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2-04-13黄灵芝董晓虹
黄灵芝,董晓虹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0 前 言
残疾人是指在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1]。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联合撰写的首份《世界残疾报告》指出,按2010年全球人口数量估计,全球超过10亿人或15%的人口带有某种形式的残疾而生存。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2]。残疾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特殊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残疾人体育已经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就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来说,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但残疾人群众体育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文献表明,在研究残疾人体育中,以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研究居多,很多研究都分析探讨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现状和影响因素;相对而言,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虽然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障,但实际上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相对还是很滞后的[3]。
浙江省约有311.8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6%,占全国残疾人总人数的3.76%[4]。浙江省作为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份,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各项需求包括所有残疾人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先于全国增长,浙江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更能代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由于浙江省残疾人事业的组织服务体系遵循全国统一的体系,因此其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即竞技体育发展相对较快,群众体育发展明显滞后。基于此,本文对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掌握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制约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深入开展的各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省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全省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将全省11个地市划分为三类,每类地区按随机抽取的原则抽取2个地市,共抽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6个地市(分别为杭州、嘉兴、绍兴、金华、湖州、衢州)进行调研。每个地市不同残疾类型、等级250名残疾人共1500名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取的残疾人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收入情况、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等,因此基本上代表了浙江省残疾人的整体状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浙江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大量阅读全国有关残疾人体育的文史资料和学术专著以及发表过的论文,借鉴其中的部分理论成果及研究方法。并参考这些文献资料供研究设计、引用资料、撰写论文时参考。
1.2.2 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依托计划行为理论制定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问卷自制,内容包括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情况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等,所提的问题和所设答案均经过有关残疾人研究的专家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专家评价和修改,符合效度检验的要求。问卷在各地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发放,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回收率为86.78%。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访谈提纲,对各地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有关领导和残疾人进行访谈,获得了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重要资料。为保证问卷质量,访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
1.2.3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用S P S S 16.0软件和E x c e 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残疾人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残疾人总数至2006年为311.8万,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6.36%,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残疾人基本情况一览表
2.2 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现状
2.2.1 残疾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在被调查的1021名残疾人中,约有8.28%的残疾人对于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作用的认识非常清楚,43.93%的残疾人认识比较清楚,40.72%的残疾人则是知道一些,但不是很清楚,4.95%的残疾人则是略有所知,只有2.12%的残疾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完全不知道。说明绝大多数的残疾人都认同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调查显示,约58.27%的残疾人认为自己有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34.83%的残疾人认为无所谓,6.9%的残疾人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调查还发现,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残疾人占45%左右,持“一般”态度的占40%左右,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约占15%。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残疾人并不热爱体育活动。由以上数据可知,虽然绝大多数的残疾人都认同进行体育锻炼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却仍有半数左右的残疾人不喜欢进行体育活动。这说明残疾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并不热衷于体育活动。
2.2.2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对人类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5]。浙江省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见表2)。
表2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一览表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增进健康和祛病康复,也有一部分是追求自强自立和缓解压力,而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残疾人则比较少。这与残疾人对体育对身心健康作用的认识的调查结果相符。此外,他们对体育的娱乐功能也有所认同,利用运动娱乐、丰富生活、增进交往也得到了部分残疾人的关注,说明残疾人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体现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在体育活动中开始逐渐追求精神需求。
2.2.3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频率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包括直接参与、间接参与和两者兼有之。其中间接参与是指虽然热爱体育活动,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如看体育电视节目或体育报刊等[6]。在被调查的1021名残疾人中,有61.46%的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为间接参与,19.76%的残疾人为直接参与,18.78%的残疾人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兼有。数据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残疾人通过欣赏体育活动来享受体育,这可能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条件匮乏有关。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由表3可以看出,残疾人中符合体育人口的比例为17.6%,远低于33.9%的全国体育人口比例[7],61.46%的残疾人从不进行体育锻炼,大多数进行体育锻炼的残疾人锻炼行为无规律,只有极少数的残疾人能长期维持稳定、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
表3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频率、时间一览表
2.2.4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残疾人在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慢跑、快走的选择人数最多,约占70%;其次是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占20%左右;选择举重等力量性练习项目和选择舞蹈、广播操等有氧体操活动的人数相差不多,约占10%;此外,还有少数残疾人选择气功、游泳等项目进行体育活动,这显然与残疾人的身体活动能力有关。以上结果表明,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锻炼方式目前局限在慢跑等最基本的活动上,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反映出适合残疾人体育锻炼方式较少。
