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
——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
2012-09-04萧红
萧 红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
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
——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
萧 红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主持人的话]本期刊发两篇探讨中古汉语语法和禅籍词义问题的文章。
与上古汉语、近代汉语相比,中古汉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需要加强中古汉语的专书、专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萧红的《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一文选取了中古汉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对其中的疑问词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还与同时期成书的其他文献中的同类现象进行了比较,从而勾勒出六世纪疑问词语的基本面貌。文章描写细致,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对中古汉语的专书和专题语法研究都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禅籍素称难读,一是因为以往禅籍中的语言研究比较薄弱,二是因为禅籍中表达的佛教思想及思维方式比较独特。近些年来,对禅籍的语言研究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相对比较冷清。顾军的《释“徛死”》一文对《景德传灯录》这一宋代禅籍中出现的“徛死”意义进行了考释,指出:“徛死”的“徛”是“站立”义;“徛死”是一种带有嘲弄、蔑视感情色彩的说法,有“呆板、愚笨”的意思。文章思路清楚,方法得当,论证严密,持论公允,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前人的解释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主持人简介]曹小云,男,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辞书学会副会长。
对《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中的疑问词语进行较全面地分析,并与同时期成书的其他文献中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六世纪疑问词语的时代特色,并从中归纳出较有地方特色的疑问词语。
《齐民要术》;《周氏冥通记》;疑问词语;地域差异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一部著名的农书,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是一部道士日记,二书成书于六世纪,是中古汉语较重要的两部口语材料,在语言比较方面有较高价值,引起学者关注。我们主要以二书中的疑问代词为例,尝试探究六世纪汉语疑问代词的面貌。
一
《周氏冥通记》中疑问词语按照所询问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问人、问事、问处所。问人的疑问词语有“谁、何者”,问事的有“何、何时、何以、何所、何为、何得、何如、如何、何必、何物、云何、何当、何足、何用、何等、何意、何得、一何、若、大小、若为、几、几时、何年、那”,问处所的有“那、何处、何方、何所”。三类中都有新的疑问词语出现,或旧有的疑问词语有了新的用法,或出现了具有地域色彩的疑问词语。
(一)“何”出现26次。可以充当句中状语(13)、定语(8)、宾语(4)、谓语(1)等。如:
何知尔?(卷一)
不知周眉晋何帝时为谯郡?(卷二)
尔知积业树因,从何而来,得如今日乎?(卷二)
不解此何。(卷四)
(二)“何”组成的疑问词语
1.问人的有:
(1)何人。做谓语。“何人”相当于“什么人”,询问情况。
又问郎善何人。(卷一)
(2)何者。做宾语。
但不知三师的是何者。(卷一)
2.问事的有:
(1)何以。做状语。
问子平:“何以来?”(卷一)
后何以与姨议异?(卷一)
(2)何意。做谓语、状语等。
问:“何意?何意?”(卷一)
今旦何意往他人处食脯?(卷二)
(3)何如1,做谓语。
陶氏才识何如?(卷二)
此不可为定,但论功业何如耳。(卷二)
(4)何如2,用于选择问。做谓语。
此中诸位任何如世上侍中公卿邪?(卷二)
未知真仙品与都水监何如耳。(卷三)
“A何如B”、“A与B何如”都表示选择。
(5)何为。做状语、谓语。
卿趣欲住世种罪,何为得补吾洞中之职?
