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解剖针刺疗法历史研究初探

2012-04-13

世界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痛点筋膜针灸

刘 东

(加拿大中医临床运动康复中心主任中医师,加拿大安省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授)

通过对北美解剖针刺疗法历史发展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中医针灸在西方的传播是解剖针刺疗法的源头,起始于17世纪。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石是维萨里的解剖学。北美解剖针刺疗法源于中医针灸学母体,用解剖学来指导临床针刺,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神经筋膜疼痛综合征,成为中医针灸学在海外传播发展过程中,起源于母体后独立发展的分支学派。因历史及语言翻译等多种原因,造成中医针灸理论在海外传播较针灸临床操作滞后,导致西医从自身的理论体系出发,用解剖学来解释针灸操作的临床效果,形成了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医学针刺疗法、湿针疗法、干针疗法、肌筋膜激痛点针刺疗法、神经肌肉针刺疗法及生物医学针刺法等不同的流派。

1 中医针灸在西方的传播是解剖针刺疗法的源头

中医针灸正式介绍到欧洲在17世纪中,1683年,荷兰医生Wilhelm Ten Rhyne正式发表了有关针刺治疗关节炎这一东亚医术《针刺治疗关节炎》。Rhyne医生受雇用于荷属东印度公司,任医务官,驻扎在日本。他用拉丁文详细地记述了针灸在日本治疗慢性头痛、肝脾疾患的临床报告。《针刺治疗关节炎》一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专业文献介绍中国及东亚针灸[1-3]。英国牛津英语辞典在 1683第一次将“Acupuncture”(针刺术)添加在辞典辞条中。当时的解释是拉丁文的Latin acu‘with a needle’(针),加上英文的 Puncture(刺),即针刺术[4]。

从17世纪到19世纪,工作在中国和日本的葡萄牙、法国、荷兰和丹麦的传教士、商人、医生及旅行者们陆续将中医针灸经典翻译成拉丁文。1676年,荷兰人布绍夫专门介绍灸术的文稿被译成英文,取名为《痛风记集》,于伦敦出版,这是现知西方最早专门记述灸术的文献。1671年,法国人哈维在法国出版了法文《中医秘典》,其中详细记载了针灸疗法。1676年,德国哥尔福西斯(Geilfusius·B·W)用德文写出《灸术》一书,在马尔堡出版,书内有一节为应用的内容,这是欧洲所看到中国针刺术的最早文献之一。1684年,布兰克尔在荷兰出版了《痛风专论》一书,其中谈到了中国针灸术治疗风湿病的效果。1694年,德医甘弗氏介绍中国针灸术到法国。

172 7年,德国医生Englebert Kaempfer离世11年后,其著作《日本历史》被译成英文出版,共两卷,其《日本针刺》一章中包括Kaempfer医生绘制的人体解剖针刺经络图,他用当时欧洲医学的视角描述中医针灸经络。在他所绘制的针刺经络图中,首次结合欧洲解剖学知识标定经络腧穴[1]。

177 5年,清乾隆年间制造的一具针灸铜人被传到英国,这是现知最早传到西方的中国针灸铜人。1823年英国医生Anon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11月期上发表针刺治疗风湿病的报告[5]。186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达布理撰成《中国医学大全》一书,其中就包括针灸内容,还部分译述了中国明代医家杨继洲著的《针灸大成》的内容。

2 解剖针刺疗法的初始

针刺疗法被试验性地用于欧洲医院与大学中是在19世纪初期,当时,听诊器的发明人,胸腔医学之父法国的雷内克医生支持针灸在法国的传播应用,主要是用针直接刺激疼痛部位治疗病症,其治疗理论是以痛点为针刺穴位治疗点。1816年,德国医生伯里奥兹作针刺试验,用自制的金属针刺入体表痛区进行治疗,无中医穴位、归经理论指导[6]。19世纪初的所谓“痛点疗法”,以用针多、留针久为特点,例如治疗癫痫患儿,用针38支,留针8h。

182 5年,针灸由法国传入到美国。富兰克林·巴彻医生是针灸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和研究者,他在美国用法文翻译出版了莫兰德(Morand)的《针刺术研究报告》一书,并亲自选择病例试用针刺术治疗。巴彻医生的关于针灸疗效的个案报道是美国第一篇针灸研究报告。1892年,威廉奥斯勒爵士,在其医学临床与实践(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一书中首次建议应用针灸治疗腰痛,并通过针刺坐股神经治疗坐股神经痛。1901年英美医学院解剖学教材灰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Anatomy Descriptive and Surgical)在描述坐股神经时引用针刺坐股神经治疗坐股神经痛。

法国人苏理莫昂成为西方针灸发展很有影响的人物,1907至1927年,他在中国任外交官,学会了中文与中国针灸,亲见针灸救治了无数霍乱患者。他回法国后继续在外交部任职,间或进行治病,不久辞职而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在1934年出版《真正的中国针刺术》[2]。

