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共产党“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

2012-04-13杨成敏

关键词:群众

杨成敏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周恩来:共产党“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

杨成敏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周恩来其“勤政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勤奋、谨慎、认真;要多作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勤政的核心和关键是要有人民立场,为了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勤政为民的基本标准是廉洁自律,平等待人,不搞特殊。这些理念又是当今共产党倡导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立场的核心内容。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

周恩来;勤政为民;共产党员;人民立场

“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尚存就得奋斗。”[1]这句话是周恩来的人生写照。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周恩来一生的信念。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说:“周恩来是一位世界性的政治家。他不仅智慧过人,富有魅力,胆识超群,而且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鞠躬尽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的国家和人民,这样的人物是极其罕见的。”[2]是周恩来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思想作风,完美地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从而树立起一座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精神风范的丰碑[3]400。

虽然论述周恩来风范的学术成果比比皆是,但从党建的角度研究周恩来“勤政为民”思想理念的成果尚不多见。

一、勤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是勤奋、谨慎、多作调查

“勤”和“政”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克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管理国家事务。用在周恩来身上,勤政则是用尽毕生的精力尽其所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担任总理26年间,平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在16小时以上。如果按照8小时工作制来计算,周恩来26年间所做的工作相当于公务员46年的工作量。当然,能长时间不知疲倦地工作,应该是他在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在日本求学时,周恩来每天用13个半小时来学习、读书和看报,3个半小时满足身体的需要,睡觉只用7个小时……这一切使他磨练了自己[2]39。做了国家总理后,且不说他平时如何日理万机,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从1975年3月到9月的半年间,在医院里,与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会见外宾34次,出医院开会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3次,外出看望他人4次[4]。周恩来为了尽可能多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从经济发展到国防安全,再到和平外交,等等,用迪克·威尔逊的话来讲就是:对周恩来来说,“没有什么事是小事而不值得他费心”,“他所处理的事从柴米油盐到人造卫星,从少数民族事务到接待外国客人,什么都有”[5]。

当然,做得多承担得就多。勤奋付出的同时,还要谨慎、认真。在周恩来眼里,国家和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一生始终铭记党的历史责任,一生都谨慎、认真、周密精细,举轻若重。他认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6]409-410。

而要做到周详、细致,不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作调查,倾听群众意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周恩来屡次强调,“必须经常地接近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情况的变化”[6]224。“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6]314,领导者应虚心“向广大群众求教”[6]60,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决策,才能让老百姓得利。他特别重视从基层来的群众意见。他说,“在不同的意见中,更重要的是广大群众的意见”,“这些直接从群众中来的意见更加宝贵”[6]393。同时他又强调,调查研究“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6]314。周恩来一直反对“马虎主义,空谈家,妄自尊大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7]130,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7]349,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群众,才对得起中国老百姓,才不至于误党亡国。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是勤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违背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着空谈家,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调查研究和倾听群众意见被这些人抛到九霄云外。会上讲要“说真话,做实事”,会后却脱离群众。党员干部一般不愿意听真话,自己也不愿意说真话,正如周恩来所说,他们都是准备两个稿子,看上级领导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

二、勤政为民的本质与核心是要有人民的立场

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周恩来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起来的,是决心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6]28“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6]142他在 1946年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演说中说,“对人民,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7]241,人民的世纪到了,“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7]241,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7]241。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常常讲的话就是,“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6]279,“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6]427。他不仅仅这样要求自己,还要求身边的所有干部要“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6]65。在1954年 9 月一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6]144。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周恩来坚定的人民立场。

少年周恩来表现出来的言行就与同龄人不同。1914年,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周恩来曾以《射阳忆旧》为题,记述长辈曾经讲过的一个关于义仆的故事,“该仆朴诚”,“执事廉”,“主人亦贤且廉”。周恩来赞赏其“诚”和“廉”,“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固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8]25。这段文字表达了他对忠诚于广大民众、服务于社会的公仆精神的向往,也表达了他立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崇高的心理愿景。周恩来年少时期就心存大志,故能不计较个人名誉与得失。13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5岁的他在《尚志篇》的作文里就说:“希望者何?志是也。”“有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8]50许芥昱说过:周恩来一生有多次机会取得党的最高权力,可他为大局计,为团结计,一次次拱手让与他人。为了党、为了人民,作为领导者,他说:必要时应忘记自己所受的侮辱。六届四中全会,延安整风,“文革”,他一次次忍辱负重,受人误解,甚至辱骂。问他为什么不向人们作解释,他回答说:“让群众责备我好了!”[9]928简单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周恩来为党为人民甘心承负的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其坚定的人民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先是关心人民健康,尤其关心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的健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慢性气管炎是一种难治的常见病,周恩来很重视,先后5次接见防治气管炎全国会议的与会代表。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北京市开展了防治工作,在全民中进行普查,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身患癌症后,周恩来对肿瘤疾病极为关心,他赞成针对800万人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并且做了一个癌症分布的沙盘,对于北方食道癌较多,南方如广东广西香港一带鼻咽癌较为普遍等情况就比较清楚。听说云南个旧患肺癌的工人较多,还在手术台上的他就要求肿瘤医院的院长马上派人到那里了解情况。

