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补脾益肾益气固本法防治糖耐量异常

2012-04-12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医院5200徐焕成陈建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0期
关键词:益气固水谷糖耐量

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医院(5200)徐焕成 陈建繁

曲江区妇幼保健医院(512100)廖丽玲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不断增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GT患病率逐渐增长,如不进行干预治疗,则每年有10%~15%的IGT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是糖代谢正常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100倍左右。IGT虽然可发展为糖尿病,但也可向正常糖耐量转变,具有可逆性。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现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危险阶段。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笔者认为IGT为糖尿病前期阶段,其根本为脾肾气虚,故试从以下几点浅析补脾益肾,益气固本防治本病的因由。

1 临床表现

IGT患者大都无临床表现,只是在体检或者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检查口服糖耐量试验时发现。IGT患者中少有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大多数偶有乏力、头晕、皮肤搔痒、疮疖等不典型症状或并无明显症状,或肥胖和饮食肥甘厚味。中医无此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散见于消渴病的文献中。《内经》中有脾瘅、消渴、消瘅名称的记载。IGT患者近似《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所述之“尊荣人”。

2 脾胃气虚是IGT的病理基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体阴而用阳,以升为健;胃体阳而用阴,宣降则和,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脾胃居中焦,共司运化水谷。“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气充溢,中气健旺,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更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到全身。正如《景岳全书》谓“土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而《灵枢·本脏》说,“脾脆…善病消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脾脉微小为消瘅”。晋《脉经》云:“消中脾胃虚,口干欲饮水,多食亦肌虚”。所以脾胃气虚与IGT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两方面:①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亏虚,无以充养机体,致周身乏力疲倦;②气血运化失常,阻滞气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津停为痰饮,痰饮夹杂,多见肥胖。姬厚民[1]认为: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脾气不能“散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饮食精华不能“上归于肺”而“朝百脉”,以敷布全身为机体所用,而是留滞不化,导致饮食水谷精华生而不化,故而引起血糖升高。所以说脾胃气虚是IGT的病理基础。

3 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是IGT发病的内在因素

IGT发病与五脏六腑有关,但关键在于肾虚,肾气亏虚为消渴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的精血化气、血液运行及脏腑进行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阳气的推动、激发下来进行和完成的。“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肾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湿浊内聚,水液留滞,久病正虚,损及肝肾精血,血行涩滞,或阳气鼓动无力,血气迂缓,水液濡滞,发为肥胖。故《灵枢·本脏》曰:“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指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后世从肾虚治疗消渴奠定了基础;《外台秘要》指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明代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出“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近年国内有研究表明,采用补肾益气调补阴阳的中药治疗后,肾虚症状明显改善,血糖降低,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提示了中医学肾虚治消理论的正确性,而且也证实了补肾是防治 IGT的一种有效方法。

4 治宜补脾益肾,益气固本之法

东汉张仲景首创肾气丸治疗消渴,开补肾治消之先河。古代圣贤还早提出从脾论治消渴病,如《医学入门》云“治渴,然心肾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主之”。甘肃中医学院王道坤教授以健脾和中与补肾摄精为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其首选异功散和薯蓣丸。朱章志等予健脾滋肾活血中药干预IGT,刘得华[2]健脾散精汤治疗此病,都取得不错疗效。所以补脾益肾,益气固本防治IGT,对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益气固水谷糖耐量
益气固表方对于肺脾气虚型免疫低下RRTIs小鼠IgA、IgG、IgM和SIgA的干预作用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益气固表防感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究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教育对糖耐量异常人群临床意义
HAART疗法联合益气固本养阴汤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
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组织病理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水平的作用
益气养阴和祛瘀化浊法治疗糖耐量异常40例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