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
2012-04-13孔德琴
孔德琴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4)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
孔德琴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4)
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定州汉简;论语;通假字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论语》、《文子》、《日书》、《太公》、《儒家者言》等儒家文献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孔子和弟子言论的佚名古籍。据整理者研究,40号汉墓的墓主为西汉怀王刘脩,《汉书》记载,刘脩卒于西汉宣帝五凤三年,即公元前55年,因此,这批竹简均为这一年之前的写本。其中的《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更是弥足珍贵。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定州汉简《论语》的释文和部分图版,释文共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一半,保存最少的是《学而》,只有20字,最多的是《卫灵公》,有六百多字,均以隶书写成。汉简《论语》虽是残本,但因抄录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隶变时代,在文字方面颇多特异之处,据统计,在不到今本一半的文字中,字词和句式与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几占释文的十分之一。研究这些文字差异,不仅可以揭示早期《论语》的版本面貌,探讨汉代《论语》文本的流变;更为重要的是,简本中保存的数量丰富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同义词和汉代的俗省字,是研究隶变时期文字使用情况的珍贵资料。
因汉简本《论语》中通假字最为繁多,本文以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为材料来源,凡汉简用字与今本用字不同且属于文字通假的字例,均一一分类列出,并按今本《论语》二十篇的顺序排列,以“某字作某字”的形式,每条字例前面所列的是今本用字,后面列汉简用字,下引简文为例,并于字例条下对通假情况略作说明。文中随文附注引文出处,且附注页码。有些常用书目皆用简称如《释文》乃《经典释文》,《说文》乃《说文解字》,《阮校记》乃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会典》乃《古字通假会典》,《正义》乃《论语正义》等。
1.贡作上部从夂,下部从贡之字。子~曰:“如切如磋。”
刘来成《定州汉墓竹简〈论语〉》[1]认为此字与“贡”字皆“赣”之省。此字是“赣”字之省,可信,简本《论语》“子贡”皆作此形。然而,“贡”字在《说文》中另有其字,认为“贡”乃“赣”之省,不确。“赣”、“贡”通假典籍习见,《礼记·檀弓下》“使子贡埋之”。《释文》“贡本亦作赣”;汉石经《论语》“子贡”多作“”子赣。
2.“耻”作“佴”。有~且格。
刘来成:“‘佴’即‘耻’,简帛多见”。《说文》之‘佴’与‘耻’意义不同,但两字上古音都是泥纽之部字,音同或可通假。
3.“于”作“乎”。吾十有五而志~学。
《经传释词》:“于犹乎也,其在句中者,常语也。”[2]15。“于”、“乎”皆匣纽鱼部字,在句中作介词,同音通假。
4.“曾”作“增”。~是以为孝乎。
《经传释词》:“曾,乃也,则也。……《诗·汉广》‘曾不容刀’。”[2]81
