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矛盾关系分析
——关于“知行冲突”的思考

2012-04-13郭芙茉于永生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硕士体育运动次数

郭芙茉,于永生

(1.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浙江杭州310014;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价值取向是人的观念的一种,是个体行为的向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价值取向是一个人的喜爱、需要、选择以及他认为有用的、必须做的(B a i e r&R e s c h e r,1969)[1]。一旦价值取向被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内化,它就成为指引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判断的标准和尺度(R o k e a c h,1968)[2]。体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体判断自身是否喜爱、是否有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的尺度与标准,直接指导个体的体育行为选择。而体育行为的产生又强化了个体的体育价值取向,使其不断趋于稳定。二者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指导“行”,“行”深化“知”,即“知行合一”。

1 研究对象

文章选择浙江省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行为选择及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了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硕士研究生60名,发放开放式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5份。综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调查中所出现的体育价值取向陈述性语句进行适当修改,最终编制了包括健身娱乐、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问卷和主观意愿、实现难易度、运动项目特点和客观环境条件四个维度的体育行为选择影响因素问卷。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办法,共发放问卷605份,回收有效问卷544份,有效率89.9%。

2.2数理统计法

采用e x c e l和s p s s 13.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特征

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导向性特征,决定了个体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以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所采用的体育价值取向问卷涵盖健身娱乐、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统计结果显示:体育价值取向各因素的认同程度依次为:健身娱乐、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问卷采用5级评分,故取3作为理论平均值,研究生在体育价值取向各维度上与参照值相比,健身娱乐、适应社会两个维度都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见表1)。

表1 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各因素得分

3.2 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行为选择现状及影响因素

文章主要从体育行为选择的频率和体育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行为选择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其中,将一周平均运动次数作为对体育行为选择的频率进行调查的主要指标;将主观意愿、实现难易度、运动项目特点和客观环境条件作为对体育行为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的主要指标。

3.2.1 体育行为选择频率的调查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每周参加体育运动次数两次以下的比例达53.9%,其中有18.3%的人从来不参与体育运动的,运动次数三次及以上的人数占10.3%(见表2)。

表2 一周平均运动次数统计

3.2.2 影响体育行为选择的因素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行为选择的因素为主观意愿、实现难易度、运动项目特点、客观环境条件;各因素平均得分与理论平均值相比均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见表3)。

表3 影响行为选择各因素得分比较

3.3 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矛盾关系——“知行冲突”

为了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文章以平均每周运动次数为自变量,对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运动次数每周三次以下时各因素平均得分随运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每周运动次数在三次以上时,除经济发展因素外,平均得分反而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现出了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一种矛盾关系(见表4)。

表4 不同运动次数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各因素得分比较

不难理解这种矛盾关系的出现:不经常参与锻炼、从事体育运动的研究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多来自于大众教育、媒体传播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理论化、理想化,他们对体育行为的认知保持着一种高调的、理想化的状态,得分自然偏高。但实际情况却是,虽然在思想、观念和态度上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却无法真正付诸于行动,没有切身的体验。而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他们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个体的亲身体验,更真实、更实际,对切身体会到的体育运动的价值的评价就会相对客观。所以就出现了每周运动次数三次以下的研究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同度高于运动次数三次以上的研究生的现象,表现出了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一种矛盾关系。

杨贵仁博士在《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中认为,我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冲突”现象[3]。每周运动次数三次以下的研究生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价值的认知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无法真正深化为“理解”,进而也就不可能主动将这种认知转变为行动,也表现出了一种知行分离、冲突的现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知行冲突”现象出现的原因,本研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没有或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见表5

表5 没有或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统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硕士研究生对自己没有或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解释,首要的原因是没时间、场地条件不好,其次是没有合适的项目、运动很累以及没有同伴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客观的限制或影响因素,只要参与的需要和动机足够强烈,这些问题从主观或客观上都不是不可以解决的。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选择体育行为,从事体育锻炼的动机匮乏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心理学原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动,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们只有能够认识到从事体育运动对提高自身生活状态和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后,才会形成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和动机,而随着从事体育运动时间的延长,才能形成生活方式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最终成为稳定的个性倾向,即习惯。

在校硕士研究生虽然把“健身娱乐”作为从事体育运动的首要价值,但却没有对其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没有指导行为的产生。这种矛盾关系的出现,不是因为研究生对体育价值认“知”得太少,而是在体育行为选择中执“行”得太少。其心理学原因即缺乏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和需要。可见,培养和激发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是解决“知”与“行”冲突的关键。

4.1.2体育教育在目前我国的大教育背景下基本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5]”的一个状态,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体育的认识都停留在这一层面,缺少对体育的真正理解和重视,大、中、小学教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研究生阶段的体育教育了。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导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年人较少,体育锻炼的大氛围较差,这样使得一些锻炼也可,不锻炼也可的人也打消了锻炼的念头,严重影响了青年人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教育背景下,研究生体育教育出现“知行冲突”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一定程度地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他人的影响。社会的风气、学校的氛围、家庭的气氛等作为隐性课程资源,它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虽然它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起着持久的潜在的影响[4]。

4.2 改革建议

4.2.1在行政支持,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研究生阶段继续开设体育课程。根据没有或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原因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人把没有从事体育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喜欢、合适的项目及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学习,还没有找到喜欢、适合的项目,不知道怎么去运动,这不得不说是体育教育的一种悲哀!造成这种局面,除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外,不可否认,学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改革和完善。

浙江省在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意愿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希望继续开设体育课的研究生占58.3%,不希望的占31.5%,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0.2%。文章认为: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接受系统的体育学习,为研究生提供强化体育行为的时间和空间,是缓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矛盾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巩固、发展和完善十几年学校体育教育的必要途径。当然,根据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特点,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模式要有别于本科生,要符合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要求,这一问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4.2.2在对硕士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行为进行培养和引导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风气、学校的氛围、家庭的气氛等有着持久影响的隐性课程资源。加强校内、外体育竞赛、交流,体育赛事的观赏,以及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地为硕士研究生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使他们认识到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行为的价值,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正确的体育认知。当其体会到从事体育运动对提高生活状态的积极作用后,便会持续性地对其体育行为的选择施加影响,最终形成生活方式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惯性推动其长期从事体育运动。

综上,“知行冲突”现象的出现对十几年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思考。无论采用哪种措施或手段,只有当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达到“知行合一”时,才能真正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1]B a i e r,K&R e s c h e r,N.V a l u e s a n d t h e f u t u r e.N e w Y o r k:F r e e P r e s s,1969.

[2]R o k e a c h,M.F r o m i n d i v i d u a l t o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v a l u e s w i t h s p e c i a l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v a l u e s o f s c i e n c e.I n M R o k e a c h(E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h u m a n v a l u e s.N e w Y o r k:F r e e P r e s s,1979.

[3]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军.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原因之我见[J].华章,2008(3):98,101.

猜你喜欢

硕士体育运动次数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