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诗歌的精神境界
2012-04-12李建英丁光耀
李建英,丁光耀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
黄道周诗歌的精神境界
李建英,丁光耀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
黄道周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内忧外患的现实,表现出其独特的精神境界。诗歌中深重的忧国情怀和刚直不阿的人格精神尤其突出。其诗时刻关注国事,忧国忧民,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情怀。而诗歌中所表现的刚直不阿、不谐流俗的人格精神,更是其一生品格的生动再现,永远感召着后人。
黄道周;诗歌;精神境界;忧国情怀;刚直不阿;人格
黄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元(或作幼平、幼玄),一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初官右中允,后进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南都覆,唐王以为武英殿大学士,率师至婺源,与清军遇,兵败被俘,不屈死。黄道周是明末著名书法家、学者、作家、爱国志士,一生著述丰富,有四十余种,近二百卷,百万言。其中诗歌有十四卷,七百余首。黄道周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内忧外患的现实,展现出作者深重的忧国情怀和刚直不阿、不谐流俗的人格,其独特的精神境界极为突出,感召着后人。
一、深重的忧国情怀
黄道周生于清贫之家,但父母皆通经史,深明大义,对黄道周的教育很重视,因此黄道周从小饱读诗书,“自经传子籍,旁及诗赋声律铅汞阴阳之学,无不耽精元览焉。”[1](P62)其7岁读通鉴,“便知忠良邪正之辨,人治王道之大。”[1](P62)16岁“于时事得失,往往慷慨指画,有贾生流涕之意,不能身禁云。”[1](P64)38岁中进士,与文震孟、郑鄤相约报国。为官期间,多次抗颜直疏,批评时政,建言献策。明亡后,以一硕儒身份招募兵马抗击清兵,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黄道周的一生,以忠孝为本,时时为国事担忧,希望为国效力,虽屡遭打击,但报国情怀未变。生当明末乱世之际,清军入关,国事危急,国事军情时时牵动着诗人的心,因此诗中对时事多有反映,诗人将个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危难紧紧联系在一起。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向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诗人此时刚辞墓出山,听说遵化已破,作《至三山闻□已破遵化薄都下旅人戒途多相挽者诗以示之六章》(□为原文阙字,下同),其一曰:“多难启兴主,分忧表贱臣。不因王事棘,宁厌小山贫。嘶马向风直,啼鸟当午驯。征鞍行一据,千勿语鲈莼。”[2](P705)在这国家多难之际,诗人希望为国分忧,向往的是“嘶马向风直”报效国家的境界,而鲈鱼莼菜之思千万不要提起。在第五首中写道:“此时思葆旅,日夕抚雕戈”,诗人希望自己永葆青春,保家卫国,充溢着一股效力疆场的慷慨激昂之情。在这一组诗中,诗人用了班超、管仲、毛遂、尹吉甫等典故,用这些贤臣良将激励自己,希望在国难当头之际辅佐君王,保家卫国。得知朝廷羽檄征师,诗人独自携孥出关,作《至建安知□浸中几南诸县羽檄征师驿道萧然乃汰家从独自携孥出关四章》中曰:“极知薪胆意,难与细人尝”、“能无少年涕,欲发圣明前”、“空弦惊月出,遗矢射云陈”、“低回顾江水,何处见安鳞”,表现出其悲哀而奋发之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一片赤子情怀。
崇祯三年(1630),至临安,闻良固失守,作《临安闻良固失守四帅俱衄又有檄止十道师行人次且为之慨然四章》,感慨国无良将,朝中无人:“拊髀思良宰,请缨想仆姑。干城罝兔事,敌国豢牛徒。祭食千乌下,称师一士无。看谁猿臂在,结发欲当奴。”诗人希望有李广那样的抗敌英雄,但朝廷上是“庶士蛙螳怒,文人鹅鹳论”,没有真正的人才可用。在《登州已陷中议剿抚不决诸有司无一人死者至直沽逢抚臣孙元化偕诸道臣浮海至归命司败为之汗颜诗以讯之四章》中写道:“万历中年左顾余,征旗西指此徵车。熹朝初岁东征倦,岛卒南来未警予。借箸自应随指臂,捕蝉空自责詹诸。人材自古撺无尽,四十年来风景殊。”指斥朝中大臣尸位素餐,在关键时刻不起作用,导致战争的失败。
崇祯三年五月,明军击败后金军,收复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史称“遵永大捷”。诗人闻此喜讯,写下《退闻遵永诸城收复志喜六章》,表达其悲喜交集之感以及希望参战之心情。其一曰:“但说城池犹宛若,难言山水自高深。”其二曰:“杀运已除应得泰,平原复起合论才。”“所仗皇灵扶卷旆,萧萧班马又衔杯。”其三曰:“孤荼余烬能挥雨,更赋无衣与卧薪。”忠肝义胆,于此可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消息传来,“先生乃率诸弟子为位于邺园,袒发而哭者三日。”[1](P81)在与钱虞山书中云:“蛰处天末,无殊聋聩。五月二十七日乃闻神州陸沈,鼎湖战血。此自臣子奸回,陷我君父,剖肝泻髓,莫赎其辜”。[2](P188)国家危亡之际,黄道周毅然募兵抗清。以61岁的年纪,以一文士的身份,要指挥士兵在战场上厮杀,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黄道周义无反顾,他希望自己能像东汉开国元勋邓禹辅佐光武帝刘秀一样辅佐隆武帝。为国尽忠之心,在这一壮举中得到了完成。但是事不如人愿,明朝大势已去,起兵几个月后,黄道周兵败被俘。诗人心中充满了壮志未遂的遗憾:“孤臣未遂志,天地此离愁。碧血看犹在,灵威何所求。奇书六甲取,间道五丁收。旷野难逃处,矗然在上头。”[2](P830)诗人决心以身许国:“诸子收吾骨,青天知我心。”[2](P831)