除了健康问题,周恩来更重视人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粮食生产。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些省的农村饿死了不少人。国家粮库库存急剧减少。京津沪三大城市只有三五天存粮,辽宁最紧急时只能供应三天粮食。当时周恩来的台历上记的几乎都是粮食问题。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他为解决粮食问题的谈话115次(不包括做出的有关批示和文件),每次谈话一般都是从晚上九十点钟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有关部门保存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在上面修改多达994处,其中《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争购的估算》一份报表上,他用红蓝铅笔作标记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6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10]。从上述数字中我们读出了周恩来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为解决粮食危机,周恩来专门到南昌视察,当江西省粮食负责人刘俊秀要敬总理酒时,他却提出了喝一杯增加一亿斤外调粮的要求。周恩来为解决粮荒无时不在想办法。不仅如此,周恩来还特别强调要对井下、高温、高空和重体力劳动职工保证应有的供给。还要求对高级知识分子、17级以上干部分别补助少量肉蛋和黄豆,以保证他们必要的营养和生活需要。周恩来关注民生不分时间和空间,只要和人民有关,他都不会放过。有时,通过观察和计算自己的厨房,询问糖和盐的价格,判断百姓的生活状况。周恩来之所以能如此,源于他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

站在人民立场上,就要着眼于人民的长远利益。针对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建设突出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发展的情况,周恩来严厉指出,不能只要重工业,不要人民的生活,“我们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建立重工业,重工业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注意轻工业和农业,使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结合起来,否则就要吃亏”[9]1128。谈到人民的长远利益,周恩来是较早关注人口质量、环境治理以及生态资源保护协调一致的高层领导人。为了保证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增长的协调性,赞成马寅初提出的控制人口的思想,提倡计划生育。周恩来认为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他反复强调,治水一定要治本,为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万年根基。比如治理淮河,他主张宁可将苏北地区的土改工作推迟一年进行,也要顺利开展治淮工作,因为治淮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亚于打赢一场战争。他还认定保护森林、培育林木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强调一切都要从人民子孙后代的利益来考虑,不要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历史错误[6]529。

周恩来关注人民长远利益的理念被继承了下来,从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战略到十五大报告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出对周恩来上述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只有经济、人口、社会和自然资源发展协调了,才可能保证人民生活长期、稳定、持续、健康的提高和改善,才是真正做到了勤政为民。当前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目前我国人均生活水平虽已经达到小康,但不够全面,不够均衡,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而且,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在2 000万以上;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厂矿企业用工难,这好像是个矛盾,却又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救助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解决上述问题,都需要有人民的立场。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

三、勤政为民的根本标准是廉洁自律,平等待人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能否廉洁自律,能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是群众衡量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周恩来自1927年进入中共领导最高层,处于权力巅峰长达半个世纪,天天都与权和钱打交道,但是他从不为权钱所动。石仲泉先生说,“周 恩 来 三个 字就 是 廉 洁 的代 名 词”[3]402。1958—197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收入一共是16万多元。其中5万元用于补助工作人员和亲属,以减少国家负担。剩余积蓄,每次够了5 000,就交党费。到周恩来去世时,两人只剩下5 100元[3]404。

周恩来不仅自律,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不允许妻子担任重要职务。这在今天看来是大男子主义,不近人情,但这就是周恩来。开国之初,许多人建议,应该让邓颖超在政府里担任一个部长的职务,周恩来坚决不肯。他认为,如果邓颖超当部长,别人会把邓做的事当成是自己支持的,这样,家庭关系和政治关系就混到一起了,这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总理的工作。周恩来对亲属也没有任何照顾。有人说做周恩来的亲戚不值得,一点好处也捞不到。不但捞不到好处,还要把应得的好处让出来。弟弟参加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安排职位要低,工资要少。后来因其患病即要求其提前退休,孩子由他和邓颖超抚养。侄子侄女无论上学还是工作都不准搞特殊照顾。有一个侄子在北京当教师,未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有关部门将侄媳妇从淮安调到北京。他知道后却以国家困难、城市人口压力大为由动员他俩一起回淮安上班。对于当了兵的侄女,他动员其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当牧民。这一切都是为了要给干部做个表率,任何干部都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谋一己私利。

