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研究的三次热潮和三次飞跃
2012-04-13何道宽
何道宽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518060)
一、即时的书
2011年初夏以来,国内学界呼应世界各地“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借以推动大步前进的传播学研究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介”研究。我积极响应,参加研讨会、接受访谈、撰写文章、授权6家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和访谈,出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译林出版社,2011.7),发表《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国际新闻界,2011.7)。在这些文字里,我反复重申: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1]值得关注,是“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应该尽快介绍给中国读者。
这一愿望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值此译作问世之际,我整理思绪撰写小文,梳理麦克卢汉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权威解读
作者罗伯特·洛根(Robert K.Logan)是麦克卢汉的同事、麦克卢汉思想圈子里的核心成员、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故能以最权威的洞见分析、批判、更新和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传播理论。麦克卢汉在世的最后6年里,他们亲密合作,成果之一是1977年发表的论文《字母表乃发明之母》。
自20世纪70年代起,洛根一直活跃在跨学科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前沿。和麦克卢汉一样,他的学科跨度很大。在多伦多大学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第一身份是物理学教授,但他的授课范围横贯文理。他在传播学领域卓然成家,他是传播学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
《理解新媒介》卷帙浩繁,共51章,外加画龙点睛的“前言”和篇幅很长的附录“麦克卢汉方法论”。全书分三部,第一部为作者洛根的方法论,含第2~7章。第二部研究数字化对“旧媒介”的冲击,含第8~33章,各章题名与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类似,旨在解读和更新《理解媒介》。第三部集中研究“新媒介”,含第33~51章,每一章讲一种“新媒介”。
本书的正副标题正好说明两个主题:“延伸”麦克卢汉学说,研究新媒介。现在看来,这两个任务都超额完成了。本书不仅是对麦克卢汉的“延伸”,而且是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三次飞跃。第一部和第三部阐述了作者的“新媒介”理论。在这个简短的译者前言里,我们就专辟两节,分别论述他在这两方面的突出贡献。
本书闪亮的思想不胜枚举,要者有:麦克卢汉的方法论38条,新媒介的特征14种,5个传播时代,赋能技术12种,语言演化链里的6种语言,原生口语、次生口语和数字口语的三分法,对麦克卢汉媒介定律不厌其烦的阐述和应用……
三、三次热潮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横空出世,名震全球。第一波麦克卢汉热旋即兴起,巅峰是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和1969年3月号《花花公子》破例的超长篇《麦克卢汉访谈录》。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20世纪70年代黯然褪色。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1世纪10年代,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同步推进,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但毁誉参半。歌颂者称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高级祭司”、“北方圣人”。“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20世纪90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新媒体的喉舌《连线》(Wired)1993年的创刊号封他为“先师圣贤”。推动这次热潮的有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专刊、传记和专题研讨会。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译介到国内,要者有:《数字麦克卢汉》(1999)、《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2000)、《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麦克卢汉书简》、《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这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全盘肯定麦克卢汉,以2000年春季号的《澳大利亚国际媒介》专辑为典型,这一组8篇文章交口称赞,不再有任何的负面批评。麦克卢汉“复活”啦!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10年前后,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为高潮。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Lum)编辑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大,2007;巨流,2010)。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代的成就。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流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两本书: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和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里在世不多的权威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四、三次飞跃
