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规律论

2012-04-13杨志华沈文锦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成材基础训练选材

杨志华,沈文锦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浙江杭州310012)

目前对竞技体育人才成材是否有规律,规律是否可以总结归纳,甚至成为未来运动员成材所遵循的规律等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众所周知,运动员从接受业余训练开始,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奥运选手,这一培养过程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由于高水平运动员成材过程中影响的因素众多,从运动员选材、基础训练、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思想教育与文化学习、运动员竞赛与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追寻优秀运动员成功因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优秀运动员的成材之路千差万别,有先天条件非常好的天才型运动员如浙江籍射击运动员朱启南在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时还不足二十岁;有大器晚成型运动员如两届奥运会冠军得主羽毛球运动员张宁在取得奥运会冠军时已29岁,当然这样的案例在国际体坛数不胜数。正因运动员成材的因子不同,所以要寻找一个适合每名运动员成材的普适规律就变得非常困难,这或许是竞技体育人才成材规律研究棘手之处。然通过检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材履历发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始终无法逾越,在各竞技项目人才成材的特殊规律中蕴含着一般成材规律,这点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得到教练员、专家的一致认可。

1 符合项目本质特征的科学选材规律

古代军事家孙膑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对于一名教练来说,要想带出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运动员),前提是选好人,选好材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点对于长期从事竞技体育工作者来说已取得共识。目前我国关于运动员科学选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国家体委牵头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活动,并在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研究论文汇编》,该课题获1985年国家体委体育科学进步一等奖;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随后的近三十年期间,陆续出版了《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运动选材学》、《运动员科学选材》等著作,2003年由北京体育大学邢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并于2008年出版来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目前运动员科学选材主要涉及的指标由遗传学、形态学、生理生化、运动素质、运动心理等,由于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各运动项目的选材标准也不尽相同。

其实关于运动员选材指标的确立颇具争议,这是因为运动员成材涉及的因素指标众多,哪些指标应成为主要指标,哪些指标不应被忽略,虽然目前无法去测量如“球感”、“水感”、“枪感”,哪些指标需要合成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指标体系,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识别呢?显然这已成为教练员、科研人员选择运动员时争论的焦点,单纯从一方面来认识选材指标都是不完整的。面对诸如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生理生化、心理素质等众多指标体系,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显然,寻找符合运动项目本质特征的指标是我们选材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只有在把握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能等各方面指标的特定要求,方能筛选出本项目选材的核心指标。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而特征是指一个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性质的某一个或几个显著标志,以不同的标准确定项目的特征,同一个项目可以确定一个以上特征,应以最能准确地表示该项目性质、特征的标准。项目本质特征是能反映项目根本特性的特征,从项目本质特征角度来审视我国运动员选材的现状,笔者以为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1.1 经验选材在科学选材体系中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经验选材作为传统的选材方法在早期科学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经验选材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显而易见,那是否经验选材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呢?孰问经验从哪里来?对一些经验丰富的金牌教练员来说,经验是其长期工作在一线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总结的结晶,是一批批运动员选材、训练、竞赛程序中提炼出来的宝贵财富,如我们通常说得很普通,但又无法测量的常态指标“球感”、“水感”、“枪感”等项目的关键性指标。在选材的细节方面,不以形态取人,善于抓住选材中关键的指标。每个人的发展既具有潜在可能性,又呈现出内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个性的不同方面。如14个世界冠军、4枚奥运会金牌得主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单就150c m的身高这一个指标可以把她否定,但细究乒乓球运动的项目特征,身高在众多选材指标体系中不应成为否定一名优秀运动员关键因素,而当时国家女队教练张燮林坚持要求招入国家队,在他看来,个子小既是不利条件,也是她的优势。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但教练组五人四人不看好邓亚萍,事实证明她是个乒乓球天才。当然这样的体坛佳话在竞技体育领域数不胜数,正如原浙江女子七项全能主教练洪延庆如是说,教练员要充分认识每名运动员身上的长处,扬长避短,使自己在某些优势潜能方面充分地达到相当的高度,使自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成材(2005年第10届全运会跳高亚军顾碧威,身高只有178c m,成功越过1.90m,当然从其成绩来看不是世界级的运动成绩,但不妨碍她成为一名优秀的跳高选手)。

1.2 多指标综合选材评定是目前科学选材的主旋律

多指标选材综合评定是建立在专项本质特征、选材指标筛选、权重分配和指标评定标准的不断修改与完善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指标的不断加入(如基因指标)以及心理、情感类指标测量工具的研发都给运动员科学选材带来新鲜元素。面对复杂、多变的竞赛环境,运动员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比赛中的对手,还涉及到教练员的指挥、官方的压力、境外不同文化背景、旅途疲劳等等都需要运动员自身去应对。因此,运动员只有比赛场的竞技能力不足以支撑该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这就给当今的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在运动员选材和育才方面提出新课题,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运动员选材、发展问题?