故依字当以“曾”为是。“增”、“曾”,谐声通假。《战国策·燕策一》:“孝如曾参”,汉帛书本“曾”作“增”。
5.“攻”作“功”。~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功”,两字皆从“工”声,均见纽东部字,故可相通。《战国策·赵策一》:“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汉帛书本“攻”作“功”。
6.“不”作“弗”。知之为知之,~知为~知。
据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因此,古读“弗”如“不”,两字双声可通,典籍习见。《广韵》:“不与弗同,分物切。”
7.“措”作“错”。举直~诸枉
《释文》:“错,同置也,郑本作‘措’,投也。”[3]1352阮校记:“‘措’,正字,古经传多假借作‘错’为之。”[4]2464“错”、“措”音同可通。
8.庄”作“状”。临之以~则敬
“庄”、“状”皆从“丬”声,阳部字,可通假。
9.“惟”作“维”。孝乎~孝。友于兄弟。
两字皆从“隹”声,音同相通。《经传释词》:“惟,发语词也,…字或作唯,或作维。”[2]28
10.“耙摹北作“败琛北。~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耙摹北字从“笆浮北,从“耙选北,会夷人善制矢缴之意。《说文》:“耙?,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5]十下三中原华夏统称边远之民为“耙摹北、“暗摇北。故字当作“夷”。简本作“荑”,从草,夷声,乃“荑草”之“荑”。“夷”、“荑”谐声可通,“荑”为通假字。
11.奥”作“窖”。与其媚于~。宁媚于灶。
《释文》:“于奥,孔云内也;郑云西南隅。”[3]1354“奥”影纽觉部;“窖”从“告”声,“告”见纽觉部,两字迭韵通假。
12.“郁郁”作“彧彧”。~~乎文哉。
“郁”与“彧”皆影纽职部字,音同,故“彧”通假作“郁”。
13.“仲”作“中”。管~之器小哉。
“中”、“仲”音义皆通。《上博简三·中弓1》“仲弓”作“中弓”。
14.“绎”作“允”。纯如也。皦如也。~如也。
“绎”与“允”皆喻纽字,双声通假。
15.适”作“谪”。无~也。无莫也。
“适”上古音锡部书纽,“谪”,上古音锡部端纽,据钱大昕“古无舌上舌头”之分,舌上音书纽字与舌头音端纽字上古时代同韵,古“适”,“谪”两字双声迭韵,古多通用。
16.“喻”作“踰”。君子~于义。小人~于利。
“喻”、“踰”皆从“俞”声,音同通假。
17.又”作“有”。~敬不违。劳而不怨“又”、“有”音同通假。楚简“有”多作“又”。
18.“桴”作“泡”。道不行。乘~浮于海。
刘校记:“桴,泡误。古桴、枹同通,枹、泡形近”。[1]25“桴”从“孚”声,“枹”从“包”声,古无轻唇音,故“孚”、“包”音近,“桴”、“枹”应是声符互作的异体字。简本作“泡”,乃是“枹”字通假。
19.“尔”作“玺。非~所及也
刘校记:“玺,壐,古玺字,在此通尔。”《说文》:“壐,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尔声。籀文从玉。”[5]十三下九““尔”、“壐”谐声通假。
20.“他”作“也”。至于 ~ 邦。
《说文》无“他”字。“无他”之“他”作“它”或“佗”。也,定纽;它,透纽;战国秦系文字中两字形体即已相混,加之音亦相近,典籍两字每多通用。此处“它”为正字,“也”为“它”之通假字。今本作“他”,乃是“佗”的隶变字,后起。
21.“简”作“间。吾党之小子狂~。
“简”、“间”谐声相通。“间”为通假字。
22.“与”作“予”。乞邻而~之。
“与”、“予”中古音皆以纽语韵,双声迭韵通假。《老子》八十一章“既以与人己愈多。”汉帛书乙本“与”作“予”。
23.“无”作“毋。“憾”作左侧从“圭”,右侧从“欠”之字。敝之而~~。
“无”作“毋”,音同通假。“憾”作字从圭,从欠,此字未见于字书。“憾”,匣纽侵部;此字盖从“欠”声,“欠”谈部,“憾”侵部,谈、侵两部旁韵,简本所用字疑“憾”的音近通假字。
24.“政”作“正”。于~乎何有?
