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技术应用
2012-04-13李文瑞
李文瑞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225001)
据报道[1-2],我国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下肢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达79.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常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动脉性疾病的“金标准”[3]。本研究运用64排螺旋CT进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做出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1年9月至今收治的有下肢动脉血管性疾病,并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进行筛选,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5例。年龄42~81岁,中位年龄59.7岁;男9例,女6例;下肢动脉硬化1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使用东芝公司Aquilion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电压120 kV,电流250~300 mA,层厚2.5 mm,探测器宽度20 mm,重建间隔0.625 mm,间隔0.625 mm。被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足先进,下肢垫高与躯体保持同一水平,将踝关节内旋5~10°,以便于将下肢血管与胫腓骨重叠部分尽量分开,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小腿血管。先确定扫描范围:自第3腰椎水平(脐上4 cm左右)至足背,先将次范围进行平扫,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以4.0~4.3 m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碘氟醇80~90 mL进行增强,延迟 8~10 s后,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约为25~30 s。为了将下肢,尤其是足背动脉显示地更清晰,通常在扫描开始2~3 s左右再行高压注射,因为64排CT扫描速度要略快于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速度,常常会发生扫描结束,但靶血管内的造影剂浓度却未能达到有效浓度,适时地延迟,巧妙地达到了血管显影的最佳效果,平时不易观察到的足背动脉分支都可以非常明确地显示。
1.2.2 图像处理:扫描结束后,原始数据减薄层厚传至Aquilion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其中包括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全面评估下肢血管的状况。可将下肢动脉划分为腹动脉下段、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月国动脉、胫前动脉、胫腓感、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这11个节段,每一动脉段按外周血管狭窄五级法分为:动脉管腔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管腔完全闭塞[4-5]。其中MIP重建获得的图像类似于DSA。
2 结 果
15例患者在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的同时,均有手术、DSA或临床证实。在检查中,下肢血管造影图像提供了不同动脉节段所存在的狭窄,甚至是闭塞。双下肢动脉经过MPR、SSD、MIP处理后清晰显示了动脉管壁情况:是否有毛糙、钙化、狭窄,甚至闭塞,是否有侧支循环形成,而SSD则显示了双下肢动脉的整体观,对病变节段更易把握。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下肢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的狭窄范围、程度以及闭塞情况与DSA几乎完全一致,符合率达到95%左右(不完全达到100%,与扫描时造影剂的显示、充盈程度有关)。
3 讨 论
有研究[6]曾用单排螺旋CT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从腹股沟韧带到小腿下段水平,2次扫描加上间隔时间,时间竟达129 s。单层螺旋CT虽然开创了容积扫描,但由于扫描速度慢,图像时常会有运动伪影;Z轴空间分辨率低,常伴有阶梯状伪影和容积效应伪影;球管热容量低,对大范围的扫描难以形成完美图像,所以限制了下肢成像的应用。64排螺旋CT则由于在Z轴上采用了64排探测器,因此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扫描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采集到各向同性的资料及更高的分辨率,克服了单层螺旋CT的缺陷[5]。
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的后处理软件中包括 SSD、MPR、模拟内镜(VE)、MIP等,其中MIP对于显示血管的走行,判断管壁的管径狭窄与否,以及血管的通畅程度都有极强的能力[6]。结合3D以及轴位像观察血管时,血管的钙化斑、血栓、管径的粗细显示得更为清晰。
其次,64排螺旋CT成功完成下肢血管造影的扫描,还得益于合理的技术参数、造影剂的剂量、扫描范围以及延迟时间,另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质量、年龄、心功能等适当调整也很重要。①确定扫描范围:要将目标血管和病变血管包含在扫描范之内。②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以其极快的扫描速度,克服了减少扫描时间或增加扫描范围而增大螺距的矛盾,调节准直器宽度和探测器相结合,获取了供重建所需的不同层厚的横断面图像。③造影剂的剂量和注射速度:要想使下肢血管造影获取成功图像,需要观察血管内的造影剂浓度和注射速率,在相同的注射速率下,造影剂量大,血管内浓度就高,延迟时间长,就可以到达下肢末梢的细小动脉;相同的造影剂量下,注射速度快,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就高,细小动脉也就显示地更为清晰;但造影剂注射速率以及剂量并非可以随意增加与更改的,过快的速率和过高的剂量都会增加过敏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一般选择造影剂70~90 mL,以 4.0~4.3 mL/s的注射速率[7-8],相比单层螺旋CT减少了30~40 mL的量,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④扫描延迟时间:合理的扫描延迟时间也是下肢血管得到有效显示的保证,延迟时间过长则错过了动脉强化的高峰期,造成静脉显影影响图像质量,若过短,则会引起下肢血管未达到有效浓度,血管充盈不良,CT值偏低。一般采用对比剂自动触发扫描,先选定监测层,然后开始注射造影剂,当检测层CT值达到预设阈值时,自动启动扫描程序。在设定监测层时,要避开血管壁的钙化,以引起容积效应,对感兴趣区的阈值产生影响。
64排螺旋CT在本研究的病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下肢动脉硬化、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都显示了其独有的影像特征。所示为两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及月国动脉多发混合性斑块形成,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左侧髂总动脉闭塞,周围有侧支循环形成,是典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所示为两侧髂总动脉、股动脉远端、月国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胫后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多发钙化及混合性斑块,右侧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近端断续显影,影像学表现符合下肢动脉硬化症。
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影像学上较有特征的还是硬化和闭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多要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它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病变范围广泛,动脉管壁狭窄,长累及全身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以及下肢动脉。下肢动脉硬化主要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动脉管径变细、变窄、甚至闭塞,管壁有散在钙化,病变管壁毛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影像学表现为闭塞血管周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在图像后处理方式中,MIP被认为是显示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最好方式,其显示能力甚至优于DSA。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23.
[2]沈宗林.主动脉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5.
[3]Ota H,Takase K,Igarashi K,et al.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J].AJR,2004,182(1):201.
[4]郑敏文,孙立军,宦怡,等.下肢动脉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初探[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60):428.
[5]Duddalwar V A.M ultislice CT angiography:a practical guide to CT angiography in vascularimaging and intervention[J].Br J Radiol,2004,77 spec(1):S27.
[6]Lawrence L A,Kim D,Kent K C,et al.Lower ex tremity spiral CT angiography versus catheter angiography[J].Radiology,1995,194(3):903.
[7]孙明华,林涛,王韶颖,等.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10(3):190.
[8]潘爱珍,甘毅,罗灿华.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