多指标、多学科的介入是解决当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使得我们在运动员选材人员配备方面应强调学科的分布,做到既有一线的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还有生理学家、专职医生、心理学家、情感分析师等人员的加入。

1.3 加强项目本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凝练项目的成材关键因子

诚然,对于项目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是困难的、动态复杂的,制胜的偶然性大,相关因素多,既不能得过且过,需要系统地、动态地、地毯式地逐一盘点,才能不断地接近项目的本质规律。项目本质规律既包括训练规律也包括运动员的参赛规律;有人体的生物规律与心理规律,既全面认识基础性训练和高强度专项体能技战术训练对人体生理、心理反应;有项目竞赛规则变化及竞技参赛风险的因素。俨然,项目本质规律是变化的、发展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挖掘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只有充分了解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的主要特征方能提出解决的方法。要凝练各运动项目的成材关键因子,需要一线教练员不断地思索与发现,需要科研人员的倾心合作,需要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空间。认识项目本质特征是为了驾驭规律,在充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创新,甚至是选材指标的创新,这是不断发展但又充满曲折的漫长过程。

2 基础训练与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有机融合规律

众所周知,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能够成功参与竞技运动角逐的优秀选手,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部分地来自于祖先基因的遗传,更重要地则是来自于运动训练[1]。训练活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人体系统、器官对运动负荷的渐进地、长期地生物适应来予实现。多年的系统训练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必经之路。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运动员多年的训练过程中,基础训练阶段承担着“打好根基,积蓄动力,为运动员的多年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重要任务。这个阶段训练的成功与否对运动员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优秀运动员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基础训练阶段全面地打好坚实的训练基础,会大大有助于运动员的后期训练,进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然而,由于参加基础训练的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运动员的竞技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变异性。因此,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是为未来专项竞技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力求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使基础训练活动与运动员身体的自然生长发育相协调,如何提高基础训练地效率以更加合理地促进运动员生长发育就成为广大教练员非常关注的问题。

2.1 良好的基础训练可有效促进运动员的生长发育水平

人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存在,教练员要根据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与身心发展阶段,不断地调整训练思路、方法与手段。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名训练对象,必将影响训练对象的整体发展。对一个刚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内容的选择与年龄相匹配,才能获得最佳成效,训练负荷要与生长发育规律相匹配,才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基层教练员要以“可持续发展观”的训练理念统领基础训练系统,一是指现在的发展不要以牺牲个人的将来更大发展为代价;二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满的过程,而科学合理的基础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成长。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运动员对未来保持高度的适应能力进行开放地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练员常常为了短期的利益或者由于训练能力的不足,破坏性地或者僵化地培养运动员,结果造成运动员发展“后劲”与“动力”的丧失,以及创造力的匮乏,出现了大量昙花一现的青少年运动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2 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期是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黄金期

就个体而言,每个生长发育的进程以及最后的发育水平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异性,就整体而言,人体生长发育存在普遍规律,掌握与了解生长发育规律是基层教练员进行基础训练的重要保证。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其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匀速的,而是快慢相间地呈现波浪曲线的规律发展;青少年的骨骼肌肉、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同步的。正因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展都存在时间差,为此,哪个阶段该重点发展什么素质能力,哪阶段不能用高强度负荷来刺激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等诸如此类的议题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运动员素质的增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表1。

表1 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岁)

各种素质的自然增长都有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一般顺序是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各项素质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我们把运动素质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叫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表1)。全面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是高强度专项训练负荷的保证,而各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来发展相应的素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基础训练与生长发育的有机融合

基础训练是运动员多年竞技发展的重要基石,由于训练阶段具有多层次、多阶段的特点(基础训练、专项提高、竞技保持等),多阶段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使运动员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基础训练作为运动员竞技生涯的第一阶段,也是运动员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怎么说他重要都不为过,因他是训练的起始点,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基础训练过程中逐步确定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方向。因此,在训练过程中,紧密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在训练计划的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结合运动员自身的实际情况,使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由此,根据运动员在基础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才能,我们可以对其发展潜力进行预测。

