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中发生冠状动脉痉挛1例
2012-04-12鞠衍馨王晓明
鞠衍馨,王晓明
患者,男,37岁,体重75 kg。因右下腹部疼痛1 d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既往身体健康,无心前区疼痛、劳累后心悸及糖尿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ASA分级Ⅰ级。体格检查:BP120/70mmHg (1mmHg=0.133 kPa),HR110 次/min,血糖4.5mmol/L,其它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均无异常。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未用术前药。入室后取T12~L1硬膜外间隙穿刺,头向置管3 cm,操作顺利,回抽无血液、脑脊液。硬膜外推注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5min后测平面T6,无脊麻征,追加有效量3%盐酸氯普鲁卡因12m l,10min后麻醉平面达T4水平,15min后手术开始,麻醉镇痛、肌松效果满意,BP110/70mmHg,HR80 次/min,持续心电监护无异常。麻醉后约20min,手术开始探查腹腔,此时患者突感胸闷不适,伴烦躁不安,考虑可能与牵拉反射有关,立即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1mg,同时面罩吸氧(2 L/min),自觉症状有所改善。 此时心电监护 STⅡ、Ⅲ、avF、V4~5平直性上移 0.1mV,测 BP90/60mmHg,HR95 次/min,10min 后STⅡ、Ⅲ、avF 上移 0.5mV, QRS 增宽>0.10 s,HR40 次/min,考虑心肌缺血,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静脉注射吗啡3mg、硫酸阿托品0.5mg,同时硝酸甘油0.1~0.3μg/kg·min持续泵入。处理后约5min,ST段降至等电位线,HR升至110次/min,QRS0.09 s,10min 后 BP、HR 分别稳定于 110/70mmHg、100次/min,仍感轻微胸闷。继续行阑尾切除,患者平稳。术后入ICU继续硝酸甘油治疗,胸闷症状逐渐消失。术后2 h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示:CK 172.2U/L,CK-MB 12U/L;术后8 h,CK 309.5 U/L,CK-MB 9 U/L; 术后第 2 天,CK 672.3 U/L,CK-MB 17 U/L,谷草转氨酶 (AST)25 U/L,乳酸脱氢酶(LDH)158U/L,肌钙蛋白(TNT)。术后第5天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发现第二对角支有钙化斑块;左前降支及第一、二对角支冠状动脉肌桥。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0 d后痊愈出院。
随着生活节奏性增强及不良生活、饮食结构等改变,伴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明显增多,且愈来愈趋向于年轻化。由于围术期的心理学改变、麻醉手术的影响,常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加之患者本身伴随的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栓子形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多等因素,极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心肌梗死等)增多。本文患者年龄37岁,既往身体健康,术前未发现心绞痛等心肌缺血性改变,为此术前也未行心脏负荷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及其它特殊性检查(ECT、冠状动脉CT等)。但于麻醉过程中继腹腔探查后,出现HR减慢,BP下降,并有胸闷不适、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心电图STⅡ、Ⅲ、avF呈明显的平直性上移,经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符合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结合术后连续心肌酶指示物检查,也支持患者存在心肌损害改变,术后ECG完全恢复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粥样化改变,故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诱发的变异性心绞痛,可能因患者对于麻醉、手术的应激反应致使心肌氧供需平衡被打破,加之硬膜外阻滞平面达T4水平,致交感神经节阻滞过广而直接影响植物神经对心血管的调节,可能是产生冠状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Choi等报道1例施行颈部转移瘤手术病例,每当解剖牵张颈动脉时,均间断出现STⅡ、Ⅲ、avF明显改变,术后进行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侧冠状动脉完全阻滞。有鉴于此,凡手术患者伴存心肌缺血危险因素(高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术前应予足够重视,应进行相应处理后方可进行手术,即使是年轻患者,有条件的也应放宽术前检查范围,以防对伴发冠状动脉疾患的误诊。术中应进行严密的心血管监测,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应考虑到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并进行有效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