(卷一)
用汝何为?(卷二)
后一例“何为”凝固程度没有前一例高,“为”实义较强。
(6)云何。做状语、谓语。
云何犹有防守之?(卷一)
不知论此可否云何。(卷四)
(7)何得。做状语。
何得不从?(卷一)
(8)何可。做状语。
勤苦之弊,何可备言?(卷三)
(9)何所1。做宾语。前置。
今既果愿,复何所言?(卷一)
腰带不知是何所著,亦有光。(卷一)
(10)如何。做谓语、状语。
然恐缘业不及,如何?(卷二)
如何犹冀於冥途之中?(卷三)
(11)一何。做状语。常用于感叹句、反问句。表示强烈语气。
汗之与血,一何异乎?(卷二)
周生一何奇,能感玄人辄?(卷二)
(12)何似。做谓语。
此比何似?(卷二)
(13)何足。做状语。
九垓何足巍!(卷二)此何足为远?(卷四)
(
14)何必。做状语。
其功已定,亦何必须勤勤?(卷二)何必不别有所指?(卷三)
(15)何用。做状语。
短辞何用纷?(卷二)
(16)何等。做宾语。
尔姓何等?(卷三)
(17)何由。做状语。
伊何由敢显?(卷三)
(18)何忽。做状语。
人问:“何忽尔?”(卷三)
(19)何物。做宾语。
问此是何物?(卷四)
(
20)何不。做状语。
何不学仙?(卷四)问时间,有“何年、何时、何当”:
知记月为好,岁代久远,让人见之,知其何年?(卷一)
此徐君《真诰》所无,而不知何处人,何时得道?(卷二)
腹中又有结病,何当得除?(卷一)
3.问处所的有:
(1)何处。做宾语、定语:
竟不测岭南园地在何处。(卷一)
此徐君《真诰》所无,而不知何处人,何时得道?(卷二)
(2)何方。做宾语:
不审此星在何方?(卷一)
(3)何所2,做宾语。
竟不知此二人后何所适?(卷一)
亦不知在何所。(卷四)
“何所”可前置,也可后置。
“何”系疑问代词、词组中凝固程度不一,新旧杂糅,功能强,用法多样。与“何”搭配的有名词、动词、介词、助动词、副词、代词、数词等。疑问词组一般是动宾、介宾、定中结构,少数是跨层凝固而成的短语。“何”组成的疑问词语在句中可以充当定语、状语、宾语、谓语。
(三)“谁”系疑问词语:
1.“谁”4例。充当小句主语、宾语。
韩侯是谁?(卷二)
今未知谁当会此三人之数者。(卷三)
高监不知谁。(卷四)
“谁”与“何人”的用法稍别,“谁”可以用来确指,相当于问哪个,如上面例子1、2;也可以询问情况,相当于什么人,如上面例子3。
2.“人谁”,2例。做主语。
今日人谁知邪?(卷三)
人谁知之。(卷四)
“人谁”与“谁人”不同,“人谁”相当于问哪个人,“人”前面还可以加修饰语,“谁人”相当于问什么人。如其他文献中的例子:
海内远近,人谁不知。(《宋书·桂阳王休范传》)
且帝子未官,人谁谓贱。(《宋书·周朗传》)
烛火灯光一只炷,讵照谁人两处情。(梁《对烛赋》)
(四)“那1”2例。做状语。询问处所:
那得此小儿子?(卷一)
此方要卿那得?(卷一)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认为“那”询问处所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文献中,其他类型文献中少见。这里的二例与询问方式的“那”疑似,但是仔细辨别二例,特别是第一例在上下文中应当是表示询问处所的意义。
(五)“那2”3例。表示反问,多与否定词一起出现。做状语:
那不将几来?(卷一)
尔体血流释,那不自知?(卷二)
那言不大欲为?(卷三)
关于“那2”的来源学界有多种讨论,如“那2”来源于“那1”、指示代词“那”、“奈何”的合音、“若何”的合音、“如何”的合音、“奈何”的省略等。我们发现询问处所的“那”的例子“那得此小儿子”、“此方要卿那得”,用于现实语境,则为“哪里得到”,另外的例子如“那不将几来?”、“那得自任专?”“那得孙儿抱?”用于虚拟语境,则表示反问,义为“怎么”。我们初步怀疑“那2”有两个来源:一是表示“哪里”的“那”,一是“奈何”,可用于肯定或否定。
(六)“若”系疑问词语。
1.“若为”4例(按:统计时剔除了“若为”做假设连词的例子),询问情状,作句中状语、宾语、谓语等:
不审若为治疗?(卷一)
不可即除,岁月之间,不知若为耳。(卷一)
面形模若为?(卷一)
不审此位,若为羽仪?(卷三)同时其他文献中有表示反问的例子,但较少见。如: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魏书·列传第七中·景穆十二王》)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食粮乏尽若为活?(《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古辞《隔谷歌》)
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南朝陈·沈后《答后主附》)
“若为”在唐·张鷟《游仙窟》中除了仍旧询问情状,如“若为赌宿”;还可以表示反问,如“今遣若为分”。表示反问的用法逐渐习见。
2.“若”与“大小”结合使用。如:
试若大小?(卷三)
“大小”与“早晚”、“深浅”、“远近”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兴的一种用并列的正反义形容词来表达疑问的一种方式。
其他文献中亦有用例:
我昔种杨柳树,今若大小?(《南齐书·王敬则传》)
还有“若远”的用例。如:
石城定(《初学记》作听。)若远。前谿应几深。(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诗》)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南朝梁·刘孝先《春宵诗》)