“正”、“政”谐声相通。
25.“箪”作“单”。一~食。
《说文》:“箪,从竹,单声,汉律令箪,小筐也。”[5]五上四是“箪”为正字,“单”与“箪”谐声可通。
26.“奔”作“贲”。~而殿,将入门。
金文“奔”字从夭,从三止,会人摇臂奔跑之义。三止伪作三屮形,小篆遂作“卉”(贲声)。“奔”、“贲”皆帮纽文部字,音同通假。《礼记·射仪》:“贲军之将”,《诗·大雅·行苇》毛传引“贲”作“奔”。
27.“佞”作“仁”。不有祝鮀之~。
“佞”,从女,仁声。简本作“仁”与“佞”谐声可通。
28.“罔”作“亡”。~之生也幸而免。
“罔”、“亡”谐声通假。
29.“一”作“壹”。齐~变至于鲁。
《说文》:“壹,专壹也,从壶,吉声。”[5]十下五。古文字以“壶”为“壹”,“壹”是“壶”的分化字,秦文字始加“吉”为声符。又《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5]一上一故“一”是表数之“一”。典籍或以“一”为“壹”,上古音皆影纽至部字,中古音两字皆影纽质韵,双声迭韵,故多通假。《书·武成》:“一戎衣”。《礼记·中庸》引“一”作“壹”。
30.逝”作“选”。君子可~也。
孔颖达“逝,往也。”此为宰我问智,据上下文义,当以“逝”为正。“逝”,禅纽月部;“选”,心纽元部。“月”、“元”入声转阳声。故“逝”、“选”迭韵可通。
31.“默”作“黑”。“识”作“职”。~而~之。
《释文》:“默,俗作嘿。”《说文》:“默,从犬,黑声。”“黑”,晓纽职部;“默”,明纽职部,“黑”、“默”迭韵通假。
“识”,作“职”。《说文》:“识,常也 ,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5]三上六故依字当作“识”。“识”、“职”皆舌音职部,通假习见。《庄子·缮性》:“心与心识。”《释文 》:“识,向本作职”。
32.倦”作“卷”。诲人不~。
《玉篇·人部》:“倦,厌也,说文言罴也。”[6]“倦”字从人,卷声。“卷”、“倦”谐声通假。
33.“夭”作“沃”。申申如也,~~如也。
“沃”从“夭”声,皆影纽宵部字,谐声可通。
34.“藏”作“臧”。用之则行,舍之则~。
《玉篇·艹部》“藏,草名,又隐匿也。”[6]故依字当作“藏”。“臧”、“藏”谐声可通。
35.“斋”作“齐”。子之所慎:~,战,疾。
“斋”,从示,齐省声。“斋”、“齐”谐声可通。典籍通用习见,《诗·大雅》:“思齐”,《诗经考文》古本作“思斋”。[7]579
36.“韶”作“诏”。子在齐,闻~,三月不知肉味。
“韶”、“诏”皆从“召”声,宵部字,音近可通。
37.“诺”作“若”。子贡曰:“~,吾将问之。”
《说文》:“诺,应也。从言,若声。奴各切。”[5]三上四字当作“诺”。“若”、“诺”谐声可通。
38.“易”作“亦”。五十以学~。
“易”、“亦”,上古均影纽铎部字,或可通假。郑注:“鲁读‘易’为‘亦’”即言两字通假。
39.“择”作“泽”。~其善者而从之。
《玉篇·手部》:“择,简选也。”故字当以“择”为正[6]。“择”、“泽”皆定纽铎部字,音同可通假。《礼记·曲礼上》:“共饭不择手”。郑注:泽为择。[7]892
40.“识”作“志”。多闻而~之。
“识”,书纽职部;“志”,章纽之部,“章”纽和“书”纽均舌上音,“之”、“职”阴声转入声,两字通假典籍习见。
41.“保”作“葆”。不~其往也。
“保”、“葆”谐声可通。
42.莫”作“幕”。文~吾犹人也。
邢疏:“莫,无也。”故字当作“莫”。“莫”、“幕”谐声可通。
43.“岂”作“几”。若圣与智,则吾~敢。
“岂”,溪纽微部;“几”,见纽微部。可通假。《战国策·楚策四》:“则岂楚之任也我”。汉帛书本“岂”作“几”。
44.“抑”作“印”。~为之不厌。
“抑”字初文作“卬”,《说文》“卬,按也,从反印。俗从手。”[5]九上十二“抑”、“印”一字孳乳。“抑”影纽质部;“印”影纽真部,一声之转,亦可通假。