周恩来说,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毒害,在旧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我们打倒了封建主义,但封建官场习俗仍然在社会上存在着。脱离群众,生活特殊,讲究排场,我们也容易这样做,发展下去很危险。他要求干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那个历史教训离现在三百多年了,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值得重新温习一下”[6]123。他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作风上戒奢倡俭,“不要向剥削阶级造成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看齐,要向我们历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看齐”[7]362。“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6]427他要求自己身边的领导干部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自己的住宅多年失修,在他出国访问回来后发现房子已经被修好,为此,他作了两次检查。他说:我身为国家总理,如果带头修房子,下面就会跟着来。倘若一级一级都这样来修,不知道要造成多么严重的政治后果。我们国家还很穷,很多群众没有房子住。我们难道还不能像杜甫那样为“大批天下寒士”着想?“现在‘官’越做越大,脾气越来越坏,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房子越大越好,装饰越贵越好,供应越多越好;领导干部这样,必定引起周围的人铺张浪费,左右的人上下其手。这是摆架子的官僚主义。”[6]421

周恩来向来平等待人,在他心里,人民内部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干部更不能搞特殊,干部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并不比人民群众高级在什么地方,上车、逛公园、看电影同样都要买票,吃饭住店要付钱。他进公园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买票。到工厂视察,到工人食堂吃饭一定要自己买饭票,还自觉排队。在周恩来看来,群众所能承受的条件,干部也应该能受。一次外事活动,雷雨交加,外宾的飞机一时难以起飞,瓢泼大雨淋透了机场上每个人。衣服湿透的周恩来,纹丝不动地站在机前,非要尽主客之礼,警卫员为他撑伞,被他多次拒绝。他说,“群众不也在淋雨吗?我怎么能忍心自己打伞呢?”[3]404而与周恩来倡廉自律相反的是,领导者自己或者被人家看成高人一等的现象较为普遍,周恩来批评说:“现在有个风气,对领导不称首长就会有人怪”[6]199,“从上到下,凡叫‘长’的,就容易被人家看得特殊一点”[6]230,这是封建遗毒。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只是人民中的一员,“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6]125-126。“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从工作上说,大家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彼此平等地交换意见,决不能个人自居于领导地位。”“在我们个人的来往当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6]393,领导和群众之间不应有隔阂,我们如果以领导者自居,与人民群众就会有“一座精神的墙隔着”[6]393。“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在战争年代,我们与老百姓住在一起,天天见面,不分彼此,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现在也应该这样[6]350。周恩来以普通人的身分对待群众的例子不胜枚举。平等对待群众,并没有使周恩来失去总理的威严,反而增加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冰心老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周总理付出的爱最多,所以他得到的爱也是最多的。

许多人正是通过周恩来展示的这种人格风范认识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民主战士、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民革卓越的领导人刘仲容先生讲,很久以来,一想到中国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我国卓越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过去信奉上帝,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信仰共产主义。她说,信上帝“不过是追求一种精神寄托,追求一种高尚的做人准则。上帝是什么样的?我没见过,谁也没有见过。可是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高尚无私的人格”。“就是他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3]400。如今社会矛盾激化,党群关系恶化对立,政府公信力下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相当程度上与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无法发挥表率作用有关。

总之,要缓和党群关系,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学习周恩来勤政为民理念并发扬其精神,是改善党在群众心目中形象的路径之一。用石仲泉先生的话来总结:周恩来是一座碑、一面镜、一部书[3]374。借汪浩先生的话来解释,作为一座碑,他始终是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作为一面镜,周恩来始终照得那些贪污腐化新权贵无地自容;作为一部书,周恩来璀璨的人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终身研读、终身品味。

[1]《我们的周总理》编辑组.我们的周总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7.

[2]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序言1.

[3]石仲泉.我观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安建设.周恩来的最后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60.

[5]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242.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周恩来早期文集: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9]金冲及.周恩来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续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1.

A84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2)01-0025-05

2011-09-26

杨成敏(1973-),副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内领袖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