3 针刺注射疗法(湿针)的产生和发展

193 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ohn Kellgren医生首次在西方应用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概念结合针刺这一古老技术,发明针刺注射疗法(湿针),通过触诊,发现肌肉敏感压痛点,再将镇痛水剂注射于肌痛部位,减轻患者痛感。同时,Kellgren医生发现八位案例的针刺痛觉感传现象。

194 7年,法国针刺师和顺势疗法医师罗杰斯德拉福博士,发现顺势疗法的内稳态治疗点与传统针刺穴位非常相似,不仅定位相同,治疗作用也类似。由此,罗杰斯博士采用顺势疗法的注射疗法手段,用稀释0.9%无菌生理盐水注射到针刺穴位,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种针刺疗法在20世纪中页改良后,罗杰斯博士将电针与药物穴位注射(湿针)相结合,更提高了疗效。他的声望与著述促成其创立“法国针灸学会”(A.F.A,1946年),1946年又创立了“国际针灸协会”“法国针灸中心学院”,并担任两个学会与中心学院负责人直至1961年逝世[7]。

3.1 肌筋膜激痛点针刺疗法(干针疗法之一)的产生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于1942年首先提出肌筋膜激痛点理论,并进行不断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她同时对中医传统针灸经络穴位有着浓厚兴趣,20世纪80年代,她曾亲自致信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卫生科学中心细胞学和结构生物学系人体解剖学博士董厚吉教授,探讨针刺穴位与肌筋膜激痛点的关系。1983年在她和David Simons医生共同完成的教科书《肌筋膜激痛点》中,详细阐述了肌筋膜激痛点之疼痛及治疗[8]。

西方第一个临床研究报道采用干针技术是捷克斯洛伐克卡雷尔科博士[9],1979年在其研究综述肌筋膜痛的针刺疗效报告中,赞成使用这种针刺治疗技术在一系列的241例骨骼肌肉疼痛。这一研究报告,激起了欧美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广泛兴趣并应用于临床,有效地为病患减轻疼痛和功能障碍。

洪章仁教授1978年到美国从事医学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提出肌筋膜激痛点干针治疗机制及方法。他认为干针治疗方法包括两种机制:肌筋膜激痛点去活化治疗和结缔组织粘连或纤维化的松解治疗。前者将肌肉内紧绷的特定肌束(肌索),以针尖刺激在此肌束特定的关键区域(肌筋膜激痛点)来达到放松肌肉,减轻疼痛,以及改善功能等效果[10]。他同时认为传统西方医师会在激痛点处注射局麻剂或类固醇行封闭治疗,但从临床疗效评估研究证明,肌筋膜激痛点干针治疗与注射局麻剂治疗,两者疗效相当。这是因为消除激痛点关键在于对疼痛触发点的机械性破坏,而不在于注射什么药水。至于后者,则是以干针将表浅结缔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神经包膜)中,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粘连或纤维化的地方,加以刺激,激发人体自我修复模式。干针针刺治疗的针头选择方面有传统硬式针头与针灸软式针头两种。相比较于类似传统注射用的硬式针具,中医毫针的软式针头更为普遍,原因有三:1)针尖较细,对肌筋膜组织伤害较小。2)因针灸软式针头具有弹性,遇到组织中阻力时会将力量回馈到针尾,因此在治疗时较容易感知针尖处的组织质地,帮助判断。3)遇到血管神经等组织较不易伤害。接受干针松解术治疗的感受主要是“酸、麻、胀”,当刺激到肌筋膜激痛点时,肌肉有抽缩反应,患者则会有“被电刺”或“肌肉抽动”的感觉。治疗后,局部会有少许的酸刺感。大约经过几小时到两天左右后,就会完全消失[11]。

干针治疗的理论归属问题有不少争议,众多中西方针灸治疗家普遍认为干针治疗是中医针刺治疗的发展[13-16],但是,西方肌筋膜激痛点治疗理论的 Janet Travell医生和David Simons医生却坚持干针治疗与中医针灸疗法无关,他们在1999年其著作的再版中认为肌筋膜激痛点是一个“骨骼肌的超敏感区域点”,这一感区域点可因压迫而产生痛苦,其疼痛特点包括:特定的痛觉感传模式,特定肌筋敏感区域传递模式,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和相关的植物神经症状[17]。