45.“正”作“诚”。~唯弟子不能学也。
“正”,章纽耕部;“诚”,禅纽耕部字,迭韵通假。
46.“祇”作从“褆”。祷而于上下神~。
《说文》:“神,天神。”[5]一上三又《说文》:“祇,地祇。”(同上)“上下”与“神祇”相对,故“祇”应为正字。“褆,定纽支部;“祇”,章纽支部,上古音舌上音“章”纽可归入舌头音“定”纽,故两字迭韵可通。
47.“坦”作“靼”。君子~荡荡。
郑注:坦荡荡,宽广貌。字当以“坦”为正。“靼”与“坦”皆从“旦”声,迭韵通假。
48.“慢”作“曼”。动容貌,斯远暴~矣。
《说文》:“慢,惰也,从心,曼声。”[5]十下十六故“慢”字为正,“曼”为“慢”之谐声通假字。
49.“托”作“托”。可以~六尺之孤。
“托”与“托”,音同通假。
50.“才”作“材”。如有周公之~之美。
段玉裁曰:“才、材、财字以音同通用。……人之能曰才。”[7]272然则,“才”为正字,“材”通假字。
51.“吝”作“邻”。使骄且~。
《说文》:“吝,恨惜也。从口,文声。易曰以往吝。”[5]二上十五“吝”,来纽文部;“邻”,来纽真部,“文”、“真”旁转,故可通假,“邻”乃通假字。
52.“笃”作“孰”。~信好学,守死善道。
刘宝楠曰:“笃,《尔雅·释诂》固也,笃信而好其学。”[8]163“笃”,端纽觉部;“孰”,崇纽觉部,声纽同属舌音,迭韵通假。
53.“侗”作“俑”。“愿”作“愿”。“悾”作“空”。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侗”,定纽东部;“俑”,余纽东部,故两字迭韵可通,简本用通假字。
《说文》:“愿,谨也,从心,原声。鱼怨切。”[5]十下十一又《说文》:“愿,大头也,从页,原声。鱼怨切。”因两字音同,故典籍常以“大头”之“愿”代“欲愿”之“愿”。简本用通假字。
《释文》:“悾,音空。”《集释》:“悾,无知貌。”[3]452“悾”、“空”谐声通假,当以“悾”字为正。
54.“巍巍”作“魏魏”。~~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玉篇·山部》:“巍,牛威切,高大也。”[6]“巍”、“魏”谐声相通。
55.虞”作“吴”。唐~之际。于斯为盛。
“虞”,帝舜之号,郭店简《唐虞之道》“唐虞”作“汤吴”。“虞”、“吴”皆疑纽鱼部字,音同通假。
56.“弥”作“迷”。仰之~高。钻之~深。
《仪礼·士冠礼》注:“弥,益也。”故字当作“弥”。“弥”、“迷”皆明纽脂部字,可相通。
57.“诱”作“牖”。夫子循循然善~人。
《玉篇·言部》:“诱,余手切。引也,进也,相劝动也。”[6]“诱”、“牖”皆余纽幽部字,故可相通。
58.“韫”作“昷”。“椟”作“独”。“沽”作“贾”。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玉篇·韦部》:“韫,于昆切,里也。”[6]“韫”、“昷”谐声相通。
《说文》:“椟,匮也,从匚,卖声。”[5]十二下十六“椟”、“独”均定纽屋部字,故可通假。
《玉篇·贝部》:“沽,卖也。”“沽”、“贾”皆见纽鱼部字,故两字音义皆通,典籍通用习见。
59.“勉”作“免”。丧事不敢不~。
《说 文》:“勉,强 也,从 力,免 声,亡 辡切。”[5]十三下十八“勉”、“免”谐声相通。
60.“巽”作“选”。~与之言。
“巽”,心纽元部;“选”,心纽文部,“巽”、“选”皆心部字,双声;“元”、“文”旁转,故“巽”、“选”声韵相近,可相通。
61.“裳”作“常”。非帷~。必杀之。
“裳”、“常”皆从“尚”声,从“衣”与从“巾”形符可互作,故两字音义皆通。
62.“蔬”作“踈”。虽~食菜羹瓜祭。
“蔬”、“踈”中古皆书纽鱼部字,音同通假。
63.“绅”作“申”。东首加朝服拖~。
《说文》:“绅,大带也,从 糹,申声,失人切。”[5]十三上八“绅”、“申”谐声相通。
64.“椁”作“郭”。有棺而无~。
