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仓怀治疗头痛经验4则
2012-04-13宁建平指导冯仓怀陕西省凤翔县中医院凤翔721400
宁建平 指导 冯仓怀 陕西省凤翔县中医院(凤翔 721400)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头痛的病因颇多,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功能性或精神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宝鸡市名中医冯仓怀主任医师临床治疗头痛在辨证用药方面多具特色,现举例简述于下。
1 偏头痛 李某,男,2009年11月2日初诊。右侧偏头痛2年余,时作时止,头痛呈跳痛,痛处固定不移,遇风尤剧,眠差,烦热,舌质紫、苔薄白,脉紧。经颅多普勒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痉挛。诊断为偏头痛,证属风邪外袭,经脉痹阻。治疗以疏风活络止痛为法。药用川芎、荆芥、葛根、蝉蜕、防风、柴胡、赤芍各10g,细辛3g,白芷15g,薄荷(后下)、珍珠母各30g,茶叶一撮,服上药5剂后,头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15剂,头痛消失,随访无复发。
按: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发作时血管多处于舒张状态,大多数患者为无先兆的偏头痛,也称普通性偏头痛。根据其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配合颅脑CT、MRI、CTA等,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即可确诊。冯老师认为,偏头痛其经属少阳,病因分外感、内伤,脏腑属肝胆,外邪以风邪为主,自表侵袭于经络,客于阳经,邪气循经滞留,凑于一侧,致痛连额角,久而不已;内因肝肾阴亏,阳热上扰清窍而诱发。又因邪客经络,日久而致经脉痹阻,气血凝滞而反复发作。因此,风邪外袭,气血运行不畅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疏风活血为基本大法,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薄荷、荆芥、蝉蜕、防风、细辛、白芷、柴胡、葛根、黄芩、赤芍、珍珠母、龙胆草等,以达到疏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其中,重用辛香走窜之薄荷,在疏风清热之时,更增疏肝通经活络之效。
2 颈源性头痛 例2.王某,男,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颈椎病1年余,近半年来时有右侧颈部僵硬、酸痛,颞侧头痛,呈发作性胀痛,头晕、乏力,劳累后加重,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颈部CT示:颈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源性头痛,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治疗以益气化瘀,活络止痛为法,药用:黄芪、桑枝、牡蛎、豨莶草、丹参各30g,白芍20g,桂枝、威灵仙、羌活、川芎、土鳖虫、秦艽、路路通各10g。连用上药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7剂以巩固善后。
按:颈源性头痛这一概念是1983年由Sjaastad提出的,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在临床上被广为接受。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慢性、单侧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多为单侧头痛;疼痛首见于颈部,随之至额、颞及眼部;呈钝痛或胀痛,以额、颞、眼眶部为重;间歇性发作,劳累加重,后期可持续发作;颈部活动、不良姿势及按压(C1-3)所支配区域均可诱发;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可伴有同侧肩及上肢痛。颈源性头痛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这主要与长期的特点,低头固定体位工作及不恰当的姿势等有关。根据颈源性头痛的其基本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瘀血凝滞,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理气,通经活络为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桂枝、白芍、威灵仙、桑枝、羌活、川芎、牡蛎、土鳖虫、豨莶草、秦艽、丹参、路路通等,并嘱患者注意工作和生活中的姿势,多活动颈部,临床效果显著。
3 脑外伤后头痛 郭某,男,36岁。2010年3月5日初诊。1月前脑外伤后出现右颞侧硬脑膜下积液,住院治疗3周后积液吸收,但仍头痛、头晕、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失眠、烦躁、易怒,舌质暗紫、苔微腻,脉弦滑。诊断为头痛,证属痰瘀内阻,气血不荣。治疗以燥湿化痰,活血补虚为法,药用:陈皮、半夏、白术、天麻、葛根、菊花、茯苓、蝉蜕、菊花、川芎、麦冬、五味子各10g,白蒺藜15g,珍珠母、党参各30g,胆南星6g,服上方5剂后,诸症减轻。前方略作加减,续服10剂,头痛基本消失。
按:脑外伤后头痛是指各类头颅外伤后出现的头痛,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症状,也可以和其他症状同时存在,如短时间记忆力丧失、头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或情绪易激动等。头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根据脑外伤后头痛的临床特点,冯老师认为,此病外伤致瘀显而易见,瘀血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聚而生痰,痰瘀阻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头晕;患者情绪不畅,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失眠、情绪易激动;肾虚髓海空虚,气血不能上荣,故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因此瘀、痰、湿、虚为脑外伤后头痛的病理基础,治疗应以燥湿化痰,益气活络止痛为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药用陈皮、半夏、白术、天麻、葛根、菊花、白蒺藜、赤芍、川芎、党参、麦冬、五味子、胆南星、珍珠母、蝉蜕等。
4 鼻源性头痛 刘某,女,26岁。2010年12月7日初诊。头痛已3月余,多方治疗效不佳。症见头痛沉闷,以前额为甚,咳嗽用力时加重,稍有压痛,伴鼻塞、流脓涕、咽干、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滑。鼻部瓦氏位片示:双侧额窦炎。诊断为双侧额窦炎,证属郁热闭阻清窍。治疗以清热祛风,活血止痛为法,药用:苍耳子、辛夷、藁本、赤芍、桔梗、山豆根、蝉蜕各10g,白芷、黄芩各15g,鱼腥草、丹参各30g。上方服用30剂,头痛大减。继服7剂后症状消失,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按:鼻源性头痛是指鼻腔、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除鼻的解剖畸形及炎症外,还可因外伤,肿瘤等引起,其中以炎症最为常见。头痛大多位于额部、内眦、鼻根部、颅底或头顶部,多为灼痛、钝痛或闷痛,具有明确的规律性,常伴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嗅觉减退等症状。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冯老师认为,风邪外袭,热郁血瘀,阻滞清窍是鼻源性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以祛风通窍,清泄郁热,活血止痛为法,方用苍耳子散加味,药用苍耳子、辛夷、白芷、藁本、赤芍、黄芩、鱼腥草、桔梗、蝉蜕、黄芪、丹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