(七)“几”系疑问词语。询问数目。
1.做定语。这是新的用法。
不审几试?(卷三)
2.问时间,“几时”。做状语、宾语。
子良问申几时?(卷三)
未测几时,或五年十年。(卷三)
在同时期南朝文献中,除了修饰名词外,“几”修饰形容词表示询问的用法引人注意,如“几深”。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类似的询问法,如“几大、几深、几多”等。有意思的是同时期南朝文献中“几许”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深浅几许”。
二
《齐民要术》的疑问代词有“那、何、如何、何可、何谓、何必、何以、何者、何异、何为、多少、安”等(按:《齐民要术》中有大量引用其他文献的内容,我们所统计的疑问代词是将《齐民要术》中引文去除后所得结果)。
(一)“何”组成的疑问词语
1.如何
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未知耕法如何?(卷一·耕田第一)
2.何可
呜呼小子,何可已乎!(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3.何谓
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何谓“三时”?(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4.何必
干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借口,何必饥馑?(卷三·种葵第十七)
何必羔犊之饶,又嬴酪之利矣。(卷六·养羊第五十七)
5.何以
何以察“五劳”?(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6.何者
初酿此酒者,率多伤薄,何者?犹以凡曲之意忖度之,盖用米既少,曲势未尽故也,所以伤薄耳。(卷七·造神麴并酒第六十四)
7.何异
式云:“牧民何异于是者?”(卷六·养羊第五十七)
8.何为
曰:“何为带牛佩犊?”(序)
(二)那。
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卷二·小豆第七)
(三)多少
与人此酒,先问饮多少,裁量与之。(卷七·笨麴并酒第六十六)
“多少”由反义形容词“多”、“少”组合成疑问词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兴的一种疑问词语构成方式。《齐民要术》中“多少”还有其他用法,如汪维辉先生指出有表示“少许”意义。还有表示数量的大小等。
(四)安
安可不知之哉?(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
《周氏冥通记》中的疑问代词十分丰富,可能受到农书的内容所限,《齐民要术》中疑问代词与《周氏冥通记》相比不太丰富,如没有出现问人的疑问代词。
通过比较二书,我们初步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共有的现象,如“那、何、如何、何以、何为”等;二是此有彼无的现象,如《齐民要术》中问物有“多少”,《周氏冥通记》有“何物、若为、大小、几时”等。
整体来说,《齐》的疑问词语的用法显得相对保守,保留旧的用法更多,较新的一些词语如询问人的“何人”、询问事物的“何意、云何、何等、何所2、一何、何似、何用、何忽”、询问时间的“几、几时”、询问地方的“何处、何方、何所1”等在《周》中出现了,而在《齐》中没有见到。前期已广泛运用的“安、何异、何谓、何必”或为《齐》书有、《周》无,或二书中都可见到。前期已有的疑问词的新用法也以《周》中多见,如“何”询问时间的用法在《齐》中未见。“多少”、“大小”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疑问构成方式,二书皆见。
问地点齐民要术 那1、如何1、何可1、何谓2、何必2、何以1、何者2、何异2、何为1、多少1 安1问人 问事物洛阳伽蓝记 谁4、何6 孰1、何7、何忽1、何如3、何为4、何所3、何能1、何日1、何独1、何可1、何者1、何足1、何劳2、早晚2、几4、多少1何处2、从何2、(1例前置宾语、1例状语,反问)、安(状语,表反问)1贤愚经谁57何210、云何101、何其8、何所38、何为24、以何21、何等28、何在1、何独2、何缘28、何不18、何由7、何者5、何以55、何故19、何况3、如何6、何有3、何物1、从何7、何能3、何可6、何得4、奈何6、一何2、奈……何2、何用2、何乃6、何谓4、如……何1、何因18、何如4、何足1、何若1、何敢1、何意2、何许1、几12、几许4、几何1、几时1、多少6焉3、何处18、那(表示反问)5何许2、何所在1、何处12、安(宾语,表处所)1北魏文 谁46, 孰43,何由5,何301,何以79,何须3,何必14,如何15,几许1,乌得1,何时2,何物1,何得18杂宝藏经谁55、阿谁1、谁许1何85、何用为1、何以35、何为12、云何78、何得5、如何5、何者2、何缘15、何故25、何由6、何时3、何物10、何况3、何方计2、何等8、何不12、何独1、以何33、何事5、何用5、何以故3、何足2、何如(全部用于比较,作谓语)6、因何5、何因1、何因缘7、何能5、奈何1、何谓2、何方5、何得5、几8、几许(组成“深浅几许”、“几许物”等)5、几时2何所2、(状语,表反问)、那(状语,表反问)2北魏碑刻谁2,孰1 