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与中国当代写意性油画
2012-04-12赵治武
赵治武
(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六法论与中国当代写意性油画
赵治武
(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六法论;写意性;油画
一、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油画是16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带到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还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近代中国认识西方绘画,是从西方传教士所携带来华的印刷品上开始的。清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很多,有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艾启蒙等人。这些传教士中有不少人擅长绘画,所携带的图书中也有西方绘画和建筑物图片。西洋画风进入中国宫廷,通过画家的模拟与学习,影响日渐扩展。到了清代中期以后,西洋画已经为中国人所惯见,在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如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已有中国画家从事西洋画甚至油画的创作了。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那种特具的写实方法也早为我国画界所注意,不少青年开始直接从来华的洋人学习油画。这些油画在中国画家的眼里尽管由于认识不同,褒贬不一,但它至少让人们看到欧洲有这样一种写实的画法,领悟到世界上绘画准则不是单一的,艺术创造具有无限的表现境界。所以,中国的油画艺术是伴随着几千年封建社会解体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传入的过程而诞生和发展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它给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传统美术的革新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画论之六法论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自从六法论提出来以后,后代的画家们就始终把六法论作为品评绘画高下的主要标准。宋代的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论认为对绘画的最高要求就是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而不是技术方面的展示。它的最高要求就是气韵生动。对于气韵生动的释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有许多从技法着眼,这就曲解了谢赫的本意。关于技术的要求,谢赫在后面其余五法中已经提出了,它就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居于六法论首位的气韵生动肯定不是单指技法层面,而是对于绘画的总体要求。它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要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对于客观事物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然后主客观相结合,所谓“神与物游”。这是艺术家创作所必备的,是最高的要求。
三、写意性油画汲取六法论理论基础上的融汇发展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与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及使用工具上的差异。西方传统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画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注重摄取表现对象的气韵而不求形似。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油画的一些社会功能被照相机所替代。这样就使油画以更“单纯”的形式尽情发挥到创造美的领域。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油画家在学习借鉴与创新吸收、自省与自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油画艺术语言和绘画形式。其中,写意性油画便是中国油画家开辟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探索道路。所谓“写意性”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它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追求象中国书法一样淋漓尽致地书写作者情意,不因对物象的描绘而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时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的、和谐的结合,是情与景的交融互渗,就造型而言无意于物象的精确、逼真,而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罗功柳先生一直大力倡导写意性油画,他明确提出:“写意油画是一种创造。”他说,一手要深入研究西方近现代油画传统,牢牢把握油画特性;一手深入研究中国绘画传统,牢牢把握写意精神。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在美术作品中,如何把生活内容表现得既高于生活,又能感染观众,使他们易于理解而获得共鸣,还必须创造一种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六法论的精髓。艺术的意境虽然也是来源于生活,却不是从生活本身单方面产生出来的,它是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揉和、相渗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在艺术欣赏上,叫做情景交融。要创造艺术境界,首先必须进行艺术加工。所谓艺术加工就是艺术家从生活感受中概括提炼,加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即所谓情景交融,然后升华为艺术境界。《文心雕龙》中说:“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创造意境是美术创作上的一个首要的要求。当代著名风景画家白羽平先生把风景画作为营造个人新的现实世界的媒介,通过一种山高水远、尘埃不到的境的营造,把个人的经验聚集在时间与空间中,实现其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驻足与眺望。以月色、雪国、旷塬等等具体的物象,来传达其内心的宁静渊澄,这其中包含了对某种逝去的回忆和对物化世界的轻蔑。在其作品中,阡陌纵横的田野,高低错落的山丘高地所散发的祥和、清新的田园情怀,渗透出与这片景致的生存联系和诗意的依恋,无不传达出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中萧疏简淡的空寒特征。