“郭”、“椁”音同相通。“郭”,通假字。
65.“恸”作“动”。子哭之~。
《说文》:“恸,大哭也,从心,动声。徒弄切。”[5]十下二十四故字当作“恸”。“动”、“恸”谐声相通。
66.“闵”作“黾”。“侧”作“则”。“誾作“言”。闵子伺侧。誾誾如也。
“闵”,明纽文部;“黾”,明纽阳部,两字双声可通。
“侧”庄纽职部;“则”精纽职部,两字声纽均是齿音,且迭韵可通。《庄子·列御寇》:“醉之以酒而观其则。”《释文》“则”作“侧”。[7]425
“誾,定州简本作“言”。《说文》:“誾,和说而诤也。从言,门声。语巾切。”[5]三上六“誾”,疑纽文部;“言”,疑纽元部,两字双声可通。
67.“侃侃”作“衍衍”。冉有子贡~~如也。
“侃”,溪纽元部;“衍”,喻纽元部,两字双声可通。
68.“愈”作“隃”。然则师~与。
正义曰:“愈,犹胜也。”故依字当作“愈”。“愈”、“隃”皆从“俞”声,喻纽侯部字,音同可通。
69.“附”作“付”。为之聚敛而~益之。
“附”、“付”谐声相通。
70.“喭”作“献”。师也辟。由也~。
“喭”疑纽元部;“献”匣纽元部,音近相通。
71.“屡”作“居”。~空
“屡”上切字为“丘”,溪纽,侯部;“居”,见纽鱼部,两字均牙音,“鱼”部、“侯”部旁转,则“居”应为“屡”之通假字。
72.“亿”作“意”。~则屡中。
“亿”,“意”谐声相通。
73.“践”作“浅”。不~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孔注:“践,循也。”故依字当作“践”。“践”、“浅”均齿音元部字,迭韵可通。
74.“笃”作“祝”。论~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朱子集注:“论笃,言论笃实。”故字当作“笃”。“笃”,端纽觉部;“祝”章纽觉部,迭韵可通。
75.“後”作“后”。何必读书,然~为学。
“然後”字当作“後”,“後”与“后”皆匣纽侯部字,音同可通。《老子》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後德。”汉帛书甲本“後”作“后”。
76.“奚”作“何”。~其正。
“奚”,匣纽支部;“何”,匣纽歌部,支、歌旁转,故可通假。
77.“既”作“溉”。~富矣。
《玉篇 》:“既,小食也,又已也。”[6]此当用为“既”,表“已”之意。“既”、“溉”谐声可通。
78.“残”作“俴”。亦可以胜~去杀矣。
《说文》:“残,贼也,从歹,戋声。昨干切。”[5]四下五故依字当作“残”。“俴”,与“残”皆从“戋”声,音同可通。
79.“违”作“韦”。唯其言而莫~予也。
“韦”、“违”谐声可通。
80.躬”作“弓”。吾党有直~者。
“弓”、“躬”谐声可通。
81.“攘”作“襄”。其父~羊。
《释文》:“攘羊,有因而盗曰攘。”[3]1377依字当作“攘”。“襄”、“攘”谐声相通。
82.“怡怡”作“饴饴”。兄弟~~。
马注:“怡怡,和顺之貌”。依字当作“怡”。“怡”、“饴”音同可通。
83.“润”作“闰”。东里子产~色之。
“润”,定州简本作“闰”。“润色”,《朱子集注》谓:“加以文采”。字当作“润”。“闰”、“润”谐声可通。
84.“骈”作“屏”。夺伯氏~邑三百。
《论语集释》:“《齐乘》临腒古骈邑,伯氏所食。”[9]967“骈邑”,地名,古籍多作“骈”。“骈”,并纽元部;“屏”,并纽耕部,元、耕旁转,故“骈、”“屏”可通。
85.“怨”作“惌”。贫而无~难。
“怨”,恨也。故依字当作“怨”。“惌”,《说文》作“宛”字或体,应从“怨”声。“怨”、“惌”音同可通。
86.防”作“房”。臧武仲以~求为后于鲁。
程树德引《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曰:“鲁有三防,此东防也。本鲁地,在今沂州府之费县,世为臧氏食邑。”[9]977典籍作“防”。“房”与“防”皆并纽阳部字,“房”为“防”之通假字。