要做到基础训练与生长发育有机融合,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两者的关系,基础训练是未来高强度专项训练的塔基,塔基的深度、厚度决定着塔的高度,从这个层次来说,基础训练的价值毋庸置疑;生长发育在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如果把基础训练看作是一个化学反应,那生长发育就是催化剂,这催化剂的使用时间具有很大的学问。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增长会出现自然性增长和训练性增长的双重效应,而训练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身体生长发育的良性发展。通常我们说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期间,训练内容的选择、训练计划的设计、训练负荷的分配、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等必定符合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即训练活动的开展与生长发育协调发展。相反,如果在基础训练阶段把运动成绩作为训练目标,从而忽略运动员身体的成长,其结果就是获得了短期的训练效益,失去地是运动员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站在运动员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确立基础训练活动开展,是优秀运动员成材的关键环节,没有此训练阶段的成功之路,就不可能成为顶尖的竞技人才。

3 遵循“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树立科学训练理念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源于军事郭兴福教学法和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女排主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我国体育界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指导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该原则对我国各运动项目的训练实效的提高有了质的飞跃,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倡导“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但赋予了科学发展理念即“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大运动量训练”。“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与发展[2]。竞技人才是运动员长期进行系统训练活动的结果,遵循训练规律,探索竞技体育人才成材的内在联系是教练员毕生所求。认识事物规律,应从事物的本质与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反映的是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中各训练要素的合力,即训练过程中,各个要素对训练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正如国家体育总局肖天副局长说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所涉及的四条实际上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关系,概念上是一总三属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从实战出发,是原则的核心。

3.1 从难

竞技体育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训练的阶段具有多层次、多阶段性,训练内容种类繁多,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以及各种训练方法、手段都存在很多变数,运动员个体不同训练的模式也不应相同,训练量也绝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因此,要科学设计整个训练、竞技过程就变得非常之难。追求难就是要强调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难必须从实战需要的高度来确定训练主导思想;难就是要依据运动项目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实战性训练。如朱志根教练对孙杨的训练安排充分体现了实战性、针对性、高难度性,众所周知,高原训练是一把双刃剑,在高原训练的调控上,朱志根教练有着独到的理念。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最好的方式之一,通常的做法是冬训期间、临近大赛前期上高原,这是因为高原训练负荷很难控制,一旦出现训练失控现象,损失将难以想象。但朱志根教练把高原训练常态化,孙杨的训练课内容会随着其身体反应随时调控,注重在训练中解决实际比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划水的实效性、转身技术等问题,尽可能通过高质量的训练课来提高孙杨的综合实力。实践证明,孙杨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历练后,终于在2011年上海游泳世界锦标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打破了由澳大利亚名将哈克特保持的14m i n 34s 56的原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泳坛最耀眼的明星。

3.2 从严

从实践需要出发的严,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专项训练的质量,这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核心。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已进入毫秒时代,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小,在2011上海游泳世锦赛上,就有男子100m仰泳法国两位选手并列夺金,女子100m自由泳丹麦和白俄罗斯选手并列夺金。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训练方法手段已很难提高专项成绩,只有从实战需要出发,严格按照比赛的要求、规则来设定专项训练的强度、运动技术的结构,不断加强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协同作战系统中的贡献率,使得运动员在最高水平的比赛,最佳的时间段表现出最好的竞技状态。如中国乒乓球队在原五大制胜因素“快、准、狠、变、转”基础上,又提出“凶、拼、抢、搏和“技术精炼、全面没有盲区”的制胜特点。

3.3 从实战需要出发

从实战出发是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的核心,坚持实战出发就是专项训练与比赛一致性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应树立“实战是检验训练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运动员的训练把竞技场的残酷性、对抗强度、比赛的压力考虑其中并加以磨练。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教练员紧紧抓住从实战出发这一核心环节,想方设法使技术训练在有针对性的对抗气氛中进行,尽量纠正那些不难、不严、不结合实战需要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3.4 科学地大运动量训练

人体生理的潜在能力还有多少可以挖掘至今仍然是个谜,因为从每年的国际大赛来看,世界纪录被打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然而透过现象来看人类的身体极限,似乎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训练方法改进,我们将有源源不断的新纪录产生。毫无疑义,大运动量的训练给竞技体育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然而,在大运动量训练原则的主导下,全国上下都加入了大运动量训练的潮流,一时间诸如“马家军”等运动队成绩显著,人们对大运动量训练的执着几乎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成绩提高明显但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们的运动员损伤率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很短,很多都是昙花一现。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大运动量训练有了明显的变化。如以往,浙江游泳队也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一堂课游上10000m是常事,但训练效果不好。进入21世纪,浙江游泳教练员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学习,把大运动量训练安排得更加科学,同样是每堂课要完成8000~10000m的量,通过对训练时间和训练间歇的严格控制,结合对游泳泳姿的巧妙编排,合理安排了大运动量中的密度和强度,从而达到提高训练质量的目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竞技人才(如2004年奥运会冠军罗雪娟、新科世界冠军孙杨、叶诗文,名将吴鹏、杨雨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运动量训练”要大得科学或科学的大,其实质就是根据运动项目规律、运动员个人特点、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合理地安排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使运动机体受到的总刺激达到“大运动量”。

