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农民运动与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形成
2012-04-13刘建强
谢 巍,刘建强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一 韶山农民运动前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农村度过了青年时代,从小就从事艰苦的田间劳动。所以,他很早就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了一定的了解。毛泽东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中国旧小说,如《精忠传》、《水浒传》等。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毛泽东曾思考过,为什么这些小说里面都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人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后来他通过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部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农民替他们种田。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看到了农民的作用,以及历朝历代对农民的忽视。
1910年爆发的长沙抢米风潮,使毛泽东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强大的反抗力量。1909年,湖南滨湖各县发生大水灾,长沙、湘潭、宝庆、衡阳等县也发生虫、旱灾害。1910年春,奸商、豪绅乘机囤积居奇;巡抚勾结外省奸商,偷运谷米出省,因而引起米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粮绝食断,无以为生。终于在4月中旬,长沙城爆发了群众抢米事件。事件发生时,湖南巡抚调遣军队进行了残酷镇压,群众死伤近百人。这个大暴动波及湘潭、益阳和滨湖各县,饥民纷纷聚闹大户,吃“排家饭”。此时,韶山许多农民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有的因无钱治病而死;有的为生活所逼而投塘上吊。这些现象和群众的自发斗争,在少年毛泽东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的历史知识和少年时代的经历,使他逐渐认识清楚,农民是中国历代“造反”之源。[1]13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使他对农民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认为应该改善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同时应该重视农民在反抗军阀专制斗争中的力量。但由于毛泽东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还没有准确把握,对土地之于农民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对如何发动农民、发挥出他们巨大的革命力量没有明确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把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地位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样,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恽代英在1923年曾写信劝毛泽东学习陶行知到乡村里去搞一搞。当时毛泽东认为,“现在城市工作还忙不过来,怎么顾得上农村呢?”[2]107尽管如此,由于毛泽东对农民非常熟悉,他在领导工人运动时,也很关注农民。1923年4月,毛泽东派水口山工人、共产党员刘东轩、谢怀德回衡山白果乡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农民于9月中旬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农会——湖南衡山岳北农工会,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谷米棉花出境的斗争,并酝酿减租减息。
“二七”大罢工的失败,使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转向低潮。毛泽东逐渐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以及农民作为工人阶级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随后,他在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上,提出要重视农民问题。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实现后,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为中共开展农民运动创造更好的条件。随后,各地工会不断建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毛泽东在这一政策影响下,对农民问题越来越关注。
二 韶山农民运动中毛泽东对“三农”问题认识深化
随着对农民运动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毛泽东决定亲自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开展运动。于是,在1925年2月,毛泽东借养病之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韶山,领导家乡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韶山农民运动。韶山农民运动的高涨,也促进了毛泽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一)领导韶山农民运动
1924年12月,毛泽东离开上海回到湖南。他先到长沙会见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李维汉,两人对于国民运动、农民运动“作了详细的谈话和讨论”。[3]2401925年2月6日,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毛泽东回家正赶上过春节,前来探望的乡亲络绎不绝。通过和乡亲的交谈,毛泽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然后又同杨开慧走亲访友,深入到农民家中,了解农村的政治经济变化情况以及农民的革命要求,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他从农民的痛苦生活,进而讲到天灾人祸、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说明农民受尽苦难并非命定,而是洋财东(帝国主义)和土财东(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压迫剥削的结果。他还用算账的办法,说明农民劳动的成果大部分被贪官污吏和地主财东剥夺去了,剩下小部分不能养活一家老小;只有打倒地主阶级,消灭剥削,贫苦农民才能有富裕的生活。毛泽东还联系世界形势,揭露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指出帝国主义是封建军阀的后台老板,要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必须反对帝国主义。他把这些革命道理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讲出来,使群众很容易接受。
毛泽东这次回乡接触最多的,是毛福轩、钟志申、李耿候、庞叔侃、毛新枚等人。毛福轩是这时刚从安源矿上回来的一名共产党员,他早年曾被毛泽东带到长沙的学校里当校役。钟志申是毛泽东的小学同学,他1918年曾发动过抗缴“烟灶捐”的斗争,赶走了当地恶霸成胥生的团丁。毛泽东听说这个事件后非常兴奋。他后来回忆:“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阶级斗争的程度,这次回韶山后,才体会到湖南农民已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于是,我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4]135此外,毛泽东还访问了一些殷实人家、开明绅士,如毛简臣、李淑清、庞坦直等,以争取各界人士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民运动的支持。
在开展农民运动中,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利用原有的族校、祠堂,在韶山、银田寺一带创办夜校,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启蒙教育。夜校开设历史、地理、政治、识字、珠算等课程,一面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对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办夜校和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毛泽东发现农民中有很多人的革命斗争性是很强的。于是他就秘密地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协会。根据1926年《湘潭县农民运动报告》的记载:“韶山农民所受压迫日重,于1925年二、三月间即起组织乡秘密农协,不久即发展到20余个”。[5]
