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长治方言俗成语的修辞特点

2012-04-12王利

关键词:反义长治平仄

王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山西长治方言俗成语的修辞特点

王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俗成语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了丰富的修辞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语音、语义和辞格三个方面考察了长治方言的修辞特点。语音上体现了节奏韵律的和谐,语义上使用大量的同义或反义的对称,辞格上主要使用了比喻、夸张、拟声、摹状等修辞手段。

长治方言;俗成语;修辞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方言属晋语上党片。长治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大体情况在《长治方言志》中已有涉及,但其成语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笔者共调查搜集到500余条长治方言的俗成语,主要对其修辞特点进行讨论。

一、长治方言俗成语的修辞特点

王德春先生(1983)曾指出:“修辞学的各个领域,语体、风格、文风、修辞方法、语言美、言语修养等等,都同语境有关,整个使用语言都要受语境约束,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衡量。”方言中俗成语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地域环境,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了丰富的修辞特点。

(一)语音方面——节奏韵律的和谐

1、“二二式”音步:在长治方言的俗成语中,不管其语法结构是否为“二二相承”式,也不管其构成成分是否明确,从节奏上看都采用“二二式”音步。如“瞪眼椭

·落

·(形容眼睛又大又圆)”,后两个字究竟

是什么不好确定,但读起来仍是“二二式”。再如“不分眉眼(形容好坏不分)”,其语法结构是状中结构,层次划分为“不/分眉眼”,但读起来也还是“二二式”,即“不分/眉眼”。

2、平仄搭配和谐

声调同异搭配,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长治方言俗成语中音节的常见组合形式有:

平平仄仄:挨工上靠(指按部就班地做事)

身高树大(形容长得魁梧)

烟熏火燎(形容烟很大)

清汤寡水(形容油水少)

平平平仄:黑封兜脸(形容生气的样子)

爬高腰低(形容爬高爬低的样子)

假迷三道(形容假正经、虚伪)

平仄仄仄:妖曳不擦(形容说话办事不认真)

粗手笨脚(形容手脚不灵巧)

平仄平平:尖嘴和稍(形容长相比较丑陋)

干不叽叽(形容很干)

荒草糊坡(形容十分荒凉)

平仄仄平:粗二不糙(形容干活很粗糙)

平仄平仄:鸡不撩子(指做事毛糙的人)

跟倒班替(指帮着某人替换做某事)

仄平仄平:小心小胆(形容小心谨慎)

嫩哇不叽(形容变成粥样)

仄平仄仄:黑灯瞎火(形容非常黑暗)

费心霸力(指投入很大的精力干某事)

直眉蹙眼(形容人生气的眼睛)

仄仄平平:二二乎乎(形容不确定)

诈诈乎乎(形容说话不靠谱)

薄圪连连(形容非常薄)

仄平平仄:圪支歪怪(形容长相丑陋)

秃眉熊眼(形容长相十分丑陋)黑黄儿色(形容脸色不好)仄仄仄平:肚饱眼饥(指肚子很饱但很眼馋)

一刻不闲(形容非常忙碌)

在长治方言中,绝大多数俗成语都讲究平仄配合,既有同调反复,也有异调错综,声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节奏感十分鲜明。

3、双声叠韵

(1)双声:在二二式音步中,相邻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

黑黄儿色(形容脸色不好),有眼得色(形容十分有眼色),白不叉叉(形容颜色或脸色特别白)

(2)叠韵:在二二式音步中,相邻的两个音节韵母(包括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如:

翻箱倒柜(指来回翻腾地找东西),圪料弯三(形容不直),意迷的怔(形容精神不振),稀泥和擦(指道路上的泥很多),支棱砍三(形容说话比较冲),闲言淡语(指闲话)。

4、押韵

刘振前、邢梅萍(2001)认为对于四字格的押韵从语感上看相同的韵母出现在一四、二三、一三、二四位置上都具有音韵和谐、回环照应的效果。在长治方言中,俗成语也具有押韵的特点。如:

胖眉肿眼(形容面部浮肿的样子),圪渣马乎(指小的垃圾),黑灯瞎火(形容非常黑暗),鬼七马八(形容十分阴险)。

5、重言

重言指音节的重叠。在长治方言中,俗成语的重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言重言:指某一个音节的一次重复,常常是第三个音节的重复。如:

黑圪顶顶(形容非常黑),白不叉叉(形容颜色或脸色非常白),灰不叽叽(形容颜色非常暗),厚圪墩墩(形容非常厚)。

(2)双重重言:指两个不同音节的一次性重复,即第一个和第三个音节同时重复,如:

傻傻的的(形容说话办事不靠谱),等等站站(形容前进几步又后退几步的样子),缝缝纳纳(指缝补),二二乎乎(形容犹豫不决),抠抠受受(抠门),洗洗擦擦(指洗刷),墩墩实实(形容长相敦实),滴滴当当(形容穿衣服不讲究),妖妖的的(形容说话没有分寸)。