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大运动量训练理念,结合实战需要,在对项目本质特征、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把讲究训练质量和成效作为训练工作追求的目标,避免采用“时间战”、“消耗战”,防止“过度训练”,通过科学系统地训练,切实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保驾护航。

4 思想教育与文化学习教育的统一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个性各异、情绪变化多端的运动员个体,诚然,夺取锦标是运动员的主要目标,但试想如果一名运动员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没有为祖国争光的思想境界,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就妄图成为一名顶尖竞技选手,似乎令人难以信服。由于特殊的体制,我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一直是外界抨击的焦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失衡让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陆续出现的邹春兰、张尚武等运动员穷困潦倒的生存现状,更是把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向了浪尖,只重金牌、漠视运动员人格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体制缺陷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历史的车轮已迈进21世纪,当今中国运动员培养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显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此,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教育已成为各运动项目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动员队伍管理教育工作的灵魂、生命线。当今繁荣复杂的社会,对运动员有吸引的地方实在太多,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脱离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就会失去基本的行动准则,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政治觉悟,来增强遵守规章制度和各项纪律的自觉性,让爱国主义思想成为运动员训练、行事的主导。正如陶璐娜在获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后发自肺腑地说:“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祖国母亲的养育,没有各级组织的关怀、教练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奥运会冠军”。2011年7月退役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影响力最大的篮球运动员,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情与爱意让人感动,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的行为让人敬佩,是我国体育明星群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当然,“中国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球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成为竞技体育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

运动员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运动员由于训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去,在最应该接受基础教育黄金时间耽搁了,久而久之,运动员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爱好全然丢失,到真正考虑到文化学习重要性的时候,运动员学生即将退役了,这时要面对千军万马的大学生的竞争,运动员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如今是个学习型社会,没有及时地学习更新知识,我们即将会被淘汰。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也是如此,这不仅是社会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将来就业、面向社会的重要保障。在运动训练期间,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运动员他自身文化水平、文化素养的高低将决定他在运动场上的成绩。因为你的理解能力和你的文化水平是有直接关系的,你文化水平高了、理解能力强了你在比赛场上就可以驾驭这项运动,你会比别人更聪明,你会把辩证的思维运用到运动场上去。时代要求运动员必须接受文化学习,文化学习教育是运动员成材的关键软条件,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训练中去,才能不断去反思训练效果。2010年3月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目的旨在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保障能力。

思想教育是以启迪思想、感化心灵为教育目标的行为方式,最有效的思想教育其实是从心灵层面激发运动员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教练员、管理人员怀着十分真挚的感情,努力做运动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人。思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思想工作并不是像政治整风那样一抓就灵。这需要把思想教育与运动员文化学习长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当运动员文化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思想教育才有基础。诸如中国乒乓球赛后发布会中国球员可以侧身坐着,眼睛对着墙回答记者的提问,跳水运动员可以低着头玩自己的饰物等,知名运动员缺乏文明修养和道德修养的行为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已严重损害了中国运动员在公众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如2011年中国短道速滑队发生的系列冲突事件)。中国运动员缺乏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个“教”,并不仅是思想教育,更包括为人之道的基本教育。把运动员思想教育与文化学习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是目前运动员培养教育的重要转变,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5 结 论

尽管优秀的竞技选手成材路径大相径庭,然而竞技体育人才成材存在着普遍规律。竞技体育人才选材必须以遵循项目本质特征规律为前提,基础训练与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有机融合是身体素质发展最优化的保证,遵循“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树立科学训练理念是成材的核心,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与文化学习教育的统一是竞技体育人才成材的重要保障。

[1]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再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杨雪梅.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人才,2011(14).

[5]刘庆伟,唐建倦.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

[6]周秋光.近代湖南的人才群体现象及其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7]周洪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与风险的综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8]杨志华.女子七项全能教练员洪延庆的执教特征及育人思想[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1).

猜你喜欢

成材基础训练选材
材料作文“成材与成功”写作导引及佳作评点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基础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基础训练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到底要不要成材?
环己烷冷液倾析器腐蚀与选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Module 3基础训练
Module 4基础训练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