上海“五卅”惨案以后,毛泽东以“打倒列强,洗雪国耻”为号召,以农民协会为中心,在韶山地区的二十多个乡建立了公开的群众革命组织——“雪耻会”,吸收了农民中有反帝反封建要求的人加入“雪耻会”。在乡“雪耻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湘潭西二区七都雪耻会”。[6]95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讲述了“五卅惨案”真相,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日帝国主义。
毛泽东在领导韶山农民运动时也非常注重在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斗争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觉悟快、对敌斗争坚决、工作积极、善于联系群众的积极分子。同时又吸收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枚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泽东在卧室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从此,韶山农民运动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在斗争中,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25年底,上七都的党员已发展到110多人,成立了中共韶山总支委员会。下七都于1925年下半年也有了党组织,至次年7月发展到6个支部。[7]132毛泽东还在韶山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发展积极分子加入国民党,并选择一些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的开明绅士、小学教师加入,建立国民党的基层组织。
在思想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基础上,毛泽东和中共韶山党支部领导农民群众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初步斗争。1925年,韶山遭遇罕见的大旱,地主豪绅趁青黄不接之时,囤积居奇,高抬物价,一升米由60文猛涨至160文。农民买不起,粮食被运往湘潭等地牟取暴利。毛泽东和韶山党支部、雪耻会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了阻止地主谷米出境与进行平粜的斗争。接着,又领导农民群众进行要求增加雇农工资、减轻租税的斗争,这些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还指示韶山党支部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成立农民自卫队、女子联合会、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毛泽东在韶山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地主豪绅的极大恐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于8月28日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当时幸好得到县议员、开明绅士郭麓宾的通报,毛泽东才得以逃脱,随后在韶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逃至广州。
到广州后,毛泽东仍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在国民党二大召开后,毛泽东参加了新成立的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1926年3月19日,他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并为学生讲授农村教育、中国农民问题、地理三门课程。为了让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毛泽东组织学员到海丰和韶山等地区实地开展农民运动,让他们进行实习锻炼。同时,又将学生按地区组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每星期开一至两次会。毛泽东通过农民问题研究会的活动方式,一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获得了研究全国各地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的资料。毛泽东还将学生提供的调查报告,审核、修改后,编入《农民问题丛刊》正式出版,供全国从事农民运动的同志参考。
1926年11月,毛泽东离开广州到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主持中央农委工作。这一时期他开始将自己关注的重点从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扩展到对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农民运动作出通盘的部署。于是,毛泽东到达上海就立即起草《目前农运计划》。《计划》中提出要首先在那些具有有利条件而又在国民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大力开展农民运动,还要求“各地农运须切实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并决定“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8]151-153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毛泽东在 11 月下旬亲自到长江一带考察农民运动情形,又于12月13日至18日,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内的主要领导人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幼稚”。为了有力地回击这些人对农民运动的责备和刁难,毛泽东再次回到湖南,对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醴陵五县的农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在韶山农运期间形成“三农”思想
在韶山农民运动初期,毛泽东对韶山地区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分析,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此后随着运动的高涨,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不断深化,又相继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在这一时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他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作为基本指导,结合自己对中国农村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对中国农村人口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毛泽东将农村阶级划分成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种,并且突出地强调了贫农的地位,指出贫农占乡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农协的中坚力量,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是成就那么多年未曾有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就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贫农,因为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他认为“这个贫农领导,是非常之需要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9]21