87.谲”作“矞”。晋文公~而不正。
《说文》:“谲,权诈也。益梁曰,谬欺天下曰谲。从言,矞声。”[5]三上十四故依字当作“谲”。“矞”与“谲”谐声可通。
88.“怍”作“乍”。其言之不~。
《释文》:“怍,才洛反,惭也。”[3]1380故依字当作“怍”。“乍”,崇纽铎部;“怍”,从纽铎部字,迭韵可通。
89.“弑”作“试”。陈成子~简公。
“试”与“弑”音同通假。
90.“能”作“耐”。我无~焉。
“能”,泥纽蒸部;“耐”,泥纽之部,“之”、“蒸”阴阳对转。古多通假。《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郑注:“耐,古能字。”[8]34
91.佞”作“年”。非敢~也。
《广韵》:“佞,谄也。”故字当作“佞”。“年”,泥纽真部;“佞”,泥纽耕部,两字双声,“真”、“耕”韵亦相近。故“年”可为“佞”字通假。
92.“德”作“得”。何以报~?
依字当作“德”,“得”与“德”音同可通。
93.“蒉”作“贵”。“氏”作“是”。有荷~而过孔~之门者邢疏:“蒉,草器也。”故字从草。“贵”、“蒉”谐声可通。“氏”、“是”皆禅纽支部,双声迭韵通假。《战国策·韩策一》“韩氏急。”汉帛书本“氏”作“是”。
94.“硁硁”作“坙坙”。~~乎。
《说文》以“硁”为“磬”之古文。何晏注:“硁硁,磬声也。故字当作“硁”。“坙”、“硁”谐声相通。
95.“阴”作“音”。高宗谅~。
子张所引为《书·兑命》,古本作“阴”或“闇”。今见简本作“音”。“音”、“阴”皆影纽侵部字,故可相通。
96.“辂”作“路”。乘殷之~。
马注:殷车曰大辂。故字当从车作“辂”。“路”与“辂”音同通假字。
97.“舞”作“武”。乐则韶~。
邢疏:“韶,舜乐也。武,周武王之乐。”“舞”,乃是“武”字之通假。
98.“乎”作“夫”。已矣~。
“乎”、“夫”皆鱼部字,可通假,且均可作句末语气词。
99.“慧”作“惠”。好行小~。
“惠”,匣纽质部;“慧”,匣纽月部,两字双声,“月”、“质”旁转。故可相通。《老子》“慧智出,有大伪”,河上本“慧”作“惠”。
100.“哉”作“才”。君子~。
“哉”、精纽之部;“才”,从纽之部。迭韵可通。《老子》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汉帛书乙本“哉”作“才”。
101.“矜”作“上部从其,下部从鱼”之形。君子~而不争。简本所用字从鱼,其声,或为《说文》所收“鲯”字。“鲯”,群纽之部;“矜”,见纽侵部。“群”、“见”皆牙音,声部相近可通。
102.“阙”作“欮”。吾犹及史之~文也。
《玉篇·门部》:“阙,祛月切。阙也,又失也,少也”[6]。此当训“失也,少也”。故以“阙”字为正。“欮”、“阙”谐声可通。
103.“蹈”作“游”。水火吾见~而死者矣。
《说文》:“蹈,践也。从足,舀声。徒到切。”[5]二下十六此处经义当以“蹈”字为正,而简本作“游”,“游于水火”,句意不通。“游”,余纽幽部;“蹈”,定纽幽部,“游”或为“蹈”字通假。
104.“谅”作“梁”。君子贞而不~。
“谅”,信也。故字以“谅”为正。“梁”、“谅”皆来纽阳部字,音同可通假。
105.“便”作“辨”。友~佞。
“便”、“辨”皆并纽元部字,故可通假。
106.“佚”作“失”。“遊”作“游”。乐~~。
《玉篇·人部》:“佚,余一切。豫也。”故依字当作“佚”。“佚”、“失”谐声可通。《书·酒诰》“群饮女勿佚”,《汉书·艺文志考证》引“佚”作“失”。
此处当为“遊赏”之“遊”。“遊”与“游”音同通假。
107.“愆”作“衍”。君子有三~。
《说文》:“愆,过也。从心,衍声。去虔切。”[5]十下十八“衍”、“愆”谐声可通。
108.“未”作“谓”。言~及之而言。
“未”、“谓”皆物部字,迭韵相通。
109.“瞽”作“鼓”。谓之~。
瞽者,无目之人。故字当从目作“瞽”。“鼓”、“瞽”谐声通假。
