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2012-04-12李东华刘文英
李东华,刘文英
(江西省抚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江西 抚州344000)
警察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李东华,刘文英
(江西省抚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江西 抚州344000)
在新的历史时期,警察训练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的挑战。警察训练如何突破瓶颈,达到新的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警察训练;质量监控;学考实战化;专业训练
当前,警察训练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警察训练也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经过不懈努力,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地提高,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进一步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打造成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使警察训练面向实战,着眼未来,是警察训练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当前警察训练面临的严峻课题。为此,我们结合警察训练的实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思考警察训练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等重要问题。
一、优化训练计划
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当前,有关警察训练的规划、条令、实施意见等都从宏观上明确了警察训练的内容、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则存在着生搬硬套以及课程内容过时、滞后等现象。对此,笔者认为,警察训练计划的制订,要不断地进行优化。
(一)注重计划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掌握好预防和应对这些犯罪的知识与技能显得非常重要。纵观上级的文件规定、精神,大凡对训练计划作出一般的原则性的规定,那么,作为各地实施训练的院校、基地,则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强化课程开发,在把握好原则的基础上,作细节的安排、调整,并且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出前瞻性和预见性,体现出预防、打击犯罪的主动性。由此,警察训练的计划一方面务必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要走在形势的前面,正所谓未雨绸缪。
(二)注重初任训练、晋升训练与专业训练平衡发展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明确了警察训练包括初任训练、专业训练和晋升训练。鉴于初任训练和晋升训练规定比较硬性,即初任训练须训练合格,方能正式任职和授予警衔;晋升训练则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晋升职务或者晋升警衔前的训练,所以这两种训练在思想上比较重视,组织、实施也比较到位。专业训练是根据警察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的训练,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每三年参加一次专业训练。基层公安机关由于警力欠缺,上级公安机关组织的专业训练无法普及到该专业的每个民警,县级公安机关则由于硬件、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以及实际工作与训练时间相冲突等因素,导致专业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很难开展集中专业训练,专业训练呈薄弱态势,这直接影响到警察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公安工作的质量。
因此,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应把专业训练列为重要的工作计划:一是全员轮训,上级公安机关分专业、警种开展专业训练或专题培训,该专业的民警分期分批接受训练;二是基地建设,把县级公安机关的训练基地建设好,以便随时随地即可开展岗位练兵;三是专业比武,可组织不同级别的各类专业比武,以此促进各专业训练扎实开展。
(三)注重提高民警的综合能力与科学文化水平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犯罪手段高科技、高智商屡见不鲜。因此,在警察训练的计划中,应把现代科技知识纳入训练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公安民警对付高科技、高智商犯罪的能力,增强公安民警应用高科技服务公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公安工作还要求民警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机智、敏锐、分析能力强、通达、有战斗力。所以,在训练计划中,应该具有对民警开展的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美学以及更新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以此打造出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较高的警察队伍。
二、完善训练实施体系
有了很好的训练计划,则要看其能否得到有效地实施。众所周知,计划的实施依托人、事、物、制度等等,这些因素是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是否存在弊端、存在什么弊端,直接影响到警察训练的效果、影响到警察训练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万不可等闲视之,要用真心、用实意,动真格、不含糊。
(一)强化考试考查制度
不执行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教与学均无压力,导致的后果只能是训练走过场。因此,要确保培训质量,必须严把考试考查这个关口,消除以往学员在培训中存在的学好学坏一个样,消极应付以及考试流于形式等现象。在民警初任、晋升或岗位培训中实行考试闭卷、考训分离,建立末位淘汰机制,确定必要的淘汰率。对考试考查不合格的学员不颁发合格证书,要求其自费参加下一期同类培训班的培训,不合格者不予办理授衔、晋升或任职手续,年度考核不确定档次。
(二)强化训练管理机制
“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培养过硬作风,打造队伍过硬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培训不走过场的关键。警察训练应严格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令行禁止,严格请假、考勤制度,规范一日生活制度、内务管理制度,严肃教学训练秩序,严格警容风纪。
此外,建议参训民警每晚安排两个小时的晚自习,让学员进行课业的复习与总结,并且实行晚点名制度,避免参训民警动辄打牌、出去喝酒、无所事事等不良现象。同时,要摒弃怕得罪人的思想,大胆管理、严格管理。
(三)强化训练基地建设
训练基地是训练的重要载体,其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很多地(市)级警察学校、县级公安机关训练基地的建设都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缺乏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场所、缺乏公安执法实验馆、情景模拟训练馆、室内电子射击模拟馆等等,缺乏诸如查缉、反绑架、反劫持、反恐怖、处置突发事件等用于警务实战的防护训练器材,以致有些训练科目根本无法开展;同时,警务实战教官缺乏,也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以及当前基层公安实战的形势要求。