何6,如何3,何以3,伊何1,曷1, 焉1北魏诗歌谁12、孰1、何3、何人1何12、伊何1、何以4、何如1、用何1、何为2、一何2、如之何1、何所2、何时4、何用1、奈何1、何益1、何容1、何不4、几4、几时2魏书颜氏家训谁70、孰50、何 者51、何人13谁6、孰1、何人2何371、何如28、何为67、若之何4、云何13、何因5、何以122、何有7、如何44、何必30、何能21、何宜10、何所26、何似1、何用17、何意5、何所26、、何物2、何缘2、何事7、何须6、如……何8、何足27、何者51、何故16、何谓4、何解1、若……何、何容23、奈何15、何人13、何其15、何可23、何忽1、何由12、何若2、何独6、何日5、一何2、何尝3、何则4、何等1、何异12、伊何2、何不28、何劳7、何时6、何乃5、何止2、何种1、何嫌5、早晚5、若为11、几何5、几32、多少30、那5何36、何等1、何物2、何事2、何意2、何如3、何故10、何所4、何处2、何其5、何可5、何必1、何不1、何有1、何为3、何由3、何足2、何谓1、一何1、如之何1、何用1、胡2、那2、若为1、几6、几许1、多少1、早晚1安30、焉18、那3、何处9、于何4、何所26、何许7、何从2安13、、何(在)2诗歌 谁11、孰1 何足2、何为2、何须1、何独1、何必1、何啻1、何等1、何以4、奈何1 何1、何处2、那2(状语,表反问)北齐世说新语谁13、孰10、何20何77、何以63、何不8、何如68、何所16、何必14、云何11、何为16、何似10、何物8、何至8、何得8、何足5、何由5、如何7、如……何4、何敢5、何其4、何缘3、何当1、何等1、何若1、何事2、何乃3、奈何1安6、焉13、何处9过去现在因果经(从)何所1、(于)何处4、何从1、(在)何许3、从何11百喻经 谁5、阿谁1、何人1谁7、何人4何31、何等16、何因缘故1、云何64、何方2、何故12、何所5、何如1、何谓4、何者1、何缘4、何物1、所以者何7、如何1、何意3、以何因缘2、何为2、何不3、几(种)4、几许(年)1何11、云何25、何以14、何不3、何故10、何等1、何有4、何为1、何时1、如何2、何所5、几时2、何由3、何物(“物”有实义)2、何用1、何以故3、何必1、何益1、何足1、何方1、奈何1、何因缘1从何7、(於/在)何处4、所在3文殊师利问经2、何等人1 何30、何故8、何以故74、何时20、何况9、云何76、何日2、何方计1、几(种)5 那1(得,表示反问)谁6、何人周氏冥通记全梁文谁4、人谁2、何者1、何人1谁120、谁人1、人谁3、伊谁1、云谁2、何人10何26、何时1、何以4、何所(问物)2、何为2、何得1、何如6、如何3、何必2、何物1、云何2、何当、何足2、何用1、何等1、何由1、何忽1、何意5、何可1、一何5、何似1、何不1、若1、大小1、若为4、几1、几时2、何年1、何当1何247、云何25、於何9、何者39、何足18、何人10、何得43、何以88、何异12、何如12、如何28、何为10、何所16、何缘1、何等1、何以故4、何因6、何几1、一何7、伊何4、奈何13、何其15、何时10、何故23、何则16、何日7、何谓18、何止4、何不23、何尝10、何必3、何用8、何由4、若何2、何许人1、如之何2、缘何1、多少14、若为10、几31、几时1、几何5那(问处所,或表示反问)5、何处4、何方1、何所(问处所)2、那6、何处所1、何从1、何地5、何处4、于何4、何在2、从何4、何自3高僧传 谁15、孰9何240、何不7、何者5、何容6、何以20、一何4、云何5、如何8、何用4、何有2、何能7、何可5、何所9、由何1、何故5、何其5、何必4、何如13、何为7、奈何1、何由2、何缘1、何足5、何许20、何得4、奈……何1、何独1、何时2、何当1、何等、何忽1、如……何1、几3、几时2、多少1、早晚1、若为1、若1、深浅1安2、那3(问处所,或表示反问)、那忽1、何处7梁诗歌何17、(从)何处11、在何许1、那(问处所,或表示反问)16、安(问处所,或表示反问)41、焉(问处所,或表示反问)19游仙窟 谁11、谁家2、何人2谁207、谁家7、何者1何110、何必8、何如12、何遽2、何以9、何由34、何用28、何时24、何言15、伊何4、何事12、如何21、何足8、何有2、何其1、何为12、何不1、何因6、何辰2、何况4、何能6、如何12、何当16、何异3、何须6、何意3、何益1、何所9、何曾1、奈何1、何殊3、一何4、何劳3、何谓1、何啻1、何独3、无奈……何2、何患1、底4、几18、几何1、几时3、几深1、几日1、几许2、几过2、几回2、若远2、若为1、胡为1、大小1、短长2、多少3何6、何须7、何能1、何曾4、何必1、一何2、如何5、何日2、何由1、如之何(引自诗经)2、何事2、何因2、何暇1、何妨1、何如1、何为1、何用1、若2、若个1、若为5、胡为1、几5何处10、从何3、何在1、那2(反问)
为了较全面地反映当时汉语疑问代词语的状况,我们将二书及与其前后期成书的南北朝口语化程度较高文献中的同类现象列为上表,以判断“此有彼无”的现象是否语料的特殊性所导致。其中疑问代词、词组按照询问内容分为三类。
通过与其他共时文献的比较,我们归纳出较有地方特色的疑问词语有“若、大小、若为、几时”等。
三