2.2.5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和组织形式。残疾人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选择时,首选是在社区或公园;其次是在家里,选择学校和公共体育馆进行健身的残疾人也有一定的比例;极少数残疾人选择在收费的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可见,残疾人的体育锻炼场所以方便、免费、安全为选择标准,这可能与残疾人由于生理原因需要人照顾以及经济收入有关。约有45%的残疾人认为周围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其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20%左右的残疾人则认为其周围的设施能满足其需求,35%的残疾人则认为说不清楚是否能满足其需求。说明目前针对残疾人的体育设施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
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中,有36.55%的残疾人采取个人锻炼的方式;33.10%的残疾人以自由组合的方式;6.21%的残疾人在辅导站集体训练;24.14%的残疾人和家人、朋友一起活动。数据表明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一般以自我锻炼或者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进行,有组织的活动非常有限,也反映出残疾人参加体育的形式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如何使残疾人有规律、有组织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今后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方向之一。
表4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和组织形式一览表
2.2.6 残疾人接受体育健身指导情况。健身指导不仅对残疾人健身知识的掌握、健身技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使残疾人能够更加安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且有利于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71%的残疾人表示自己接受过比较全面的健身指导;32.12%的残疾人则认为自己接受过不全面的健身指导;有57.15%的残疾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健身指导。有49.29%的残疾人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街道从没组织过各种健身培训,43.33%的残疾人表示很少组织健身培训,只有7.62%的残疾人表示街道或社区经常组织健身培训。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对残疾人的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原因之一可能由于健身专业的指导人员的缺乏,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2.2.7 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54.68%的残疾人表示其所在的社区很少开展各种有组织的残疾人体育活动;20.87%的残疾人表示其所在社区偶尔组织几次;有15.56%的残疾人表示其社区从不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有8.7%的残疾人表示其社区经常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这表明开展有组织的残疾人活动很少,这与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结果相符,即体育活动的群体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社团不发达,社区对残疾人体育不够重视或者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社会缺乏残疾人体育专业人士等问题。
2.2.8 周围人群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心理精神因素的主要因素[8],对各家庭成员,尤其是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66.67%的残疾人其家人、朋友赞同其参加体育锻炼;27.35%的残疾人家人或朋友对其参加体育锻炼表示没意见;只有5.98%的残疾人家人反对其参加体育活动。这表明绝大多数的残疾人周围人群都支持其进行体育活动。35.29%的残疾人家人或朋友会经常与残疾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27.73%的残疾人家人偶尔与残疾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36.97%的残疾人家人则是很少或从不陪同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浙江省残疾人周围人群都支持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但是仍有不少数周围人群对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只是态度上支持,并没有表现在行动上。
2.2.9 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数据表明(见表5),两大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浙江省残疾人的体育行为和参与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总体来说,浙江省残疾人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较好。90%左右的残疾人认同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约58.27%的残疾人认为自己有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增进健康、祛病康复是被残疾人高度认可的锻炼价值。但有61.46%的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为间接参与,残疾人体育人口仅为17.6%。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低于全国水平,大多数进行体育锻炼的残疾人锻炼行为无规律,只有极少数的残疾人能长期维持稳定、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残疾人进行锻炼的项目局限在散步、慢跑、快走等免费、对场地要求低、运动技能不高的项目上,场地一般选择在家庭、社区或公园,极少数残疾人选择在收费的俱乐部进行锻炼。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个人或家庭为主,形式是自发、松散、无序,有组织的活动非常有限,54.68%的残疾人表示其所在的社区很少或从没开展过残疾人体育活动。浙江省残疾人的体育锻炼还缺少专业人士指导,只有10.71%的残疾人表示自己接受过比较全面的健身指导,49.29%的残疾人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街道从没组织过健身培训。残疾人的周围人群对其进行体育活动持支持的态度,有66.67%的残疾人其家人、朋友赞同其参加体育锻炼,只有5.98%的残疾人家人反对其参加体育活动。影响浙江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身体状况、锻炼场地、健身体育项目等。
表5 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一览表
4.2 建议
4.2.1 加大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通过开展多种渠道教育,提升残疾人对参与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支持、重视残疾人体育活动。
4.2.2 建立健全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的组织结构,加强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使其组织形式向规范化的、严谨的、有序的状态转变。建立社区或街道的残疾人体育锻炼组织机构,推动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培训,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残疾人的体育生活。
4.2.3 积极为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创造场地、设施、器材等条件。将残疾人锻炼设施建设与健全人锻炼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在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同时,配置适合残疾人生理特点的体育器材,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同时,重视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研究,根据残疾人的不同残疾类型和程度,研制一些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所用的器材[9]和运动项目。
4.2.4 加强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指导。要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培养指导残疾人体育锻炼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动员、指导、组织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协助维护体育场地设施,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成立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动残疾人科学健身。
4.2.5 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把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文化纳入残疾人小康生活的指标,对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给予不同形式的指导和帮助,使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1]罗智波.论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118-1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
[3]郑兆云.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综述[J].适应体育,2010(8):139.
[4]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及其回答.2006.
[5]梁日忠.对民族地区高校残疾学生开设特殊体育教育的探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7(8).
[6]胡君辰,杨永康.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徐立和.城市体育弱势群体的行为状况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0.
[8]潘惠民.家庭因素在精神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1988(1):52-53.
[9]朱卫东,叶巍,李文辉.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