喂全价饲料。要注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比例,切记不可过高或过低;饲喂的饲料量要适中,不可过多或过少。(6)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0~25℃,保暖箱中温度保持在28~30℃。(7)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在保温的条件下,充分通风换气,保持圈内的空气新鲜。
6.2 免疫预防 目前有多种预防仔猪黄痢的疫苗可供选用,如弱毒苗、灭活苗、全菌体苗和基因工程苗等,有的还分为二价苗、三价苗及四价苗等,有的须注射,有的也可口服。初产母猪及发病较严重的猪场应在母猪产前40d和20d各接种1次,一般的可在母猪产前20d接种1次。
6.3 药物预防 (1)母猪产前7d及产后当日各注射长效抗菌药物1次;或在产前、产后用青霉素800万IU混合链霉素200万IU注射,2次/d,各注射3d;(2)在新生仔猪吃初乳前灌服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根据情况在以后2~3d内,连续灌服,2次/d;或灌服益生素类微生态制剂,但此类药物不能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或在饲料中加入0.5~1.0%的柠檬酸,或滴服0.5~1ml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或每头初生仔猪注射抗黄痢血清2ml,也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7 治疗
(1)在发病早期,可用新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0.15~0.25g,或庆大霉素4~8万IU,灌服2~3次/d,连续3~4d;一旦发现病猪,及时用氯霉素0.5~1ml或合霉素1~2ml,1~2次/d,肌肉注射;对仔猪黄痢病的治疗,经口服或胃管投服给药的治疗效果远比注射的治疗效果好。仔猪已发生且全身性感染时,应配合上述几种药物注射;(2)在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数次拉稀停止病情转好后,可改用微生态制剂灌服或拌料7~10d,使仔猪肠道建立正常菌群,防止复发,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长发育速度。(3)仔猪患黄痢病严重脱水时,应灌服或让仔猪充分饮用口服补液盐(配方是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1000ml)溶液,多次/d,药液要临时配制,保持新鲜干净。(4)仔猪出现水样腹泻时,按使用剂量说明,口服或注射少量阿托品或654-2(山莨菪碱),也可灌服复方苯乙哌咤片,2~3次/d,在水泻停止后,应立即停用。(5)在流行期间,乳猪在吃奶前可饮用0.1%高锰酸钾水,以后2~3次/d,连续3d,或按使用剂量说明喂服氯霉素、合霉素预防和控制发病。(6)仔猪产后12t内全窝开始,按剂量说明使用抗菌药物(氯霉素、氟哌酸、菌必治等)口服或肌注,连用数天。如仔猪已开始发病,应立即全窝用药。给母猪用药,以注射为好,在临产时开始应用,连续用至产后数天。同时要切实注意因细菌易于产生抗药性,长时间的使用疗效会降低,应作药敏实验,改用其他的对于抑菌作用显著药物,则治疗效果更明显。
(2012–10–05)
S858.28
B
1007-1733(2012)12-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