其次,毛泽东又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具体作用。1926年5、6月,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详细、透彻地论述了农民问题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从人口上说,中国人口四万万,农民占百分之八十;从生产上论,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是农业经济,而大部分之生产还是农业生产,故经济中心还在农业;从革命力量上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革命;从革命胜败关系看,毛泽东认为上海五卅运动失败、奉系军阀的武力镇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是失败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全国生产主力军——农民没有起来,而让工人孤军奋斗;从革命目的说,国民革命的目标不仅是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而且是使中国一般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有自由平等。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3]252毛泽东在1926年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从革命对象与革命动力的关系出发对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论证。随后,毛泽东在《在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的讲话》中,从工农商联合战线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了论述。
接着,毛泽东又提出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毛泽东已经开始认识到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在文章中提到:农民问题实质是土地问题,减租、减息、阻禁、平粜都是农民要求土地的表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了。当前要引导农民极力做好政治斗争,集中精力破坏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并随即开展经济斗争。[11]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一)使农民得到解放。废除地主及一切压迫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为本题的主要意义。(二)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就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故第二个意义为增加生产。(三)保护革命。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解决财政问题及兵士问题”。[9]4322日,在土地文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对《解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作补充说明,指出:“土地问题必须解决,解决土地问题是于全般革命有利益的。现在所决定的政治没收,是没收土豪劣绅军阀等等的土地,此为第一步。进一步再没收一切自己不耕种而出租于他人的土地,此为经济没收”。[11]195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是他后来逐渐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基础。
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的农村中,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利的基干,农民革命必须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政权的支柱是武装,要建立和巩固农民革命政权,就必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11]并且把这作为“十四件大事”之一。报告还详细介绍了湖南农民武装推翻地主的斗争经过,指出了农民武装发展的新方向。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又使毛泽东的武装革命斗争思想上升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点。
在农讲所工作期间,毛泽东还呼吁人们要救治农业。1926年8月14日到18日,中华农学会在广州举行九届年会,毛泽东在开幕式的祝词上提到:“诸位在广东开会,请顶要紧的,不要忘记了80万以上的农民。农民是农业的根本。诸位参观,最好就下乡去,直接指导农民,唤醒他们,抛去守旧的劣根性,从根本上救治农业。”[12]
可见,在韶山农民运动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日后,随着革命的继续,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三 韶山农民运动后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发展
声势浩大的韶山农民运动,最终因大革命的失败而走向低潮。毛泽东在充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再结合自己在领导农民运动期间形成的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另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三农”思想还根植于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实践之中。1933年8月,毛泽东在其经济论著《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提出了“努力去发展农业,建立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的观点。随后,他又在1942年12月出版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中指出,应该确定“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放在第三位”的经济发展战略。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又一次高度赞扬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论证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特点,提出了“三农一体”的总体发展思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人口的80%,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一国情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道路。他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农民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革命“转化”时期他们同样也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13]224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在充分总结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要更多地发展农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13]356到五十年代末,毛泽东首次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观点,在1960年又明确地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构想,这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重视和解决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韶山农民运动开始,毛泽东就非常重视“三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并通过了长期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农”思想。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李 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07.
[3] 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4]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
[5] 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会刊:第11期[Z].1926-12-11.
[6] 陈志凌.新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7] 政协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政协韶山市委员会.巍巍韶峰[M].1992.
[8] 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年)[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R].1927.
[1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2]《中华农学会报》第52期[Z].1926.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