(3)特殊形式的重言:指中间有间隔的音节的重复,以第一个和第三个音节的间隔重复居多。如:圪地圪旯(指犄角旮旯),没时没晌(指没有固定的时间),没边没沿(形容说话不靠谱),短吃短喝(形容生活上比较拮据),费牙费口(形容费口舌)。

(二)语义方面——同义反义的对称在俗成语中,前两个音节与后两个音节在词义上有同义、反义的关系。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联合结构的俗成语中。

1.同义现象

这种情况是指构成俗成语的前后两个部分在语义上完全相同,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都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且它们各自表达的意思和它们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前后两部分组合在一起后语气有所加强,但语义没有变化。如:

撩猫逗狗(形容挑逗人),丢人败兴(指丢脸),闲言淡语(指闲话),细皮薄肉(形容皮肤好),秃眉熊眼(形容长相丑陋)。

2.反义现象

这种情况是指其构成成分具有反义关系,形成一种形象鲜明的对比、映衬。根据其构成反义关系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构成俗成语的前后两部分的成分意义相反或相对,如:

白明黑夜(指整天),囫囵完整半片不完整(形容好的和不好的)。

另一种是构成俗成语的前后两部分中各有一个成分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另一个成分一般为同义。如:

有酸是甜(形容味道酸酸甜甜的),爬高腰低(指爬上爬下),拿轻扛重(形容能挑起重担),香三臭四(形容与人相处没有原则性),手松手紧(指打毛衣时表现出来的针法)。

(三)辞格方面——修辞手段丰富多彩在长治方言中,俗成语大量使用了比喻、夸张、拟声、摹状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这使得俗成语的涵义凸显得更加丰富。

1.比喻

一个好的比喻往往可以收到变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已知、变深奥为浅显的效果。在长治方言中,俗成语以形象、具体的事物通过比喻的途径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并且有助于理解俗成语的文化内涵。如:

没嘴葫芦(比喻不善言辞的人),没屁抽筋(比喻说话没有逻辑性),血干毛尽(比喻耗尽了精力和钱财)。

2.夸张

有些俗成语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故意言过其实,从程度、性状、数量、质量等方面对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对此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如:

吼天叫地(通过对着天地叫喊来形容说话声音太大),五马十阵(通过五匹马摆成十个阵来形容打造声势),吐天哇地(通过对着天地大吐来形容呕吐得很厉害)。

3.拟声

长治方言中的拟声词较多,有不少的俗成语就是借助于拟声词构成的。利用拟声词语音上的特点,增强了俗成语的表现力,使其语义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

圪咚圪咚(形容大口并不间断地喝水发出的声音),吱吱哇哇(形容大声叫喊的声音),不咂不咂(形容吃饭时咀嚼的声音)。

4.摹状

在长治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俗成语是摹写人或事物状态、动作的。如:

翻箱倒柜(用把箱子翻转、柜子推倒的具体动作来形容乱翻腾把东西弄狼藉的情形)。大眉大眼(用眉毛长、眼睛大来形容人长相好看)。邋遢不叽(形容特别脏)。软哇卜叽(形容东西摸起来或吃起来太软了)。黑浓卜叽(形容颜色特别黑)。“卜叽”是一个意义空虚但表现力较强的后缀,放在表现实在意义的成分后面不仅描写对象,而且还加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增强了厌恶色彩。

二、余论

上文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对长治方言俗成语进行考察和分析。俗成语是方言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俗成语负载着比一般词汇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着生动的人文世界,表达了深刻的处事哲理和反映了丰富的世态人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俗成语比较直接地解释了民俗文化。长治方言中的俗成语也同样反映了当地丰富的历史、自然、经济、民俗等文化内涵,关于此问题容另文再述。

[1]侯精一.长治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2]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1(1):10-13.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姚勤智.平遥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20-24.

[5]王利.山西东部方言研究(壶关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温端政.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特色[J].语文研究,1986(1):1-4.

[7]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北京:书海出版社,1999.

[8]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9]温端政,侯靖一.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10]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王德春.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A].修辞学探索[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3]张光明,温端政.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4]王利.长治县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冯喜梅〕

The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of Idiomsof Changzhi Dialect

WANG Li
(Chinese Department,ChangzhiCollege,Changzhi Shanxi,046011)

Idioms reflect the local people's lif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o exhibit a rich rhetorical features.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from the phonetic,semantic and rhetoric in three aspects in Changzhi dialect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peech embodies the harmonious rhythm,meaning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synonyms and antonyms symmetry,figures of speech on themain use ofmetaphor,hyperbole,onomatopoeia,descriptions of such rhetorical devices.

Changzhidialect;idioms;rhetoric

H172.2

A

1674-0882(2012)02-0064-03

2011-10-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豫两省太行山沿麓方言历史比较研究”(08BYY01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20092037)。

王利(1981-),女,山西长治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猜你喜欢

反义长治平仄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当当鼓
长治学院外语系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这山望着那山高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