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68例内镜检查分析
2012-04-13李冬晖沈东海孙明水
李冬晖,沈东海,孙明水
结肠黑变病(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1]。笔者所在医院2008-01~2010-12经结肠镜检查5400例中,诊断并确诊结肠黑变病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男2590例,女2810例,共检出MC患者68例。其中男30例,女38例。总检出率为1.25%。年龄20~80岁,平均52.2岁,其中>55岁者39例占57.3%,≤55岁者29例占42.6%。
1.2 临床表现 便秘、排便不畅52例,便秘与腹泻交替9例,大便稀溏5例,便血2例。60例患者不同程度服用过泻药,大部分为含蒽醌类泻药及含泻药成分的减肥药,如番泻叶、排毒养颜胶囊、大黄苏打片、麻仁润肠丸等,用药时间不等。8例表示未服用过泻药。
1.3 检查方法 受检查者用甘露醇、糖盐水进行肠道准备后,采用Olympus CF-IT201型电子肠镜,按照电子结肠镜常规操作规程进行,大部分进镜至回盲末端,肠道有异常变化者取活组织送病理。
2 结 果
2.1 内镜下表现 MC内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性改变,呈现虎皮纹状,其间可见灰白色网状、条状纹,部分色素呈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甚至消失,内镜下视野暗淡。其中累及全结肠者28例,仅累及直肠14例,局限于左半结肠者20例,局限于横结肠及右半结肠者6例。合并结肠腺瘤样息肉12例,合并结肠癌1例。
2.2 病理组织学 黏膜可见慢性炎症改变,黏膜及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固有层有较多含有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胞浆内充满有色颗粒,细胞核不易看到。
2.3 治疗与预后 MC是可逆转病变,消除致病因素,停用蒽醌类泻剂后,大肠黏膜的色素可逐渐减退或消退。本组60例服用过泻药的患者,通过对因治疗,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适当运动等方法治疗,6个月后复查,色素沉着表现完全消失者30例,有不同程度消退者30例,效果显著。
本组68例中合并腺瘤样息肉者12例,经内镜下息肉切除后,6个月后复查肠镜,均未发现息肉复发。1例合并结肠癌者,通过手术切除,于手术3~6个月后复查肠镜,均未发现有结肠癌复发。
3 讨 论
MC的检出率国内报道为0.06%~5.9%[2]。近年来文献报道MC病历明显增高,已逐渐跨入常见病的行列[3]。本文5400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MC68例,总检出率为1.25%,与文献报道相符。结肠黑变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成清楚,考虑与慢性便秘及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有关,因为蒽醌类泻剂及滞留物粪便残渣等致肠黏膜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和组织碎片被固有层巨噬细胞巨噬,并在溶酶体内转化脂褐素或其它色素,这些含有色素的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形成典型的MC。本组资料表明,MC与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4]。本组8例(11.8%)表示未服用过泻剂,可能与肠道内粪便的有害剌激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关,因此MC的发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MC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本文中>55岁检出率为2.10%,占57.3%,明显高于≤55岁者,可能与便秘时间长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口服泻药的剂量、时间与黑变程度成正比。一般认为MC发生与性别无关,但本文中女性检出率为1.72%,明显高于男性的1.15%,可能与女性的生理、怀孕生育有关。郑惠兴等[5]报道青年女性长期服用养颜美容类保健食品、药品可致MC。结合本文资料显示,女性的心理素质导致的便秘以及过度的美容减肥,使女性MC的发生率增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MC的治疗应寻找病因,消除病因,长期便秘且服用蒽琨类泻药的应及时停药,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多吃纤维素高的食品,提倡生物疗法治疗便秘可有效地减轻MC的程度,对于有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原因导致排便困难者,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对于确诊的MC患者,或者是经常服用蒽琨类泻药的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警惕是否有息肉和癌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应及时予以切除。
[1]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51.
[2]纪小龙,朱 成,李向红,等.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1):38-39.
[3]郑松柏,项 平,徐富星,等.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内镜等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15-116.
[4]李爱芳.结肠黑变病14例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6):329.
[5]郑惠光,王学群,张小燕,等.大肠黑变病21例[J].广东医药,2005,26(12):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