再将《周》、《齐》等书中疑问词语的语法功能列为下表,“/”前的数字为《周》的数据,“/”后为《齐》的数据。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何1/0 4/0 8/0 13/0何人 1/0何者 0/2 1/0何以4/1何意 3/0 3/0何如1 5/0何如2 1/0何为 1/0 1/1云何 1/0 1/0何当 1/0何得 1/0何所1 2/0何所2 2/0如何 2/1 1/0一何 5/0何似 1/0何足2/0何必 2/2何用 1/0何等 1/0何由1/0何忽 1/0何谓 0/2何异 0/1何不1/0何可 1/2何年 1/0何时1/0何处 2/0 2/0何方 1/0谁 1/0 3/0人谁 2/0那1 2/0那2 3/1若1/0若为 1/0 1/0 2/0几1/0几时 1/0 1/0多少 0/1大小 1/0
从其在二书中语法功能的比较可见,作状语是疑问词语比较常见的功能,但是《周》中疑问词语的功能更为多样化;较有地方色彩的疑问词语更活跃,如《周》的“若为”,《齐民要术》的“多少”等。
我们大致归纳出疑问词语的时代特征。与上古疑问词语相比,六世纪汉语疑问词语显现出如下特点:
1.“何”系疑问代词或词语增多,构词活跃;
2.正反形容词构成疑问词语这一新兴方式方兴未艾;
3.继承自上古汉语的疑问词语有了新的用法,如“几”作定语,“何者”不仅用于设问,也作主语;
4.继承自上古汉语的疑问词语的衰落。如“孰、胡、焉、安”等;
5.词序方面,“何”做宾语以位于动词后为常见。
地域差异的归纳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相对来说,代词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参数。我们粗略地把此期疑问代词或疑问词语的地域差异归纳为如下特点:
1.“何”系代词中,“何当”询问时间在南朝文献中多见;
2.南朝正反形容词构成疑问词语似乎更活跃。“若”(可能是“若何”的简缩)修饰这类疑问词语的例子较多。如“若大小”的说法在南朝文献中多见。南朝文献还有“若”修饰形容词“远”的例子,疑是“若远近”的省缩形式。“若何、几”修饰这类疑问词语的例子与“几许”修饰这类词语的例子不大相同,“若远、几深”中,“若、几”在前,“几许”修饰名词在前,如“几许物”,修饰形容词在后,如“深浅几许”,留待进一步讨论;
3.出现了一些具有南方地方特色的代词,如“底”(在南朝民歌中出现)。
[1]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3] 俞理明.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J].古汉语研究,1989,(3).
[4]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张振德,宋子然.《世说新语》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6]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刘光明.颜氏家训语法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9] 冯春田.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形成问题[J].语言科学,2006.(6).
[10] 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 萧红.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 冯春田.试论疑问代词“若为、若箇”的来源[J].语言科学,2008,(6).
(责任编辑 何旺生)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Interrogative Expressions in the Sixth Century
XIAO 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The interrogative expressions in“Qi Min Yao Shu”and“Zhou Ming Tong Ji”were analyzed with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phenomena in other books in the same period,then we made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interrogative expression in the sixth century.
Qi Min Yao Shu;Zhou Ming Tong ji;interrogative expression;geographical features
H141
A
1674-2273(2012)05-0001-07
2012-06-2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魏语法特点研究》(10CYY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萧红(1972-),女,湖北随州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