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2-04-12陈思
陈 思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陈 思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38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演艺产业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初步摆脱了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营的被动局面,走出了演艺产业经营创新之路,特别是随着社会需要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各地依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地方特色演艺品牌的辐射效应,创作和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通过设立演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原创剧目走出去等策略,搭建起集“展示、合作、交易、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同时,积极设计开发好演艺衍生产品,如演出服装的设计制作、演艺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大力提升我国演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通过完善演艺产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使我国演艺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化产业;演艺产业;产业经纪;提升战略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强调:“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大力拓展演艺市场,满足城乡居民对演艺的消费需求,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提升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观看文艺演出、欣赏音乐舞蹈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演艺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
一、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底蕴,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价值资源。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悠久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历史,还有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这些都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①邹广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都为演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目前,中国演艺市场已出现多元发展格局,交响乐、歌剧、芭蕾、现代舞蹈和音乐剧,民族戏剧、民间歌舞,杂技、曲艺、皮影等精彩纷呈。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也为世界表演艺术生产做出突出的贡献。美国迪斯尼根据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功夫和熊猫改编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不仅为梦工厂在全球狂扫10亿美元票房,更重要的是制造出了一个动漫史上最有名气的“熊猫”——阿宝,梦工厂CEO杰弗瑞·卡森伯格也因此被称为“功夫熊猫之父”。《功夫熊猫》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音乐、服饰以及食物等均来自于中国元素,《功夫熊猫》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说明中国元素在全世界颇受欢迎。据分析,中国未来五年包括演艺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5—8%以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国内对外来演艺产品的需求。仅2011年一年,经文化部审批的进口商业性演出项目就达1200余项,另外还有参加艺术节和交流活动的非商业性演出项目560项。中国大城市的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一流交响乐团,而且还可以观看到百老汇《狮子王》、《歌剧魅影》、《猫》、《芝加哥》等原汁原味的古典名剧,中国演艺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让国际著名的演出经纪公司纷纷来我国洽谈演出事宜。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成为演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在演艺产品和创作过程中的引入和应用,提升了演艺产品的表现和影响力,成为未来演出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演出服装,也为中国的演艺市场增光添彩。
(二)我国演艺企业(团体)实力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前,一些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演艺市场惨淡。①杨艺:《区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第8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国办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对国办的演出中介机构和一般性的艺术院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手,培育了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平的文艺团体和中介机构。如文化部直属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国家话剧院,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与中国对外展览中心合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演艺机构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演艺产品的生产和演艺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演出经纪人的资格提出要求,规范演艺经纪机构的经营,使中国演艺市场出现了一批资信可靠、运作专业、有能力经营涉外演出业务的演艺经纪机构。②侯建娜:《.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旅游论坛》2010年第6期。
(三)大型艺术活动助推中国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通过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给承办商和举办省份或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为各类优秀艺术演出项目和演艺经纪机构提供了展示和交易平台,从而带动了中国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比如通过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南宁国际民歌节、吴桥杂技艺术节、武汉杂技艺术节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为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国演艺产品,在参与国际双边、多边事务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演艺机构通过官方或民间渠道,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海外各类艺术节、艺术比赛和演艺交易会,使中国演出团体和演艺经纪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目前中国演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演出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平竞争机制。虽然我国演艺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与国外演艺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演艺市场还存在着明显缺陷。健全的演出市场体系,应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剧团剧组、中介机构、演出场馆三者有机结合的共同体。但就目前而言,这三者间的结合,因机制上的原因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在文艺体制改革中,三者都在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都不够到位。演出场馆更多的仍属文化或体育事业单位,在演出市场中大多成为场馆出租配角;国办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虽然会有精品产出,但却不注重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在高雅精致和市场效益两者之间难以取得平衡,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
(二)本土演艺市场在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经纪机构是文艺体制改革的产物,但由于审批上的限制,主要的经纪机构都是从文化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的,他们依靠经营资质、范围的垄断而缺乏创新的动力,自身经纪、组织、协调演出市场的能力低下,缺乏发展活力。而演出市场地下经纪人的违规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又对尚不健全完善的演出市场体系造成了冲击和破坏。首先表现为本土艺术生产能力不强,演出档次不高,公众难得进剧场或广场上观看演出,没形成有规律的演出季,有品位的演出不多;再者是演出门票价格昂贵,剧场演出门票定价偏高,境外演出团体的大型演唱会门票更是居高不下,与普通市民消费能力相悖。而与此同时,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演出公司和演出经纪机构多属文化事业单位,还没真正经历体制改革,留有计划经济印记,而未经注册登记的演出经纪人缺乏实力,操作不规范,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演出市场造成冲击和破坏。③李蕾蕾:《.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旅游学刊》2010年第6期。
