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审视与反思

2012-04-12张培方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本质政治思想

张培方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审视与反思

张培方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从多个维度和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指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从生态学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化、被动化疏离了整体生态;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来看,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内在本质分别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规律性和实效性;从“增权赋能”理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策略体现在相信并激发学生潜能、创设情境、积极利用高校社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视;反思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空前变革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多元的文化环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多元价值观念正通过诸多途径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机制已失去了原本意义上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超越原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从多维度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肩负起价值建构和价值导向的双重使命,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方针的前提下,综合多种理论视角,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引导大学生理智地进行价值选择,造就出人格健全、能独立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从生态学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体生态的疏离

伴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66年由德国科学家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意指“研究生物与其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科学。”①生态学视角改变了人们孤立看待生命个体的狭隘性,把对人或事物的分析、判断放置于整体系统当中,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都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生态思想空前活跃,超越了生物学的界限和束缚,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分析方法,延伸到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②从生态学的角度,让我们不得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教育规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从教育客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大学生,这一点无可争议,但是,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漠视人这一生命个体的鲜活性、具体性、实在性和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往往把大学生看作是“社会人”,按照社会对人的需要和组织对人的需要进行施教,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学生作为自然人的需要,过分强调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少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被动化、模式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①徐德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第272-273页。现在的大学已经告别“象牙塔”时代,从幕后走到社会的中心,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虚拟空间的开拓,大学与社会已经融为一体,大学生态也是社会整体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疏离整体生态,是一种在经过刻意净化的实验环境中企图硬性实施符合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教育,已经不合时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营造和谐轻松、自由宽松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避免对整体生态的疏离。一方面,注重对社会环境中子生态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着眼于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直接因素,如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环境等;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大生态(政治、经济、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着眼于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外部因素和大环境。改变过去只注重工具性、轻目的性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和发展实际,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归宿,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手段,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人性的色彩。

二、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规律性和时效性

马克思在承认劳动实践活动、承认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基础上,把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和要义,对加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提供了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理论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恩格斯明确论述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是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在于它以培养人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重要任务,参与了人的本质和“完整的个人”的生成和发展。人的本质和“完整的个人”不是预成的,而是“通过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取和创造出来的,是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交往活动、符号创造活动中生成的”③李建俊:《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8期,第30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塑造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通过大学生自主性交往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高校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马克思人的社会本质理论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贯彻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论和方法论,在目标设置上符合社会发展目的与个体发展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契合社会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和教育的普遍规律,从人的本质出发,承认和尊重人的合理需要,充分考量社会背景,但不否认个体需求,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人的内在本质理论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使得一切生产活动不断进行,推动了劳动的发生,不断扩大、发展社会关系,促使社会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发展,最终推动了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需要这个内在本质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必须尊重、弘扬和培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往往把自己视作社会代言人,认为占有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然而,通过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内在本质的了解,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全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认大学生的自身主体地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长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主体人格,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网络利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加大,网络社会成为新兴的社会场域。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可通约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变革和冲击。面对当前这个最大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紧紧抓住人的需要这个内在本质,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等大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的管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和校园网,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4年10月15日。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的指出,“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这句话虽有其时代背景,但目前看来仍然有其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行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大学生品德。

三、从增权赋能理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策略

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巴巴拉所罗门出版的《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此后,增权的观点迅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主题。增权赋能理念来源于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又称增权扩能、彰权益能等等。它既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活动所力图达到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增权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充分肯定和尊重人性,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性的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增权赋能理念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个体特征,强调个人发展潜能,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行动理念。”②张吉东:《增权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江苏高教》2010年第4期,第112页。增权赋能理念强调大学生个体学习技巧的掌握、自我效能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提升,在人际关系层面,通过人与人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达到互相间的自我权力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增权赋能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从理论上加以引导、道德上加以约束、行为上加以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首先,相信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揣摩他们的情感需要,研究他们的思想接受机制,正面激励、积极评价、客观指点是基本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引领大学生自主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在增权赋能理念指引下创设情境。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实际境况,在开放情境、生活情境以及交往情境中,基于大学生所具备的特点而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最后,把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是推进和弘扬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凝聚点、提高职业技能的延伸点,要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和阵地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的必要手段,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让大学生在社团实践的行为中自己认识、接受、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体系趋向多元,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空前挑战。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的维度,不断地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我们相信,通过对高校政治教育的多维度审视与反思,在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将为现代大学生构筑人生理想提供价值意义,大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G641

A

1003-4145[2012]05-0162-03

2012-02-05

张培方(1959—),山东肥城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115GG8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陆影 luyinga1203@163.com)

猜你喜欢

本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回归本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