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12董玉刚
董玉刚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研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董玉刚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研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存在的社会认知程度低、物质依托不足和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高校应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和扶植力度、突出专业服务和完善保障机制等对策。
大学生;志愿活动;志愿精神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志愿行动践行的志愿精神,是对我国“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和新时期社会互助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主力军开展的各类志愿活动,为农村带去了科学,为企业送去了文化,为社区带去了温暖,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志愿行为正逐渐成为有别于政府行为、市场行为之外推动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第三域”的一支主导力量,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缺陷,为建立公民社会提供了温情的、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运转、上海世博会的完美举办、广州亚运会的精彩呈现以及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及其提供的志愿服务都成为全世界关注亮点,突出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志愿活动价值意义。
首先,大学生志愿活动表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导向和价值整合功能。志和愿都有一颗心,志愿活动一种以人性、道德、良知为逻辑起点的活动,广大志愿者都是以“无私奉献、利他互助”作为自己志愿活动的价值追求。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博爱济世、勇于担当正义等精神是与传统的“先公后私”“团结互助”等品质在本质上是一致。志愿者们“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行动,在为社会树立了价值追求的标杆,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同时,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此外,在志愿活动中,所有志愿者摈弃了昔日的偏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没有了国界和民族的分别,有的只是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追求,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具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
其次,大学生志愿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唤醒了更多人的社会良知。他们的扶贫济弱、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的正义和文明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志愿活动,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信任,减少了彼此间的冷漠和猜忌,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缓解了不必要的冲突,化解了可能发生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同时,通过大学生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唤醒了更多的人或以个人、或以NGO等团体自觉履行个人对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彼此间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自觉参与到推动国家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等各类志愿活动的洪流当中,有助于实现国家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最后,志愿活动,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对社会和国家而言,也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社会学家威尔森认为,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地位,使个人的社会经验得以增长并使个人自尊得到提高[1]。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活动当中,他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在活动中接受多方面的锤炼,增长才干,积累社会经验,实现自我,赢得社会尊重。同时,众多志愿者提供的大量无偿服务和奉献爱心的物质捐助,就其社会经济价值而言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像在汶川地震、奥运会等大事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济价值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2]。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如火如荼,呈现出强劲势头,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大学生志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支教扫盲、科技推广、环保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国家和市场服务之外为公民社会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然而在这一可喜现象的背后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志愿活动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便民服务上,志愿服务专业性、技能上还不突出;有些活动流于形式,热衷于开展轰轰烈烈的“短、平、快”,“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喊一串口号,路边发放传单、横幅署名签字”等活动形式还较为普遍,活动不深入,实效不佳,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受社会认知水平影响,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认同低,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不同于发达国家公益事业和NGO组织有着的广泛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志愿精神认同较高,而我国志愿服务起步相对较晚,社会公益活动还没有深入人心,社会和群众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志愿活动的认同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往往将其简单地归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同时,企业界对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少认同,他们在招聘大学生来企业工作时,往往只把党员、学生干部的身份、经历视为能力的见证,而忽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还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就是为人民服务”狭隘观念上,认为参加志愿活动就是要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编派一些杂活,志愿活动鲜有价值认可等。基于目前社会对志愿活动认知水平影响,大学生们对于高校开展的各类志愿活动存在参与冷漠,若不是团组织等单位强制编派就不参加,即使参加也不全力以赴,甚至还夹杂着别的需要或目的,主动参与志愿活动意识淡薄,志愿服务认同低,积极性不高。
第二,大学生志愿活动物质依托严重不足,活动经费受限,志愿服务失灵时有发生。笔者在对所在及其附近的几所高校志愿服务社团组织调查中发现,缺乏资金是志愿组织负责人普遍反映制约志愿活动开展的最大困难。我国政府除了在国家发展计划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倡导开展志愿活动外,还没有在志愿活动资金支持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资金问题是志愿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大学生志愿组织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限,大学生又是纯消费者,他们开展的各类志愿活动所需经费一般都由高校团组织提供,企业、个人或者各种基金捐款很少直接支援他们。大学生志愿活动除了纯粹涉及大学生体力和智力的献爱心、发传单等活动外,一旦有需要活动经费地方他们就需向高校团组织申请。而高校团组织现实条件又不允许,没有一定的专门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大学生志愿活动所需经费和他们可能筹到的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导致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独立的空间,存在行政化倾向,流于形式居多,活动内容纵深度推进明显不足,实效不佳,志愿服务失灵时有发生。
第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多样,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稳定。虽然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行动的主体,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往往是复杂多样的。由于大学生志愿活动多是高校团组织分派的,有些还是配合团组织执行“突击任务”,所以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呈现低年级人热热闹闹,高年级冷冷清清现象。有些低年级同学参加志愿活动,不仅仅为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还带有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以此扩大个人社会交往、丰富社会经验、寻求集体归属等动机,也不排除个别同学怀有为了给领导、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便于今后学习、生活和向组织靠拢等不良动机成分。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高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一到大二或更高年级就急忙退出志愿组织,积极性不高,使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员仍停留在等待下一届大一来补充的层面上,志愿服务队伍出现断层。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又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也没有固定的基地和明确的服务对象去给他们锻炼,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全凭借个人的觉悟和良知,大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相对比较低,热情有余,能力不足,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和社会化不够,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吸引不了大学生们持续开展志愿活动,志愿精神不能内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人员流失严重,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实效的应对之策
第一,营造浓郁的高校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价值认同和积极性引导。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文化背景的,青年志愿服务也不例外,因为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爱,具体说是对他人的爱,而且此种“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思想中[3]。大学生志愿活动同样需要以优良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爱、无私、奉献”理念为核心的志愿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需要有开展志愿活动的浓郁文化氛围。