(三)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演出行业机构作用弱化。文化和经营素质全面,有能力跨省乃至跨越国际进行经营的人才匮乏,同时演出场馆和艺术生产团体也缺乏经营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文化经纪、经营人才的匮乏已造成制约文艺演出的“致命瓶颈”。同时由于中介行业没有真正发育起来,全国各省、地市的演出业行业协会,基本仍停留在协助政府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还不能很好地发挥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演出业的作用,这就会造成演出市场信息依然闭塞,演出场馆经营范围雷同。而且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演出市场这块蛋糕还没有做大做强。
三、新时期提升中国演艺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符合演艺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文艺院团总体格局,兴办体现现代都市文化的院团。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演艺人才的创业环境。鼓励演出服装的设计与生产、艺术教育与培训、节目创作与营销、演出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演艺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演艺企业拓展艺术教育培训等产业。我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简化审批手续,放宽演出经营资格要求,取消演出经纪机构涉外与非涉外的资格区分。此外,要引导从业人员创作观念的转变,强化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进、培养人才。繁荣演艺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流的作品,需要一流的创作、表演人才作支撑;同样,一流的经营,也需要一流的制作、中介人才作支撑。行业协会是一个团结行内企业和专业人员的组织,加快和调整行业发展、自我约束、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方面,有着政府管理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①汪克会:《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探析》,《商业经济》2010年第2期。我国演艺业和文化中介业都应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对行业有控制力、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并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演艺、中介人才,用行规提高和保障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演艺和文化中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官方文化交流,鼓励演艺产品商业化运作。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②中国对外交流艺术促进会官方网站http://www.cnicea.com/Article/1158.html近几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除每年举办的2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洲艺术节”外,在大型官方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如将项目通过招标交给演出团组和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在对方国家举办的演出活动尽量委托对方国家主流演出机构市场化运作。如中国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央民族乐团的“盛装民乐”,悉尼交响乐团演出的中国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北京现代舞团的演出等,其中一些项目采取政府资助、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这都是一种宝贵的尝试。再比如,《仿唐乐舞》最早出现主要是为了接待来访的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并没有完全真正地从演艺产品的角度出发,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意识到了旅游者只能“白天观光,晚上睡觉”这一现象。于是从旅游市场出发,打造了一系列的全新旅游演艺项目。
(三)打造兼具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演艺产业品牌。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演艺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剧节目,特别是旅游演艺产品和企业;实施“品牌拓展计划”,鼓励著名演艺企业输出品牌,以连锁经营等方式全国扩张;整合现有各种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市场化操作,打造一个能代表国家和城市形象的综合性艺术节。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出的功夫剧《少林雄风》、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编导的舞剧《野斑马》和甘肃歌舞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都曾在国外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中国拥有自主版权、较高艺术水准和商业化运作前景的演艺产品日益增加。如由北京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杰出艺术家公司联合制作的功夫剧《功夫传奇》当年在北美演出150场,观众11万人,演出收入300万美元。另外,一些经典戏剧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中国京剧院的《白蛇传》在英国演出被业界评为“五星级”。昆曲《牡丹亭》、《赵氏孤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雷雨》等,都曾在海外实现票房收入和舆论评价的双丰收。
(四)与海外演艺机构建立全方位的长效合作机制。中国政府规定“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和经营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为外国指层面和编组关系,如此产生的符号就是艺术符号。我们再以一种唤作花鸟字的民间艺术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它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花鸟美术字,用特制的硬扁笔书写绘画,使笔画融入花鸟的形式之中。这种民间艺术艺术涉及字形能指,字形能指中的书写、笔划、间架、造型以及相关的编码规则与组合方式,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层面。其能指层面和编组关系也体现着节律化,并且渗透民间艺术家广义的生命节律。花鸟美术字随形就势绘写形象,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浓或淡,或干或湿,这些形式意味来自于书写、笔划、间架,形式节律引发的形式意味溶解在书绘的形式之中。
苏珊·朗格认为,“所谓艺术品,说到底也就是情感的表现”①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页。。那么,“感情”不仅是被表现的感情,而且还是溶解在形式节律的感情。“符号”不仅导向符号的所指层面,还导向符号的能指层面与编组关系,它们也需要节律化,转化为有生命的形式节律。就民间语言类作品来说,语言也是一种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语言艺术或文学文本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符号,我们可以用区别艺术符号与其他符号的标准来区别民间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前者语音能指、虚象能指具有形式感、形式节律和审美意味,而后者则没有。
四、结语
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某种狭窄的领域,因为民间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它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一种文化内在整合的结果。同时,对审美的评价又关乎到许多不同标准的理论体系,如美到底存在于事物之中还是鉴赏者内心?换言之,历史上存在过许多美的本体论或认识论之争。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本体论与认识论还产生过许多矛盾之处。所以,今天我们在审视民间艺术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全面而公允地做出审美价值判断。只有真正解决这个命题,才能使附着在民间艺术上的历史文化隐喻焕发各自的生机,从而解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相悖之处。对民艺审美形式感有序性的研究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在某种程度上抛开了本体论、认识论之争,并探讨了区别民间艺术审美与非审美、审美创造与非审美创造重要原则。民艺审美心理中诸层面、诸要素不仅处在静态,也处在动态之中。我们运用系统论、秩序论对民艺审美心理活动中的有序性进行分析,能够将其导向一种有益的动态。
G114
A
1003-4145[2012]08-0107-03
2012-05-10
陈 思,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蒋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