3.2 干针疗法之二:肌肉内刺激疗法 1980年加拿大华裔医生颜质灿发明颜氏肌肉内刺激干针治疗技术(Intramuscular Stimulation,IMS),此疗法藉由刺激患者肌肉组织内的弹跳点,使患者局部肌肉产生如抽搐般规律的动作以达到刺激肌肉组织减轻患者的肌肉疼痛[18]。颜氏强调,传统的针刺是根据古代哲学刺入穴位,而肌肉刺激疗法则根据解剖学结构,利用手中的“针感”,即“得气”判断肌肉是否缩短病变。所以颜氏认为单独针刺激痛点是不够全面的,还要把脊椎旁缩短了的肌肉放松,使受压迫的神经根得到舒解,消除痛苦。他还认为虽然局部封闭等也会使疼痛点脱敏,但注射类固醇会引起感染、血糖升高、局部脂肪萎缩和皮肤色素沉积等副作用。

3.3 干针技术之三:解剖针刺疗法 1984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卫生科学中心细胞学和结构生物学系人体解剖学博士董厚吉教授在当时的美国针灸杂志上提出了解剖特点穴位的概念[19]。1997年其《解剖针刺学》(Anatomical Acupuncture)教科书出版。董厚吉教授认为,诸中医名家,在阴阳哲学的范围内,仅能从个人的观察和经验重复中得出结论,无法深入到用科学方法,探索肉眼无法观察的医学实质。作为临床学科的针刺医学,只能在科学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由此,解剖针刺疗法又被称为科学性针刺疗法。1999年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卫生科学中心继续教育科的组织下,董厚吉教授向全北美的医生提供科学性针刺疗法的训练,这是科学性解剖针刺疗法在北美的开始。2000年,科学性针刺疗法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发行[19-20],合著者是当时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理疗系神经生物学博士马云涛医生。马云涛医生致力于生物医学针刺学,神经生物学及物理治疗学的临床与研究发展和推广。马云涛医生既是神经生物学家,又是针灸治疗师,更是科学针刺治疗的倡导者、北美干针治疗技术训练导师。马氏神经肌肉综合穴位系统目前被包括物理治疗在内的众多西方针刺治疗师采用。其于2009年出版的《系统整合干针疗法》一书,是继其北美针刺治疗教科书之一的《痛症的生物医学针刺治疗》后的又一著作。

199 9年,加拿大针刺基金会研究院讲师,华裔医师Joseph Y.Wong出版了《神经解剖针刺治疗手册》丛书。从此,加拿大针刺基金会研究院将针刺治疗明确分割为神经解剖针刺疗法和经典针刺疗法,认为神经解剖针刺疗法为现代医学治疗模式,是现代解剖生理学及神经内分泌机制的整合技术[21]。

3.4 干针技术之四:系统整合干针疗法 系统整合干针疗法(Systemic Integrative Dry Needling,SIDN)由马云涛博士2005年结合肌筋膜激痛点针刺技术,颜氏肌肉内刺激干针治疗技术及人体生理系统性周围神经反射原理而发展的新兴干针疗法。马云涛博士认为干针疗法最早是在1940年由已故医学博士Janet Travell发明。马氏干针疗法又称系统整合干针疗法,或生物医学针刺疗法,是基于现代人体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和现代神经免疫学和神经肌肉机制研究,利用大量先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如大脑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现代技术,直接针对治疗软组织功能障碍(炎症、挛缩、组织粘连),改善微循环和水肿,恢复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平衡。马云涛博士认为其系统整合干针疗法可以应用于手术复健,创伤/损伤后康复、预防,骨刺等机体损伤,在运动医学中可保持并提高运动员峰值竞技状态,减缓机体衰老进程。他认为,系统整合干针疗法能激活细微软组织,脑干和下丘脑在不同级神经反射能力,恢复整个身体内平衡水平,加速软组织病灶的自愈。目前,马云涛博士创立的美国生物医学针刺学院提供系统整合干针疗法的训练。其学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巴西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师们通过立法手段,使穿刺皮肤、筋膜、肌肉的干针技术成为物理治疗师的行业范畴。

4 国际医疗针刺与相关技术理事会与北美医学针刺组织的发展

198 3年西方医学针刺疗法国际性组织——国际医疗针刺与相关技术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edical Acupucn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ICMART)成立,这一组织的会员,多是现代西方医学医师,整脊医生,物理治疗师。所谓医学针刺,即用非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指导的一西方解剖生理为基础的针刺疗法。25年来,已有18次世界大会或国际研讨会分别在不同国家和城市举行,以讲座、海报、研讨会和社会活动推广教育循证医学针刺疗法及相关技术。目前,ICMART作为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包括了全球80多个医学针刺组织,包括超过30000医生执业针刺及相关技术。

美国医学针刺学会(American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成立于1987年,当时由注册职业医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接受医学针灸医师培训计划后成立。目前在北美有1800名职业医生注册为医学针刺医师,而且在继续增长。加拿大针灸基金会成立于1974年,加拿大针灸基金会学院的针刺学课程现被多伦多大学医学继续教育机构认可,每年为近百名医学专业人士提供解剖针刺疗法与传统中医针灸学课程教育。