行刑前关在金陵期间的诗歌,充满了国家灭亡的悲哀。《绝粒十四日不死傅君折得玉梅两枝寄瓶中听□弄胡琴六章》其五:“削锯咿嚘调不成,填喉终夜但呼鸣。惟余照水盈盈者,犹识秦淮旧帝京。”《卧禁城渐闻钟声遽然惊觉次第有怀十二章》其二:“紫殿椒图新锁时,岂知禾黍尚离离。铜驼欲诉人闲恨,犹作髦头双泪垂。”《右系尚膳监夜闻钟声感诸旧事不禁潸然有所寄四章》其三:“两朝遗老各悲离,鸿燕参差异昔时。玉斧江流甘一割,新亭何处不相思。”诗人长歌当哭,忧国之情,至死不渝!
洪石秋曰:“夫子之道,忠孝而已矣。其孝如曾子。及其仕也,故其直如柳下,其气似孟子。及其死也,故其风似伯夷。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黄子乎!故其学皆可以为易,其行皆可以为孝经。呜呼!斯道不讲之日久矣!黄子氏出,人始知有君与有亲。”[1](P62)黄道周忠于君王、忠于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在他一生的行动中展现出来。
国家的兴盛与否,与朝廷的用人密切相关。在用人政策上,黄道周和他所崇拜的屈原一样,主张选贤任能,远斥奸佞。而黄道周所生活的时代,明朝廷上往往是小人当道。对于当时朝廷的这种现状,诗人多次上疏直谏,不顾个人的升贬与安危。崇祯五年,黄道周数次上疏,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等,被斥为民。九年,皇上召复故官。当时温体仁招奸人构东林、复社之狱,黄道周以久旱修省,上疏痛陈“国无是非,朝无枉直”。十一年,充日讲官,迁少詹事。廷推阁臣,用杨嗣昌等,他上三疏弹劾杨嗣昌、陈新甲和辽抚方一藻,触怒思宗,贬为江西按察司照磨。正是因为深深地为国家担忧,才如此耿言直谏。
黄道周一方面痛斥奸臣,另一方面对被黜的人才,则极力进谏挽救。崇祯三年,故相钱龙锡因牵涉到督臣袁崇焕诱杀毛文龙的事件中而下狱,黄道周三疏救之,最后钱龙锡得免死,黄道周却连降三级。在《送钱机山解缚出都四章》中诗人对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现状充满愤慨:“□灌昔安在,典型今正颓。湛波枯四渎,黑气滞三台。鸾翮委鹰隼,麟书荡草莱。最怜云汉意,端的近风雷。”
面对忠臣义士的不幸遭遇,黄道周深表悲痛,为自己无法挽救帮助他们而深感愧疚。他在被黜离开京都后,得知吴执御、吴彦芳,御史王瓒琛先后被捕,写下组诗《已出都乃闻吴执御给谏吴彦芳侍御各就系先数日已系御史王瓒琛皆以荐举故闻之恻然愧为逐臣无能代罪陨涕而已八章》,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消息云雷事事殊,出门垂翼已良图。不应白日啼衰凤,坐听空山泣放鴸。世道自须崇察相,通人何必诵迂儒。漫言十世能相宥,千古终无祁大夫。”“总缘支厦捋群木,非谓求鱼取敝筌,霸主犹能开啧宝,清朝何必共防川,空将真谠归台省,流涕宣文七制前。”
二、刚直不阿的人格
黄道周的诗歌,除深重的忧国情怀外,刚直不阿的人格精神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明史》曰:“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3](P6581)在诗歌中,诗人的这一特点处处流露出来,让读者想见其傲岸的风姿。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崇祯认为是党邪乱政,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廷杖之后,关在狱中,杖疮发,乃召医传药,剜去恶肉。在狱中作书与张烴叔曰:“古人于仁义烂时,自裏血肉;仆于血肉烂时,自裏仁义。”[2](P216)在白云库中,斗室如椰子大,不见三光,乃作诅洞之诗自嘲曰:“于今历历成精怪,一灶一床不自在。日光漏线不肯垂,飞鼠飞飞欲昼晦”。又作洞诅之诗曰:“洞壑精灵不捏怪,开襟揖客了无碍。何处白云起库门,強捉人裾作芥蒂。”可见其坚强不屈。在审讯期间,黄道周有诗《自西库过请室复逢除夕十章》,表达其历经磨难而志向不改的情怀。其中曰“事亦古曾有,人今何不堪”、“后死知无怨,偷生尚感恩”、“灰溺存吾性,水坚见物心”、“读易惭虚度,坚贞惜暮年”等等,都能看到其受挫折而愈坚的人格精神。
庄起俦编《漳浦黄先生年谱》载黄道周小时候即“顾独喜挟冊走最高峰,倚松欹石,踽踽忘返。”“虽恂焉髫稚,然修敕翘上,冠履济楚,稍不如意,即弃去,雅不乐与侪俗等夷。”[1](P62)可以看到其性格特点。《重重生诗十二章(辛巳)》其六曰:“颠沛亦吾素,安排知主恩。锄瓜存误手,扶杖觅啼痕。赛醮乡邻乐,闻斋稚子喧。遥知松柏老,眉眼动柴门。”联系诗前小序“壬申岁以二月九日被放出都,辛巳又以是日恭乘木凤,皆值诞辰,仰邀不死,因感旧作,再为重生诗”来看,更能体会到诗人在灾难和打击面前淡然自若和坚定乐观的精神。
关于黄道周的刚直不阿,历史上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如当魏忠贤当权时,经筵故事,展书官必奉书膝行,道周以为经筵道尊,不宜有此,独以平步进。魏珰(即魏忠贤)目摄之,不能难也。黄道周曾经与杨嗣昌在皇上面前辩论而惹怒皇上,仍要抗颜直谏:“臣今日不言,则臣负陛下。陛下杀臣,是陛下负臣!”在其《感怀十章》中,这样的精神有生动再现:“剖肝难再献,斫舌去谁闻”、“丁宁丛桂好,莫与众持攀”、“非无人屈折,不共众低昂”、“只言人破胆,几事鬼摇头”等等。在诗人笔下,苦难似乎是砥砺诗人人格节操的一种特殊方式:“人为多难三分识,花自经霜一倍开。”[2](P916)