110.“壮”作“状”。及其~也。
“状”、“壮”庄纽阳部字,双声迭韵通假。
111.“怀”作左部从“扌”右部从“褱”之形。“宝”作“葆”。~其~而迷其邦。
《玉篇·心部》:“怀,胡乖切,归也,安也,思也,至也。”[6]“怀”引申为“怀有”故此处当作“怀”。简本所用字与“怀”音同通假。
《说文》:“葆,草盛貌。从草,保声,博褒切。”[5]一下二十四“葆”、“宝”皆帮纽幽部字,音同可通。
112.“性”作“生”。~相近也。
“生”,“性”谐声相通。“生”,通假字。
113.“肸”作“膉”。佛~召。
“肸”,晓纽物部;“膉”,影纽锡部。“影”纽、“晓”纽皆喉音,则“膉”为“肸”字通假。
114.“磨”作“靡”。不曰坚乎,~而不磷。
《诗·卫风·淇奥》“如琢如磨”,毛传:“玉曰琢,石曰磨。”(故依字当作“磨”。“磨”、“靡”皆明纽歌部字,音同通假。
115.迩”作“壐”。~之事父。
《说文》:“迩,近也。从辵,尔声,儿氏切。”[5]二下六此处“迩之事父”与“远之事君”对举,故字当作“迩”。“迩”、“壐”皆从尔声,谐声可通。
116.“帛”作“白”。玉~云乎哉。
典籍往往“玉帛”连用,故依字当作“帛”。“白”、“帛”谐声相通。
117.“窬”作“偷”。犹穿~之盗也与。
“窬”、“偷”皆从“俞”声,音同可通,“偷”通假字。
118.“荡”作“汤”。今之狂也~。
《集韵·荡韵》:“荡,放也,直也”。故此当作“荡”。“汤”、“荡”谐声相通。
119.戾”作“谊”。今之矜也忿~。
“戾”,来纽月部;“谊”,疑纽歌部,“歌”、“月”阴声、入声对转,两字迭韵可通。
120.“紫”作“此”。恶~之夺朱也。
《说文》:“紫,帛青赤色。从纟,此声。将此切。”[5]十三上七则“此”为“紫”之谐声通假字。
121.“孺”作“儒”。~悲欲见孔子。
“孺悲”,鲁人名。典籍作“孺”。“孺”与“儒”皆从“需”声,音同通假。
122.“期”作“其”。~已久矣。
“期”,“其”,谐声通假。
123.“奕”作“亦”。不有博~者乎
“亦”与“弈”谐声相通,“亦”为通假字。
124.“上”作“尚”。君子义以为~。
“上”、“尚”音义皆通,典籍通用习见。《易》全书“上九”、“上六”,汉帛书本皆作“尚九”、“尚六”。
125.“讪”作“山”。恶居下流而~上者。
孔注:讪,谤毁。故字当从“言”作“讪”。“山”、“讪”谐声通假。
126.“徼”作“绞”。恶~以为知者。
阮校记:“敫声,交声古音同部,故得通借。”[4]2528“绞”如阮氏所论,乃为“徼”字通假。
127.怃”作“抚”。夫子~然曰。
邢疏:“怃,失意貌。”故字当从心,作“怃”。“抚”、“怃”音同通假。
128.“窥”作“规”。~见室家之好。
“规”,乃是“窥”之谐声通假字。
129.“云”作“员”。夫子之~。不亦宜乎。
《经传释词》:“云,言也,曰也,常语也。”又:“云,或通作员。”[2]29“云”、“员”皆匣纽文部字,古多通用。《诗·郑风·出其东门》“聊乐我员”,笺云:“员,古文云。”
130.“赉”作“来”。周有大~。
《说文》:“赉,赐也。从贝,来声。周书曰,赉尒秬鬯。洛带切。”[5]六下八故字当作“赉”。“来”、“赉”谐声通假。《诗·商颂·烈祖》“赉我思成”,郑笺:“赉读如往来之来。”
131.“逸”作“泆”。举~民。
《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驰善逃也。夷质切。”[5]十上十故当以“逸”为正。“逸”、“泆”皆喻纽质部字,音同可通假。
132.“公”作“功”。~则说。
“公”、“功”皆见纽东部字,音同可通。
133.“谓”作“胃”。何~五美。
“胃”、“谓”谐声可通,“胃”古多读为“谓”。《郭店简·老子甲7》“是胃果而不强”,“胃”作“谓”。
134.“慢”作“漫”。无敢~。
《说文》:“慢,惰也。从心,曼声。一曰慢,不畏也。谋晏切。”[5]十下十三故当以“慢”为正。“慢”、“漫”皆明纽元部字,音同可通假。
135.“俨”作“严”。~ 然人望而畏之。
“严”、“俨”谐声相通。表“庄敬”之“俨”,典籍多以“严”为之。如中山王方壶“严敬不敢怠荒”。
136.“纳”作“内”。出~之吝。谓之有司。
“内”、“纳”谐声可通。典籍多通用。侯马盟书“内室”,均读为“纳室”。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 王引之.经传释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 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 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8]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9]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 何旺生)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in the Bamboo Writing Slip“Analects”Unearthed in the Han Dynasty Tomb
KONG De-qin
(The Chinese and Media Departmen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232004,China)
The“Analects”written on the bamboo writing slips unearthed in the Dingzhou Han Dynasty Tomb was the earliest transcripts of“Analects”found by archaeologists so far.In terms of us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re still existed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one and the one commonly read today.In particular,a lot of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ancient and modern word variants,vulgar provincial words and synonyms were used in the“Analects”written on the bamboo writing slips unearthed in the Dingzhou Han Dynasty Tomb.These differences are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tate of the Han Dynasty text“Analects”.
Bamboo writing slip of Dingzhou Han Jane;Analects;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H121
A
1674-2273(2012)05-0092-07
2012-06-2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异文研究”(2008sk317)
孔德琴(1969-),女,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