近年来,在政府积极推广公民教育及我国经历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和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重要事件影响下,公众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价值正逐渐认同并接受,但由于还缺乏浓厚的志愿文化影响和支持,这种认知还停在表层阶段,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活动、人人愿当志愿者的氛围,不少人还存在只享受不付出,搭志愿服务“便车”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存在。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广大师生中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加大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力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广泛宣传志愿者事迹、志愿人物及志愿现象,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
此外,高校在教育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对公民社会建立的重要意义时,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志愿活动对大学生本人的自我教育和锻炼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参加志愿活动,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高校若一味地只强调参与志愿活动就是大学生对社会的奉献,是社会和他人受益,而忽视志愿活动对大学生个人的促进作用,则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配合性,妨碍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深入推进。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理念和志愿精神认同教育时,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他们也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发展。
第二,加大大学生志愿组织扶持力度和活动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其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色彩。高校往往只在执行突击任务、完成上级安排的“活动形式”时才会想到大学生志愿组织,平时并没有从经费上、行动上去支持、扶持大学生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大学生为了开展志愿活动,不仅要出力,还要经常出钱,这吸引不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不能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活动不仅对社会有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有利于大学生好的品质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大学生为纯消费者,在不能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源的情况下,要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还必须依靠高校从经费上给予有力支持;从人员上对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培训优化,加强专业指导;从阵地上加强建设,为大学生志愿活动常态化夯实基础。
从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层面考虑,大学生志愿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高校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的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所以,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经费投入,划拨一定的活动经费,专款专用。为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效果,高校应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组织配有专业和专任指导老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水平。定期举办各种志愿活动信息联络会,及时收集有关志愿活动的信息,并经常与大学生志愿组织联系,便于对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及时给予解决。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利用自身资源,经常与社区等单位之间进行常态化的联络,建立必要的基地和合作单位,为学生志愿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所,促进志愿活动经常化。
第三,突出专业特色服务,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能力锻炼结合平台,树立志愿活动品牌化意识。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与成熟,全社会的志愿者数量越来越多,服务项目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一般的献爱心志愿活动并不稀罕,但对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却格外青睐。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专业资源和极为广泛的热血青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们也很需要一个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周边社区、NGO等组织建立良性互动,找到与社会需求的黄金结合点,主动把高校的专业服务介绍出去,引导大学生开展专业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注入新的亮点。
因此,高校应教育大学生志愿者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服务内涵,在开展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要针对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从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找出几个科技含量高、专业技术强的服务项目,变相对粗线条的服务项目内容为精雕细啄的“精品”服务项目,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立新形象,从而达到“既有为又有位”。这不仅可以巩固了大学生志愿活动阵地建设,也积极推进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发展。
第四,完善高校志愿活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尽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高校合理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坚持参加志愿活动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可和支持。因此,高校志愿活动的持续开展,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去及时肯定大学生的奉献行为,去激发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动力,需要有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机制。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自我实现激励以外,就可采纳的具体激励形式而言,可以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受益单位或个人的反馈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授予荣誉证书,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隆重表彰或典型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励受表彰的优秀志愿者继续奉献爱心,珍惜这份荣誉,又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身边榜样,感召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还可以通过推荐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参加到社会勤工助学岗位,以勤养德,培养他们的爱心,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具有一定物质补偿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考评制度,并适当把考评结果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组织发展等行为的一定权重,使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活动中获得尊重和满足,从而激励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此外,高校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时,还要克服长期以来认为“志愿者奉献爱心就要不顾一切”的错误认识,要给大学生留有价值选择和思想冲突缓和的时间,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大学生在志愿者行动中的价值选择和自我发展需求,并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传授必要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总之,实践锻炼育人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的三个基本教育方法之一。大学生志愿活动不仅对整个社会志愿活动开展情况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也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通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社会、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奉献,能够加深他们的道德体验,能够丰富他们的思想感受和情感愉悦,还能够强化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特长,适时、积极地开展一些志愿活动,对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为群众奉献的公民责任意识和促进他们个人成长十分必要[4]。
[1]Wilson J.Volunteer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0,26(1):215-240.
[2]张胜康.关于志愿者行动的价值探讨:以“5.12”汶川大地震志愿者行动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0(3):151-156.
[3]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47.
[4]Roth.Private Needs,Public Selves[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7:28.
【责任编辑:张耀华】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Activities
DONG Yugang
(School of Marxism,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The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activities are analyzed,such as,the low level of social cognition,the inadequate material support and insufficient capacity,etc.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an atmosphere,increase investment and support efforts,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consummate protection mechanisms,and so on.
college student;volunteer activity;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G 417
A
1008-3862(2012)04-0063-04
2012-04-0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QN-318)。
董玉刚(1980-),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