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形式美即构图,也就是所谓画面的形式感。按中国画论的传统说法,叫做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这样的叫法,明确了这是一个画面安排问题。它指出画就是一个局,在这个局上面,加意布置,即经营位置。康德在1790年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审美不是逻辑,不属于知识判断,与真无关,审美也与利害、功用、善所引起的快感无关,审美只能是对对象形式的关系,对象形式成了审美中唯一重要的成分。康德明确表示出,美只在形式中。造型艺术的根本问题就是形式的问题。[1]1979年吴冠中先生发表了关于《绘画的形式美》的文章,在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他是“八五新潮”以来我国最早公开讨论形式美的画家。吴冠中说:“在一般工作中,形式主义应被赶得如丧家之犬,唯在造型艺术之家形式主义是合法的,是艺术之权利!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是运用形式这惟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的,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2]1992年,吴冠中完成了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描绘了家乡珠江三角洲的美丽景色,画面中的形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独木成林的巨榕树枝丫交错,画家着眼于线条的纵横,疏密穿插,乱中有序!为此大英博物馆也打破了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个展,并收藏了此作品。
绘画是形象艺术,创造形象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手段。就是用可视形象来表现美术家所要创造的形象,正如六法论中应物象形一样,所以是比较直接的。假如形象刻画不好,作品就是失败的。就一幅美术作品而言,出现在画面上的一切形象,都是表达思想的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凡是画面上的可视形象,不论主次,都有一个刻画的问题。油画家朱毅勇先生的《山村小店》是一幅农村题材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表现一个特定的西南山区农村青年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她们平时亲密来往,交谈彼此的生活琐事。画面上她们一起在小店购物,趴在柜台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在琢磨。这是经常出现在农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她们的服饰、发型以至精神状态,既表现出农村妇女的共性,也表现出某一地区妇女的特性,更是表现出了每个主人公的个性。有年龄的分别,有胖瘦的不同,有性格的差异,这些从她们的背影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在造型艺术中,色彩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六法论之一的随类赋彩,就很直观地说明色彩必须架构在一定的形体之上。只有形式才能作为对对象的描写。但色彩又是绘画语言诸要素中最具情感特征的因素。一切可视的物体在光照中都要显示出一定的色彩关系,通过视觉联想,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应。荷兰抽象主义画家蒙德里安就曾指出:“艺术的真实就是色彩本身的动人效果。”[3]在当代写意性油画表现中,画家更强调色彩的表情特征,认为色彩本身具有主体意义,所以画家运用色彩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把色彩本体的审美价值提到非常的高度。王克举先生是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含糊不清的色彩关系,就像说不明白的话一样没有感染力”。他善于以小面积的、强烈的色块对比来形成画面节奏。强烈明亮的色块与粗犷浓重的穿插交相呼应,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他还有很多对同类近似色的表现,如《三亚——开来花园》、《渔光曲》等,单纯的色系蕴涵着丰富的色彩倾向,使画面具有近似透明或半透明的空灵层次。《静谧的岚谷》是一幅溶入了画家更多艺术探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评论家称这幅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幅作品在画面的处理上首先将别处逆光的山挪移到画面中来,并用了大面积的黑色取代了天空或远山;又将房屋自然形状拆解开,根据感受做了新的造型组合。浓墨泼洒的山峦和光影的村庄交错其中,厚实的色彩、灵动的线条和笔触,都与东方气质和情感相契和。[4]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也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阐述他的美学思想:“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齐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5]油画和我们传统中国画一样,总是要用笔慢慢画出来的,但对于这用笔的笔触,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安排:有人喜欢把笔触藏起来,让形象本身吸引观众;而有些艺术家则喜欢把笔触留在画面上。写意性油画就是从见笔开始的。
在我国,写意性油画这个概念的提出也就近十余年的事情,近几年发展势头尤为猛进,也是一种整体意识。出现了一批象王克举、任传文、白羽平、戴士和等有代表性的人物。白羽平油画风景系列里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戴士和教授对写意油画有着多年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出版过《写意油画教学》的专著。他说:“画家其实是在画自己。”画画的过程是一种自我陶醉,是艺术家的一种品格追求!
总之,从中国人学习油画的百余年历史来看,我们既没有复制欧美,也没有遵循传统,而是不断地学习与创造,走出自己油画创作的新路,这也是中国油画家必须走的路子。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吴冠中.笔墨等于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赵晓洁〕
Research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 and Freehand Brushwork
ZHAO Zhi-wu
(School of Art,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Oil painting servesas the tradition of thewest in the spread of Chinese painting,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In this one hundred years,the freehand brushwork gradually formed.Freehand brushaork was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evaluation standards and"Six Principles",it is a product of localization of oil painting in China,and it is a new trend.
Six Principles;freehand;oil painting
J202
A
1674-0882(2012)02-0107-03
2011-10-24
赵治武(1978-),山西运城人,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