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血管球瘤10例病理特征分析
2012-04-13河北省宁晋县医院055550李跃晨孙智勇王永栋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055550)李跃晨 孙智勇 王永栋
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现将近年文献报道的10例胃体血管球瘤病理特征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胃血管球瘤均来自近年文献报道[1][2][3][4][5][6],其中女性8例,男性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32岁,平均43.5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其中2例有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为间质瘤或平滑肌瘤,术中见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壁内,向黏膜面或浆膜面突起,其中3例可见黏膜小溃疡。
1.2 方法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HE染色并选择1个蜡块做免疫组化。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10例病理诊断为胃窦或胃体血管球瘤,均为良性。病理特征:①巨检: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最大为3cm×2.5cm×2cm,最小为2.5cm×2.5cm×2cm。肿物切面灰白色或粉红色或褐色,实性、质地软或中等,外周圆滑,境界清楚。②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巢状排列,细胞巢和结节之间为平滑肌束分隔,肿瘤组织富于血管,细胞大小一致,胞质较丰富,透亮或淡红色,细胞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实性排列,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不明显,局部可见多少不等的间质黏液变性及纤维化,个别病例还可见灶性出血。肿瘤细胞无异型性,9例均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1例偶见核分裂象。③免疫组化:石怀银[1]等报道4例肿瘤细胞SMA、laminin和vimentin均为(+),其中1例CD34局部弱(+);而CD117、S-100、desmin、CgA、Syn和CK均(-)。葛建荣[3]报道1例SMA、calponin(+), S-100蛋白、CgA局灶(+),CK、CD45、CD99(-)。贾晓慧[4]报道1例vimentin、SMA(+),desmin、CD34(-)。崔敏[5]等报道1例actin、calponin(+),而CK(AE1/AE3)、S-100及NSE均(-)。
3 讨论
胃血管球瘤发病率约为同期GIST的1%;发病年龄18~90岁,中位年龄54岁;女性多于男性,比例大致为2.5∶1[6];最常见的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33.6%)或类似于溃疡病的上腹部疼痛(30.9%);约23.0%病例由于影像学检查或腹部手术偶然发现;胃镜检查表现为胃壁的黏膜下肿物,黏膜表面常光滑,部分伴有溃疡(26.2%),极似GIST[3]。
胃血管球瘤病理学特点:肿块位于胃壁内,可突出于黏膜面或浆膜面,切面边界清楚,常有包膜,球形或结节状,最大径0.8~30.0cm(平均2.9cm),质地中等,呈灰白色或粉红色或棕褐色,常有出血,部分呈海绵状。镜下:呈分叶状,瘤细胞被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或纤维组织分隔包围,结节周围常有扩张的静脉,瘤组织内见较多薄壁血管,肿瘤细胞围绕在薄壁血管周围,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排列整齐,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淡染或透亮,胞膜较清楚,细胞核位于中央,圆形,染色质纤细,核仁模糊,核分裂象罕见,常<1个/50 HPF,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此外,尚可见局灶性出血、囊性变、钙化等改变,约30%的患者有血管内浸润[3]。
胃血管球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可以治愈[7]。恶性者罕见,其诊断标准为:①直径>2cm,筋膜下方或内脏;②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③细胞核有显著异型性并有不同程度分裂活性。如果不符合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但除细胞核多形性以外,尚有至少一种非典型性表现的血管球肿瘤应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肿瘤”[8],进行长期随访。本组1例偶见核分裂象、肿瘤体积稍大,但组织形态学表现温和者仍为良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