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2-04-13石建邦夏淮玲徐晓玲
石建邦,夏淮玲,徐晓玲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内科,合肥230001)
发热待查(FUO)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疑难病症,目前FUO的诊断标准:发热病程≥3周,体温≥38.3℃或入院后行常规检查1周仍未明确病因者[1]。FUO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不一,短时间内难以明确诊断,为了提高对FUO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对我院收治的172例FUO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住院病人中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病人172例,男性92例,女性80例,年龄2~83岁(43.3±22.4)岁。
1.2 诊断方法 根据诊断性治疗效果、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病理活检、肺部CT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比较运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诊断方法及病因 诊断方法:51例通过诊断性治疗或综合分析确诊,29例体液或骨髓检查确诊,17例影像学检查确诊,15例血清学或细菌学确诊,6例组织活检确诊。病因:感染性疾病56例,结缔组织疾病18例,肿瘤36例,其他疾病8例,未明确病因54例。
2.2 感染性疾病 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2~83(41.5±23.9)岁,主要通过诊断性治疗、血常规及血清学确诊。6例肺结核患者通过肺部CT见结核浸润性病症、结核中毒症状、PPD及诊断性抗痨治疗有效而确诊;10例肺外结核患者,1例为活检而确诊,其他是结合结核中毒症状、浆膜腔积液性质、PPD和抗痨治疗效果佳而确诊。9例病毒感染患者中,3例经血清学检查而确诊;其他是结合血常规、血清学、脑脊液检查,抗菌治疗效果差且抗病毒效果佳而确诊,见表1。
表1 56例感染性疾病病因分类
2.3 非感染性疾病构成 肿瘤:36例肿瘤患者年龄3~79(54.0±20.3)岁,男性14例,女性22例;20例是经骨髓学或淋巴结活检而确诊,其他是通过综合分析而确诊;淋巴瘤患者中有15例伴有血三系减少,其他患者中只有3例伴有,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缔组织疾病:18例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年龄15~75(41.4±17.4)岁;4例 SLE患者中,3例是通过狼疮实验和血清学检查而确诊,1例有蝶形红斑、关节酸痛及口腔溃疡。其他疾病:3例为药物热,1例克罗恩病,2例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嗜血细胞综合征及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见表2。
2.4 各种疾病中年龄、热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的比较。
2.4.1 不同疾病中年龄与性别比较。肿瘤组、结缔组织疾病组女性均较男性多;肿瘤组中发病年龄均值最高,与感染组和结缔组织疾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62例非感染性疾病病因分类
2.4.2 病因与热程 28例肿瘤患者热程≥4周,31例感染性疾病热程≥4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P<0.05)。13 例结缔组织疾病热程≥4周,7例其他疾病患者热程≥4周,41例未明确病因患者热程≥4周。在确诊的热程<4周病人中,感染性疾病有25例。
2.4.3 ESR、CRP、LDH 与病因 ESR:肿瘤患者ESR均值为(34.07±23.26)MM/h;感染性疾病患者均值为(63.26 ±37.8)MM/h,与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7,P<0.01);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均值为(70.13±44.77)MM/h,与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3,P<0.01)。CRP:肿瘤患者均值为(34.09±28.46)ng/L;感染性疾病为(61.99 ±51.64)ng/L,与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5,P<0.01);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为(119.37 ±114.41)ng/L,与肿瘤组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8,P<0.01;t=2.692,P<0.01)。LDH:肿瘤患者均值为(975.53 ±746.04)IU/L,非肿瘤患者均值为(312.40 ±215.94)I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本研究共有118例确诊,确诊率为68.60%,低于国内外报道[2-3]。病因以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为主。在感染性疾病中,9例为不明部位细菌感染,症状主要以畏寒、寒颤为主,通过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5例败血症中3例血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血培养均为阴性,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行血培养之前使用过抗生素、抽血部位单一及培养次数少等因素造成。肺结核患者低热、盗汗、乏力症状明显,肺部CT均示以双上肺为主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其中5例PPD试验强阳性,1例痰中查见抗酸杆菌;肺外结核和不明部位结核中8例PPD强阳性,是排除肿瘤后行诊断性治疗而确诊;所有结核感染者中大多有结核中毒症状,PPD强阳性有助于结核诊断,影像学检查在结核菌感染中尤为重要,由于标本收集不规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标本中检出抗酸杆菌阳性率较低,使得诊断性治疗成为诊断结核感染的主要手段。
ESR、CRP在感染和结缔组织疾病中升高最为明显,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中ESR、CRP均明显高于肿瘤(P<0.01)。肿瘤中LDH明显高于非肿瘤疾病(P<0.01),肿瘤中大多数LDH大于400 IU/L。ESR、CRP、LDH在对FUO病人诊断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ESR、CRP明显升高时一般考虑结缔组织疾病和和感染为主,而LDH明显升高时需考虑肿瘤,同时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指标变化[4-5]。热程对疾病的诊断亦有一定的帮助,热程<4周中大多数为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伴有乏力、寒颤等症状的患者;热程≥4周,伴有消瘦、乏力、纳差等进行性消耗症状,对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以肿瘤多见;发热与缓解交替发生,且无明显中毒症状,对激素治疗效果可时,以结缔组织疾病多见。
[1] 林兆谦.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
[2] Oguz RS,Sebnem S,Guray A,et al.Pooled analysis of 857 published adult fever o f unknown orig in cases in Turkey between 1990-2006[J].Med SciMonit,2007,13(7):318-322.
[3] 郭新珍,马安林.原因不明发热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1(29):68-70.
[4] Kueukardali Y,Oneul O,Cavuslu S.The spectrum of diseases cansing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Turkey:a multicenter study[J].Int J Infect Dis,2008,12(1):7l-79.
[5] Moawad MA,Bassil,Elsherif M,et al.Fever of unknown origin:98 cases from Saudi Arabia[J].Ann Saudi Med,2010,30(4):2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