正是因为这刚直不阿的人格,黄道周在就义前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浩然正气歌。据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记载:黄道周囚系南京狱中,洪承畴亲往探望,意在劝降。他刚刚自报姓名之后,黄道周就怒目而视:“若岂洪承畴耶?如果洪承畴者,则当年战死,天子且为祭九坛矣。若等从北方来,独不见穹然道左者洪承畴碑,而安得冒若名耶?”洪承畴无言以对,羞惭而退。洪走后,黄道周怒犹未尽,又援笔书写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上联嵌“史可法”三字,下联“成仇”与“承畴”谐音。这则故事有人考证其为虚,但以黄道周的人格精神而言,这则故事又是如此的真实。临刑前,黄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血写遗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然后从容就义。
在黄道周的诗歌中,深重的忧国情怀和刚直不阿的人格精神往往通过大量的典故来表现。而这些典故,主要是历史上的一些忠臣贤相,其中最突出的是屈原。诗人对屈原极为景仰,曾全面模仿屈原的作品,包括《謇骚》(9篇)、《九诉》(9篇)、《续招魂》(3篇)、《续离骚》(2篇)、《九绎》(11篇)、《九盩》(11篇)、《丛骚》(15篇)、《刘招》(1篇)、《续天问》(1篇)一共有62篇。“黄道周的仿骚作品,有对黑暗世道的抨击,对小人当道、贤士失志的愤慨,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对理想节操的坚守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丰富复杂的感情描写,重塑了屈原的形象,也是黄道周自我形象的展示。”[4]在诗歌中,黄道周反复提到屈原,如“只惭渔父问,莫讼正平冤”、“不识谁渔父,能箴楚大夫”、“莫教千古下,比屋诵离骚”、“不应勤酒史,更为写离骚”等等。引起诗人共鸣的,正是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傲岸不屈的人格。
除屈原外,黄道周诗歌中经常写到的历史人物还有贾谊、班超、管仲、毛遂、尹吉甫、李公度、陈子虚、皋陶、契、伍子胥、介之推等等。用这些典故,诗人看重的是他们为国效力的忠心和辅佐国家的功绩,用他们来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像古人那样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虽然黄道周没能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拯救大明王朝,但他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情怀和刚直不阿、不谐流俗的人格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1](明)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M].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
[2](明)黄道周.黄漳浦文集[M].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
[3](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于浴贤.论黄道周骚体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8.
〔责任编辑 郭剑卿〕
The Spirit Realm of Huang Dao-zhou’s Poetry
LIJian-ying,DING Guang-yao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Beijing,100102)
Huang Dao-zhou's poetry,reflecting the reality of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of the times he lived in,demonstrated its unique spiritual realm.In the poetry,the deep concerns about country and personality spiritof upright and outspoke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state affairs,people,show a poet to the world as their own lofty sentiments. The upright,not harmonic common personality in the poetry,is its life character alive,always inspire later generations.
Huang Dao-zhou;poetry;spiritual realm;concerns about country;uprightand outspoken personality
I207.22
A
1674-0882(2012)02-0050-04
2011-10-28
李建英(1972-),女,四川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book=53,ebook=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