因此,切实加强人才、经费、物力的投入,很有必要。第一,公安机关要舍得把党性强、业务熟、懂教育、年富力强的同志安排到在职民警训练部门和机构工作,把懂业务、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安排到学校当教师或教官。对这些同志,在提拔任用时予以优先考虑。第二,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将5%的业务经费用于在职民警训练。同时,多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在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要争取由地方财政立项并纳入计划。第三,要舍得把好的实验设备、训练器材、计算机、图书等放在训练基地,这既能满足工作需要,也能保证民警有机会学习使用。
三、探索积极的训练体系建设措施
警察训练计划得以有效实施,是个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同时,要谋求警察训练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则应思索和探讨如下问题:
(一)受训情况奖惩化
这是警察训练工作发展的催化剂。
警察训练应建立和完善警察训练奖惩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严格、科学、公正的训练考核、考评办法,把考试、考查、考核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民警和实战单位训练效果的考核考评。把民警参加学习训练情况纳入任职晋升和选拔任用的资格限制范围和考察内容,把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
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训练中懒散、不认真的民警,严肃处理,做到奖罚分明。考核考评的结果,要与单位的年度考核、立功授奖直接挂钩;与民警的年度考核、晋职、晋级、晋衔等直接挂钩。凡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参训民警,在单位本年度考核评先中优先考虑;凡训练中有补考情况的,不得参与单位本年度评先;多次参训考核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在立功受奖与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并且制定《人民警察训练奖励办法》,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促进调训单位、承训单位以及民警训练积极性的大力提高。
(二)技能学考实战化
这是警察训练工作发展的重要攻击点。
警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战,因此,在警务技能的学习、考核活动中,应摒弃传统的学院派的做法,不能仅从理论上传授该如何如何做,以及进行一些花拳绣腿的操练。应对训练的模式、方法进行颠覆性改革,突出警察训练的实战特色。
在训练中,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围绕公安实战的需要,从民警执法、值勤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环节抓起,加强搜查、盘问、缉捕、防卫、解救、擒拿、格斗、射击、攀登、泅渡、驾驶等科目的训练;尤其要加大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实战模拟训练、情景训练;积极组织开展处置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的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调动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民警的公安实战本领。
此外,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术的考核,也应转变考核方法,侧重能力培养,以“实战化”的形式进行。以接近真实的场景来考核检验参训民警的实战处置能力,增强参训民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提高训练考核的实效。
(三)教学质量监控化
这是警察训练工作发展的命脉。
没有质量的训练是失败的训练。当前,警察训练的过程监督控制与效果检验机制不够完善,笔者认为,无论警察训练如何改革,建立健全以内部教育、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外部监控相结合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是警察训练工作永恒的主题。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在全国普遍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因此,务必结合警察训练的实际和特点,建立符合国民教育宏观要求和公安工作微观实际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控可从教师备课情况、授课情况、学员评价情况、考评组评课情况等方面进行,每项又可量化为教学态度认真的程度、教学内容传授正确的程度、教学方法得当的程度、语言表达准确的程度、联系实际密切的程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接受程度等。在评估监控方式上可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教案、组织听课、优质课评比、汇报演练等来进行。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果断地进行纠正和改进,从而使警察训练出质量、出效率,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优质资源基层化
这是警察训练工作发展的源泉。
警察训练工作服务于基层,同时,警察训练工作的开展又来源于基层。基层是警察训练工作得以发展进步的源头。
因此,上级警察训练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应注重源头设计,强化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民警的培训需求,使训练工作更符合民警的岗位职责和发展要求。
经常针对不同阶段公安工作的形势、现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公安工作的情况,了解基层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需要解决什么难题和困惑。一方面,可以掌握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送教下基层的活动,答疑解难,并且教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操作,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此外,还可选送优秀教师支持基层警察训练工作,盘活训练资源,从而促进基层训练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
[1]郑群.公安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辨析[J].公安教育,2008(12):19.
[2]马卫东,阮仕喜.强势推进新一轮警务革命[N].人民公安报,2010-01-07.
[3]张立刚.警务革命视野下的中国警察教育改革[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3).
[4]刘军.德国警察教育训练情况及启示[J].森林公安,2005(1).
[5]李光文.我国公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归位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3).
[6]柳卫民.健全警察教育法规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2).
D631.1
A
1673―2391(2012)08―0183―03
2012—05—10
李东华,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省抚州市人民警察学校;刘文英,女,北京人,江西省抚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教务科。
【责任编校: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