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伤口分泌物检出紫色色杆菌
2012-04-13黄仙娥金钟伯
黄仙娥,文 鹏,金钟伯
(鹰潭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鹰潭335000)
头部伤口分泌物检出紫色色杆菌
黄仙娥,文 鹏,金钟伯
(鹰潭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鹰潭335000)
伤口分泌物;紫色色杆菌;培养;抗生素
紫色色杆菌是一种较罕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很少引起人类致病。2012年2月24日与25日我科从一病人送检的伤口分泌物中连续两天培养出紫色色杆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4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规律血液透析1年半,因外伤后头痛、头昏伴胸闷于2012年2月19日入住我院肾内科。查体:头颅前额见两个头皮挫裂伤口,长约10cm,血常规显示WBC18.1×109/L,中性粒细胞67.3%,淋巴细胞 6%,血红蛋白54g/L,红细胞2.01×1012/L,CT提示颅内未见明显血肿,右侧中下肺挫伤,左侧胸廓皮下积气,腹腔积液,双肾萎缩,给予对症处理,伤口换药,并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感染,2012年2月24日因伤口换药时出现脓性分泌物,随即请脑外科会诊,无菌取分泌物送我科做细菌培养,生长紫色菌落,2月25日又送检一份分泌物做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于2012年3月7日伤口愈合停用抗生素,继续予以血液透析治疗。
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35 °C 24h培养血平板上呈现金属紫黑色菌落,光滑、湿润、中等大小、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明显β溶血,中国兰平板为淡紫色菌落,涂片革兰阴性球杆菌,着色不均,触酶+,O/F试验(F),克氏双糖铁底层产酸不产气,斜面淡紫色色素,动力+,H2S-,乳糖-,尿素-,靛基质-,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酶脱羧酶-,枸橼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硝酸盐还原试验+,水中不溶解,溶于乙醇溶液,呈清亮淡紫色,符合紫色色杆菌,后经江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确证为紫色色杆菌。药敏试验:该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青霉素耐药,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左氧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敏感。
3 讨论
紫色色杆菌属色杆菌属,广泛存在于水、土壤中,是引起动物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一般情况下不引起人类感染,但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较易引起严重的化脓性感染,是条件致病菌[1]。该菌最早发现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黑河,首例报道于1927年的马来群岛[2],近年来我国也陆续有此类细菌感染的个例报道。我院这名患者因外伤曾在某医院就诊行清创缝合处理,后因头痛头昏,有慢性肾炎史而入住我院。由于这类细菌感染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了解,因此临床应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正确地选用抗生素。
[1]钱利强,吴晓平,华春珍.紫色色杆菌感染临床Meta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7):79.
[2]邹红霞,杨庆民.紫色色杆菌的研究现状[J].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28.
R446.5
B
1674-1129(2012)04-0339-01
10.3969/j.issn.1674-1129.2012.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