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工科院校发展定位论略

2012-04-13吴靓宇

关键词:同质化工科校园文化

吴靓宇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上海201306)

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提出了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方针,而且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之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发展定位来看,无论是办学宗旨还是学科设置等均有较大差异。但是各工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院校越办越大,学科越设越齐,工科院校原有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些独具特色的工科院校如纺织、铁路、机电、冶金、土木工程、建筑等几乎都被“科技”、“工程”取代或被冠以更为响亮的区域名称。办学宗旨也朝“国际一流”、“世界前列”看齐,几乎都希望办成为“综合性”、“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高等院校。在如此高标准的办学宗旨下,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社会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律、会计、美术和音乐等,不仅造成同类专业大学生人才的供过于求,也使得工科院校无法体现原有的学科优势。这种在发展定位上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上“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会导致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而且会使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和企业人才结构的扭曲,既影响高等院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又阻碍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工科院校发展定位同质化的原因及其校园文化背景,探讨改善工科院校发展定位之策略。

一 工科院校发展定位同质化的驱动因素与文化背景

(一)工科院校发展定位同质化的驱动因素

1.追求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对本校资源配置的倾斜是工科院校同质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工科院校不同于一般行业,政府投入占教育资源的很大一部分,工科院校竞争资源的首选目标是政府的投资。因而政府对工科院校的投资和激励政策是工科院校定位决策形成的关键。长期以来,政府对工科院校的引导基本上是“学术导向型”或“研究主导型”,主要根据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数、重点实验室数和硕博点数等情况决定政府对该校的投入力度,这就导致了学校在办学层次上的攀高,也形成了各工科院校力争办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类型同质化现象。

2.我国不同类型的院校采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是工科院校同质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二。自我国高校市场化改革以来,原有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如纺织、铁路、公路、机电、冶金、水电、建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方案却大同小异,并未体现出差异性。在评估指标中,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科研水平,高校规模等占比较大,而体现工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指标占比很小甚至为零,这样一来迫使工科院校盲目攀比,求全求大,以获得较好的评估结果。

3.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我国工科院校定位同质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三。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工科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原有的校园和校舍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学生人数的需求。在原址扩建新校园或购地建设新校区,同时增加大量的新校舍和教学楼,采用如此种种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工科院校的第一任务。但是,由此形成的巨额债务成了工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为了还债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工科院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以获得学杂费等经营性收入。为此,增加更多的专业学科和开设更多的二级学院成了众多工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从而导致各工科院校的专业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

(二)工科院校发展定位同质化的文化背景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所共同认可和传承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工科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文化,即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校园文化的共性即精神和观念层次来看,其核心部分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等。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灵魂所在,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多要素,鲜明地凸显了校园人的整体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价值认同等”[1]。因此,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所高校的重要内涵,是高校发展定位的核心所在。受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和注重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含混造成发展定位盲目。同时,由于工科院校在财政上并未真正独立,在发展上也不具有完全自主权,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自制意识,因此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干扰时,很难保持自身特色而不盲目跟风。

2.从校园文化的个性来看,其核心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同样有着重整体轻局部、重共性轻个性、重集体轻个体,重统一排斥多样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多元化校园文化环境的生成。这种价值取向造成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缺乏个性,在校训内容或办学精神方面体现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3所重点大学校训中含有“创新”元素的就有27所,含有“求实”和“求是”元素的分别为22所和13所,而含有“求实创新”元素的有9所。[2]笔者无意于否定各校校训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只是就此说明,我国工科院校发展定位同质化的现象,无论工科院校、政府还是社会民众的非理性行为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二 校园文化视角的工科院校发展定位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工科院校要打造自身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定位,有赖于学校自身的观念转变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作为学校自身应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在工科院校发展定位中的作用,加强校园特色文化的构建与创新,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调整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在工科院校发展定位中的作用

具有个性特色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工科院校科学定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是工科院校学科定位的载体和平台。校园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3]校园文化构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形成学校文化的品牌和特色,成为工科院校学科定位的载体和平台。

其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工科院校定位的差异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其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受到其它多种社会亚文化形态的影响。工科院校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新文化的发扬者;既是域外文化的扬弃者,又是本土文化的捍卫者,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展示着文化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正彼此碰撞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在共同发展的文化形态中扬弃取舍,才最终决定了工科院校定位的差异性。

然后,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发展格局。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所共同认可和传承的价值观和行为。因而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创造提升的主体,也是受益、享用的主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形成师生、学校共同发展的和谐格局,才能够真正地为全体师生构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二)要以校园文化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一方面,要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院校独特的发展战略。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校园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对外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以整体的形象展示高校自身鲜明的特质。另一方面,以发展战略为核心形成有差异化的院校定位理念。随着工科院校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到来,以总体战略和校园文化为基础对工科院校进行科学的定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发现理论和技术应用,所以它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每一所工科院校都期望选拔到优秀的学生,期望获得更广泛的生源,期望更高的就业率。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看的都是学校的声望、形象和信誉。之所以有选择,是因为有差异。而工科院校与其它院校间最本质的差异,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谁拥有独特的先进的文化,谁就拥有优先选择权,谁就能赢得学生的青睐、社会的肯定。

(三)要调整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首先,要以规范政府行为引导学校特色发展。目前工科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在政府,政府的方针和政策仍然对工科院校发展起着支配作用。政府设置的单一的、以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拨款模式加剧了工科院校同质化局面的形成。因此,需要逐渐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来完善其对工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引导,以提高教育宏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次,工科院校应有意识地培育市场力量,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作用,从而改变政府主导带来的定位同质化问题。如工科院校可以聘请所属专业的杰出人士、专家能手到学校担任名誉顾问或为在校学生作专题报告,以他们的学识和成功经验来鼓舞大学生。工科院校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所形成的良好发展氛围,必然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只要用心提炼升华,就可以形成独特的院校定位。

[1] 李莹波.文化、审美文化与文学[J].文学界,2010(11):255.

[2] 周先进,黄正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及优化思路研究[J].理论界,2010(2):179.

[3] 朱昌华.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4.

猜你喜欢

同质化工科校园文化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