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2012-04-12俞香云
俞香云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俞香云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伦理和人格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能力,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财经类高校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并在具体政策上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必要性;路径
国学经典是指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原创著作,以儒家和道家经典为主。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国学经典之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都能够阅读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吸收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采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普及?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缺乏
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大多很强,但人文教育比较弱。有人指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人文教育不容乐观。就学生而言,人文基础薄弱,存在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就学校而言,财经类高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不高。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莘莘学子产生了巨大冲击。”[1]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更是缺乏。笔者最近做了一项有关财经类高校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情况调查。调查对象有财经类高校各年级1000名大学生,涉及15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财经类大学生对国学所知甚少,阅读国学经典者寥寥无几。在《十三经》中,85%的人只知道《论语》、《孟子》,而且了解程度都停留在中学水平,阅读过《老子》、《庄子》的人只有5%,80%的人对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认识。究其原因,目前财经类院校对国学经典教育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很少,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财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系统、本行业需要出发,强调所谓“专业对口”,因而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等弊端,这种教育的专门化、单一化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分裂。
二、国学经典对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无非是做人和做事。做事的本领可以在具体的各类专业科学知识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则比较难领悟,不是一学就会的,必须要在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浸染中慢慢习得。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和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具有人文精神,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国学经典著作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做人道理,是非常好的人格修养教材。有学者指出:“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2]因此,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对财经类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品位。儒家经典特别强调人格修养,《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智慧宝典。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处在第一位,这表明孔子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学会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把人格修养的要求浓缩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主张人要有仁爱之心,讲道义,懂礼制,要诚信,有智慧,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坦荡荡的君子形象是孔子提倡和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和伟大。阅读《论语》和《孟子》对于当代年轻的大学生非常有意义,能够学会如何修身,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这对绝大多数从小较娇生惯养,个性张扬,缺乏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而且儒家经典著作特别强调孝道,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孝心,懂得感恩。不久前出现的留日大学生在上海机场连捅母亲九刀的恶劣行为就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孝”字有多么陌生,足以说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得到良好传承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也足以提醒人们普及国学经典教育有多么重要。
当下财经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够和诚信道德品质的下降是普遍现象,急需改变和纠正。“教育史的实践证明,反复阅读和背诵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把“生命教育”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人生修养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阅读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心理调节能力。道家经典蕴含很多心理调节的道理。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智慧在于日月的“未始有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庄子追求超越世俗,不执着于世俗,实现精神的自由遨游。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阅读《老子》、《庄子》有利于他们克服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主要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就在宠爱甚至溺爱的环境中长大,阅历少,一旦遭遇挫折,容易接受不了,不能面对现实,走入自杀的绝路,给自身、家庭、社会都造成极大的损失。道家经典可以用审美的超越、出世的理论抚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受伤的心灵,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性格的韧性,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绝境,重新站立起来。儒家经典教人入世的方法,道家经典则阐述出世的道理。儒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提高人生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道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调节心理,克服挫折,走出困境,如何提升人生境界。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对塑造大学生有着互补的作用。对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以伟业,道家之学可以养天年。一辈子非看不可的国学经典,就是《论语》、《老子》和《庄子》。
第三,国学经典都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蕴含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大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有利于塑造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智慧,终生受益。1998年,有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完会之后,提出一个宣言:“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得到了当代世界顶级科学家们的高度认同,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国学经典中富含管理学的知识,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尤为必要。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治国”都是管理工作,所以《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非常有益处。现在许多大学MBA课程中就有《老子》、《论语》等国学经典课程。管理学大多是财经类高校主要的优势学科,学生数所占比例很大。因此,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长,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策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把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普及大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和路线,顺应时代要求的正确举措。
三、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的方法和途径
财经类高校如何成功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呢?正确有效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是成功的保证。学校相关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在具体政策上,要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按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置国学经典课程。今天首要提倡阅读的国学经典包括蒙学经典与先秦经典两大类别,前者的代表是《弟子规》,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有《周易》、《论语》、《老子》、《庄子》等。《论语导读》、《老庄导读》、《周易》、《老子》可以设置成必修课。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不仅适合小学生阅读,也适合大学生阅读。一方面因为他们小时候缺乏儒家蒙学经典的熏陶,需要补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最精炼、最通俗、最易记的表达形式,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既适合儿童,也适合大学生。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二,鼓励教师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讲座,如国学经典讲座月活动。并且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国学经典学会,定期举办读经活动,举办各种国学经典诵读会、诵读比赛等。
第三,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室、走廊等处悬挂我国古代圣贤的画像,张贴圣贤的语录和箴言,还可以设置文化长廊、古代先哲的雕塑群,营造一种离先哲很近的浓厚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先哲的存在和智慧,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另外,因为国学经典时代比较久远,都是文言文,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所在。如何让国学经典穿越时间的距离,变得亲切,变得生动?这就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找到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利用多媒体和音像资料教学,融古典音乐、画面和讲解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用经典中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经典确实对身心有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韩晓燕.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9-10.
[2]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1(1):77-79.
〔责任编辑 郭剑卿〕
The Necessity and Approaches to Popularize Classics of Sinology in Finance-related Universities
YU Xiang-yun
(AnhuiUniversity of Finance,Bengbu Anhui,233030)
The education of classics of Sinology could help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ethics,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boost their capacity in psychological defense and self-regulation.Furthermore,it could also help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good sid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and self-pride in theirmother country,and spark patriotism.Leaders of finance-related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is kind of education and take out solidmeasures.
finance-related universities;popularize;education of classic of Sinology;necessity;approaches
G641
A
1674-0882(2012)02-0093-03
2011-10-24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重点课题(ACJY2D201107)
俞香云(1975-),女,安徽无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