世人的麦克卢汉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三次飞跃的代表是三本书。它们是: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1999/2001)、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2003/2011)和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2000/2012)。莱文森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戈登是麦克卢汉的传记作者和批评家,洛根是克卢汉的同事及其思想圈子里的核心成员。
中国读者非常熟悉莱文森,因为他的7部哲学和传播学著作已经由我悉数引进国内。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横跨哲学、传播学、媒介理论、科幻文艺、音乐的奇才。
《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信息化新纪元指南”。它痛快淋漓、论说清晰、内容丰赡,分14个专题研究麦克卢汉。每个专题用一条麦克卢汉语录破题,同时用作者的一句话解题。
麦克卢汉的14条语录是: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媒介即是讯息”/“声觉空间”/“无形无象之人”/“地球村”/“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光透射媒介对光照射媒介”/“冷媒介与热媒介”/“人人都出书”/“电子冲浪”/“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品”/“我们没有艺术,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干好”/“后视镜”/“媒介定律”。
莱文森解题的14句话是:
强说其难/网络内容/赛博空间的字母歌/网上天使/从窥视到参与/中心的命运/屏幕背后的思想/很“酷”的文本/生锈的守门人/从物役到役物/机器美人/巴厘人在网上工作/用镜子,看得清/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
《数字麦克卢汉》是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有了它的解读,难以读懂的麦克卢汉就容易理解了。
《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完成了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二次飞跃。
该书2003年编订,2011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译本,以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这个增订评注本的最大贡献是:
(1)“规范”了麦克卢汉。众所周知,麦克卢汉的著作从来就不遵守图书的一般规范,没有注释、附录或索引。戈登为这个增订评注本编制了人名索引、主题索引,加了注释。
(2)“特伦斯·戈登序”提炼了麦克卢汉的10条理论:泛媒介论;媒介成双结对;言语和电光是不结对的两个例外;媒介影响;新媒介不替代旧媒介;媒介冷热的意义;媒介对神经系统的“关闭”和“截除”影响;媒介的“内爆”产生“地球村”;媒介引起感知比率的变化;理解媒介就是理解新旧媒介的关系。
(3)增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附录”和“关键词”。“附录一”是麦克卢汉的《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1960年6月30日),为首次刊布,这是1964年版《理解媒介》的雏形。读者可以借此追溯麦克卢汉思想形成和发酵的过程,体会他创新思想坎坷的命运。
(4)“附录二”梳理、批驳了“评论界对《理解媒介》的批评”。
(5)为每一章节撰写编者按,提供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钥匙和指南。
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三次飞跃由洛根完成,集中体现就是我们正在介绍的这本书。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对麦克卢汉的方法论(38种)做了很全面的小结。这是继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和戈登《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的重大成就,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最详尽、最权威的解读。
兹将洛根归纳的麦克卢汉方法论抄录如次:
1)媒介与技术是等价词,2)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心灵的延伸,3)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涡,4)媒介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并重构人的感知,5)“媒介即是讯息”,6)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7)杂交系统,8)媒介的阈下效应,9)媒介的反直觉效应,10)人成为技术的延伸,11)社会仿效其技术,12)地球村,13)后视镜:历史是媒介研究的实验室,14)三个传播时代,15)断裂边界,16)声觉空间对视觉空间,17)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18)书面文化时代的分割化,19)电速条件下出现的新信息模式,20)集中化对非集中化,21)整合与多学科研究对专门化,22)硬件对软件和信息,23)冷与热/光照射对光透射,24)作为防止媒介余波效应的媒介研究,25)理解新媒介的利弊,26)不做道德判断,27)客观性的迷思,28)口语传统与探索,29)作为雷达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艺术,30)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形式,31)多学科研究,32)“媒介分析”对“内容分析”,33)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观点”研究,34)外形—背景关系,35)因果关系的逆转,36)使用者是媒介的内容,37)一种反学院式研究的偏向,38)媒介定律。
罗伯特·洛根的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书分三部,第一部是作者的媒介理论,第二部是逐一讲解新媒介对麦克卢汉所论媒介的影响,有所更新;第三部是用麦克卢汉的视角解读“新媒介”,有所发明。
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概括为“老三论”、“七原理”和“四定律”。
阐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新十论”和“三十八论”。
洛根的媒介理论是一个包容而开放的体系。
麦克卢汉的“老三论”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媒介和热媒介。读者已耳熟能详。
他的“七原理”反映在《理解媒介》第一部的7章标题里,我们在此予以概括和解读:1)媒介即是讯息;2)热媒介和冷媒介;3)媒介的逆转;4)媒介的麻木性影响;5)杂交媒介;6)媒介是转换器;7)分割化和专门化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他的“四定律”结晶于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论文和专著同名:《媒介定律》,论文发表在国际普通语义学杂志《等等》(第34卷第2期,第173—179页)上,专著由麦克卢汉父子合作完成,1988年问世。
