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研究
2012-04-12赵恩成
■赵恩成
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由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区域组成,街镇27个,其中涉农街镇12个,行政村151个,农业人口21万余人,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耕地面积30.6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在当前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应何去何从,关乎区内几十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乎和谐新区与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的最终实现。
滨海新区应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
受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态势、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滨海新区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新时期滨海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偏低
滨海新区农业用地以质量不高的盐碱荒地和滩涂湿地为主,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将导致农用地进一步减少。此外,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劳动力素质不高,年轻人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很少从事农业,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严重。
2.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
滨海新区靠工业兴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更加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2010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0.16∶68.25∶31.59,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 “二三一”特征,总体看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农业产值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三成多下降至目前的两成左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1.3%下降为现今的不足2‰。
3.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滨海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基本上仍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化亟待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薄弱,龙头作用不显著,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拉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投入不够,缺乏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关联产业不发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4.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现代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契合滨海新区区情和产业特点的农业,是依托滨海新区、服务滨海新区、适应滨海新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与滨海新区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代表着今后滨海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滨海新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总结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化管理和品牌战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主要是:
1.构建园区支撑的设施农业布局
滨海新区以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主要组织方式,着力打造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领航区。滨海新区初步建成天津市市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分别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和滨海津南循环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诺恩、海发、金豚、龙达、华大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品农业和以节能温室、联动温室、畜牧小区等为特色的设施农业。2011年,滨海新区新增设施农业1.1亩、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8个。
2.以科技带动农业成为重要抓手
科技的融入正使天津滨海新区的农业发生着改变,引领着滨海新区都市农业驶向高端化。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加速研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业应用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示范能力,以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研发教学机构直接参与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1年滨海新区首次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滨海新区农林牧渔各领域向纵深渗透。
3.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同时农业积极融入二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渠道。以茶淀葡萄为例,其以特色葡萄种植业为基础,把葡萄深加工、葡萄园休闲观光结合进来,以葡萄先进科技与葡萄酒文化底蕴将茶淀玫瑰香葡萄产业打造为 “接二连三”有机融合体,建成集 “科技、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葡萄科技园区,实现小葡萄大产业。葡萄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新增5000多个加工业、服务业工作岗位,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并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4.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产业组织、土地流转、投融资、科技研发、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方面,以龙头企业为运作主体,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化模式,从生产、栽培、管理、服务等方面,推进依标种植、统一管理。转变传统的自种自销产销模式,按照公司统一标准,以“订单式”契约作保障。农民按照岗位进行生产作业,成为葡萄种植员工,通过效益增值缴纳社会保险费。
5.着力打造都市型农业品牌
滨海新区以高效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渔业为重点,打造水产良种、设施蔬菜、特色水果、新品植物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基本完成30万平方米温室框架搭建,成为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参观现场;耐盐碱植物科技园与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合作建设的 “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已获批复成立,并得到国家财政部3000万元支持;冬枣产业科技园、茶淀葡萄科技园等种植园区已开始集中发力,茶淀葡萄、大港冬枣声名远扬;杨家泊水产养殖科技园初见成果,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渤海梭子蟹等特色产品闻名遐迩。
滨海新区进一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滨海新区应立足于已有农业产业基础,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外延型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形成符合滨海新区特点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滨海新区要以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绿色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构建循环型都市农业生产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着重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生态旅游业、节约循环型农业产业五个农业主导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小王庄等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观赏鱼等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规模化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循环水养殖车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孵化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层次和水平。
2.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优势,实行技术对接战略
整合滨海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把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技术对接战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滨海新区要积极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提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能力、示范能力。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人才下乡进村入户,形成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对接。
3.总结推广产业化发展经验,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进一步总结茶淀镇构建种植业产业体系的模式和经验,引导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立足于农村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选准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地域,根据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加快建设旅游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大力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农作、观赏、休闲和旅游的特色农业,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观光蔬菜园、观光渔场等。
4.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链的城乡对接
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把管理模式、品牌优势植入农村和农业,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推动滨海新区现代化农业产业资源向传统农业领域渗透和扩散,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基地,形成 “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要改善现有农业经营模式,在农民中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重点扶持集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增强 “公司+农户”、 “基地+农户” 等产销组织形式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发展 “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品牌优势,进行品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品牌内涵,使农村地区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5.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贸易联动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建立滨海新区内城乡紧密联系、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要素和市场体系,促进资金、资源、信息的深度融合。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引导滨海新区资金进入科技、设施化农业,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在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农村旅游业等领域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鼓励滨海新区现代商贸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使农民在当地就能买到包括药品、农资、通信、图书、音像制品等生产、生活用品。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在农村建立农产品基地,或实行合同订单生产,使滨海新区居民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引导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农村,依托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优势,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以完善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并与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相互衔接。
参考资料
1.贺然.滨海新区茶淀镇精致农业集群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论文,2009.
2.刘翔,付娜.滨海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8).
3.王卓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J].开放导报,2007,(6).
4.蒋珊.建立“城乡联动”机制解决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6).
5.龚迎春.经济转轨中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阎金明.统筹区域发展,完善三个层面发展格局[OL].天津政务网,http://www.tj.gov.cn/bhxq/bhgk/bhxq_mh/200802/t20080225_45636.htm.
7.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