199 1年,出生于缅甸的加拿大华裔医生王超群教授在阿尔伯塔大学设立医学针刺培训项目。1994年,在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市,加拿大医学针刺学会(Canadian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成立。王超群医生致力于传统中医文化技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如今阿尔伯塔大学设立的医学针刺训练课程成为北美著名的大学层次的医学针刺训练中心,其入学标准严格,只录取注册职业医师、注册牙医、职业治疗师、整脊医师及物理治疗师等五类专业医疗人员。

1998年,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设立医学针刺课程,主要针对医疗专业人员提供针灸训练,医疗专业人员包括专科医师、家庭医师、足科医师、口腔医师、脊椎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及注册按摩治疗师等。目前加拿大已有超过2000名医学专业人员从事针刺治疗。

5 小结

中医针灸在西方的传播是解剖针刺疗法的源头,起始于17世纪。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石是维萨里的解剖学。北美解剖针刺疗法源于中医针灸学母体,用解剖学来指导临床针刺,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神经筋膜疼痛综合征;成为中医针灸学在海外传播发展过程中,起源于母体后独立发展的分支学派。

因历史文化及语言翻译等多种原因,造成中医针灸理论在海外传播较针灸临床操做滞后;导致欧美医师及健康业者从自身的理论体系出发,用解剖学来解释针灸操做的临床效果,形成了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解剖针刺疗法,湿针疗法,干针疗法,肌筋膜激痛点针刺疗法,神经肌肉针刺疗法,及生物医学针刺法等不同的流派。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时间。以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为代表,是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是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魏晋,唐,宋,元,明是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清代是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新中国成立,针灸学术进入繁荣时期。在经络,腧穴,循经感传,针刺手法等研究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病证疗效。

自1972年中美恢复邦交,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己遍及世界各地,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药文化输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中医针灸为主的传统医学被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政府和人民所推荐及普及。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各种族及国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考古研究发现,原始的针刺、放血、按摩、热熨等传统治疗手段也同样广泛地应用于东西方其他诸国,中国传统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而其他许多国家传统医学被历史进程所淘汰或埋没[4],主要原因是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经络的发现和经络系统的建立,形成中医针灸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治疗内、外、妇、儿、骨伤多种疾病。这才能解释为什么原始的针刺技术唯独在中国能够得到发展,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治疗技术和学科。

[1]Roberta Bivins.The Needle and the Lancet:Acupuncture in Britain,1683 -1901.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01,19(1):2 -14.

[2]Bivens RE.Acupuncture,expertise and cross - cultural medicine.Manchester:Palgrave,2000.

[3]Baldry PE.Acupuncture,trigger points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1993.

[4]L Dorfer,M Moser,F Bahr,et al.A medical report from the stone age?Lancet,1999,354(9183):1023.

[5]Sung J.Liao,Mathew H.M.Lee,Lorenz K.Y.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Acupuncture.Informa Health Care,1994.page 8.

[6]田从豁:针灸医学继承发展的新起点 忆五六十年代针灸医学概况[J].中国针灸,2001,21(8).

[7]Barb Jensen,Review of Ear Acupuncture:Auriculotherapy,Alternative Medicine,June 20,2007.

[8]A.White,E.Ernst.A brief history of acupuncture.Rheumatology 2004,43:662-663.

[9]Kellgren JH.Observations on referred pain arising from muscle.Clin Sci.1938;3:175-190.

[10]Hsieh YL,Kao MJ,Kuan TS,et al.Dry needling to a key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ay reduce the irritability of satellite MTrP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7,86(5):397 -403.

[11]Hong,Chang - Zern.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Curr Pain Headache Rep.2006 Oct;10(5):345 -9.

[12]Hong,Chang - Zern.New trends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Zhonghua Yi Xue Za Zhi(Taipei).2002 Nov;65(11):501 -12.

[13]Peter E Baldry.Acupuncture,Trigger Points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5.

[14]Travell JG & Simons DG.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9.

[15]Melzack R,Stillwell DM,Fox EJ.Trigger point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ain:correlations and implications[J].Pain,1977,3(1):3 -23.

[16]Birch S.Trigger point:acupuncture point correlations revisited[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3,9(1):91 -103.

[17]Dung HC.Anatomical feature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Am J of Acup.1984,12:139 -143.

[18]Lewit Karel Pain.The needle effect in the relief of myofascial pain1979 Feb;6(1):83-90.

[19]Chan Gunn,Gunn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Intramuscular Stimulation for Myofascial Pain of Radiculopathic Origin,Churchill Livingstone,1996.

[20]董厚吉,马云涛.科学性针刺疗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21]加拿大针刺基金会研究院 http://www.afcinstitute.com/.

猜你喜欢

痛点筋膜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直击“走出去”痛点
解决痛点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