专著的全名是《媒介定律:新科学》。书名揭示了麦克卢汉的冲天豪气,他企图构建最权威的媒介理论,使之堪比维科的《新科学》和培根的《新工具》。
这四条定律描绘媒介的四大功能:(1)提升,(2)过时,(3)再现,(4)逆转。展开表述为:(1)每一种媒介或技术都提升某种人的功能;(2)如此,它使以前的某种媒介或技术过时,那过时的媒介或技术曾被用来完成某种功能;(3)在完成其功能时,新的媒介或技术再现以前的某种旧的形式;(4)推进到足够的程度时,新的媒介或技术就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
莱文森阐述麦克卢汉的“十四论”,戈登提炼麦克卢汉的“十论”,洛根提炼麦克卢汉的“三十八论”,已如上述。
在此基础上,洛根系统地构建了自己的媒介理论。其亮点集中反映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的第一部和第三部里。
他站在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两位巨人的肩头上,吸收了麦克唐纳·特沃尔《虚拟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等人的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创新,要者有:
(1)新媒介的特征14种;
(2)语言演化链里的语言6种;
(3)5个传播时代;
(4)口语文化三阶段:原生口语、次生口语和数字口语;
(5)媒介内容的四分法:物质域,心灵域,媒介域,符号域;
(6)赋能技术12种;
(7)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解读“手用工具”、“机械技术”、“蒸汽动力”、“电力技术”、“电力媒介”和“数字新媒介”,并解读迄今为止的每一种“新媒介”。
现将洛根的理论创新概述如下:
(1)新媒介的14种特征是:1)双向传播。2)“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3)“新媒介”有利于继续学习。4)组合与整合。5)社群的创建。6)便携性。7)媒介融合。8)互操作性。9)内容的聚合。10)多样性、选择性与长尾现象。11)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再整合。12)社会的集体行为与赛博空间里的合作。13)再混合文化。14)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
(2)他断言,语言乃“心灵之延伸”,口语、文字、数学、科学、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是人类语言演化链的6种语言。
他甚至猜想,谷歌和数据空间是语言演化链的第7种语言和第8种语言。他说:“我开始相信,谷歌是第七种语言,将加入言语、文字、数学、科学、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的大家庭,形成一根语言演化的革命链条。”[2]又说:“我们业已确认的7种语言是互动式媒介。它们是言语、文字、数学、科学、计算语言、互联网和谷歌……和以上7种语言一样,数据空间也有独特的语义和……句法……因此我们建议把数据空间视为人类认知能力演化中的第8种语言。”[3]
(3)麦克卢汉将传播史分为3个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和电力传播时代。在此基础上,洛根将传播史分为5个时代:1)非言语的模拟式传播时代;2)口语传播时代;3)书面传播时代;4)大众电力传播时代;5)互动式数字媒介或“新媒介”时代。
(4)沃尔特·翁将口语文化划分为两个阶段: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他所谓的次生口语文化是电力媒介比如电话、广播、电视产生的口语文化。洛根区分三种口语。他说:“我想指出,还有第三种口语即数字口语。第三种口语或曰数字口语是电子邮件、短信的口语。”[4]
(5)媒介内容的二分法:符号域和物质域。符号域再分为两个子域:心灵域与媒介域。媒介内容进一步一分为四:1)物质域;2)心灵域;3)媒介域;4)符号域。他说:“我们这个新二元世界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物质域,相当于笛卡尔的“广延实体”;2)心灵,包括人的心灵及其抽象思想、观念、语言、文化和模因,相当于笛卡尔的“思维实体”(res cogitans);3)媒介域,包括一切符号思想的产物;4)符号域,心灵和媒介域的总和。
(6)所谓赋能技术是使“新媒介”得以生存的要素,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分4大类,共12种。4大类是:1)各种表现形式的电子技术;2)各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储存器;3)通讯基础设备;4)开放源方法论与技术。
主要的赋能技术有12种:1)电子技术;2)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3)触觉技术与嗅觉技术;4)超链接,超文本与超媒介;5)调制解调器与非对称式数字用户线路;6)光纤;7)通信卫星;8)无线保真,蓝牙与火线;9)开放源码技术与维基;10)维基与维基百科;11)普适计算;12)简易信息聚合。
六、“新媒介”研究的开放系统
《理解新媒介》的“新媒介”研究几乎详尽无遗。但洛根深知,即使这个“详尽无遗”研究系统也已经“过时”,他无论如何都赶不上日新月异的“新媒介”革命。所以他在“前言”里坦承:任何著作都是“过时”的成果,追赶不上迅速变化、已然变化的形势。“形塑本书的洞见之一是:一旦某物成形,它就已经过时。这一论断适用于本书。我向出版社交付手稿时,它全然是最新潮的著作,但此刻它已过时。在编辑、排印和发行的过程中,媒介又有了新的发展。”
麦克卢汉说得好:“如其运转,则已过时。”《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的撰写工作,2008年业已杀青,从交稿到印行的2010年,书中涉及的新媒介几乎面目全非。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为本书创建了一个网站,意在不断更新,追赶新潮,接受反馈,听取批评。请读者检索这个网站:http://understandingnewmedia.org。
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追赶新媒介的发展,而在于作者治学的媒介环境学理论、方法论和跨学科框架。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注释:
[1][美]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New Media: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美]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New Media: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7页。
[3][美]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New Media: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7页。
[4][美]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New Media: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