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警察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12-11-02王云才
王云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国际警察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王云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国际警察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是以1991-2011年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数据为基础,以CiteSpaceⅡ软件绘制警察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警察学研究的国家、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经典文献以及研究前沿与热点进行了直观地展示,探索了国际警察学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厘清了二十年来国际警察学研究的路径。
警察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 SpaceⅡ
“警察是和国家一样古老的”[1],它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出现,没有国家的警察和没有警察的国家皆不存在。近现代警察诞生180余年来,有关警察问题的研究逐渐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警察学。简言之,警察学是研究警察知识体系和警事活动规律的科学。所谓警察知识体系,包括:警察的一般知识,如警察的产生、本质、职能和法律责任等;警察的基本规范,如法律、政策、义务、纪律和职业道德等;警察的组织管理:如管理体制、录用考核、培训晋升、辞职退休等。所谓警事活动规律,包括:警察客体的活动规律,如犯罪行为、治安案件、灾害事故等;警察主体的活动规律,如警察素质、队伍建设、警察监督、警务情报等;以及警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中国以往警察学的研究着眼于概念界定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国际警察学与中国警察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注重各领域中实践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在适应全球警务瞬息万变的形势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基于此,笔者力图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对国际警察学知识域的结构和演变进行可视化研究,为全面把握世界范围警察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帮助。科学知识图谱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新领域,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以透视专门知识域中研究路径的变化并预测学科研究的前沿态势。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1965年,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D·Price)发现,在科学引文网络中,越是频繁被引用的文章越可能是新近发表的文章,他于是提出“研究前沿”的概念以描述学科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3]。1994年,皮尔逊(O·Persson)对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做出界定:“从文献计量学来看,引文形成了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组成了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由共引聚类来表示,共引聚类中的文章越来越多,知识基础也逐渐增大[4]。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认为,文献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引用关系可以用“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时变对偶来表现,在这里,引文并不是局限于固定的、与时间无关的知识基础上,而是期望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将会同其研究前沿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进,可见此处定义的研究前沿强调的是新趋势和突变特征[5]。有鉴于此,本文以陈超美博士研究组开发的Cite SpaceⅡ为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直观地展示警察学领域的经典文献与学科发展路径。Cite SpaceⅡ建立在引文分析与共被引分析理论基础上,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并借鉴计算机图形学、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加入了最小生成树与路径修剪等图论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文献,笔者以“police science(警察学)”为主题词对1991-2011年间以英文发表的“article(文章)”、“proceedingspaper(会议论文)”类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769条文献记录,数据下载日期为2011年10月18日。
二、国际警察学研究力量分析
(一)国家分布与研究机构分析
CiteSpaceⅡ可将各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时以节点“年轮”的大小和颜色直观展示出来。在软件界面中设置“Time Slice(时间片段)”值为“2”,网络节点选择“country(国家)”与“institution(机构)”,主题词来源选择“title(标题)、ab-stract(文摘)、descriptors(描述项)、identifiers(标识项)”,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寻径算法)”,数据抽取对象为前30项(top 30),运行Cite SpaceⅡ软件,得到警察学研究国家分布和研究机构聚类图谱(图1)。
图1 警察学研究国家与研究机构聚类图谱
由图1可见,警察学研究论文分别来自以美国、英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中心的聚类簇,结合表1从各节点的发文频次看,美国的文献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英格兰、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瑞典、苏格兰和法国等。在整个网络中,英格兰的节点中心性最大,表明共现网络中大多数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与它有合作关系,中心性较大的国家还包括西班牙、苏格兰、奥地利、德国等。按研究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世界前十位的警察学研究机构如表1所示,包括位于佛吉尼亚阿灵顿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学会、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华盛顿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密苏里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澳大利亚的蒙那什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
表1 警察学研究主要国家与研究机构一览
(二)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Ⅱ软件中设置“Time slice(时间片段)”值为“2”,网络节点选择“author(作者)”,“title(标题)、abstract(文摘)、descriptors(描述项)、identifiers(标识项)”,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寻径算法)”,引文数量(c)、共引频次(cc)与共引系数(ccv)的阈值设为(2,2,15)(2,2,15)(2,3,15),运行Cite SpaceⅡ软件得到警察学研究主要作者聚类图谱(图2),其中有节点54个,连线31条。
图2 警察学研究作者聚类图谱
通过对769篇警察学文献的作者的统计,发现共有500名作者,其中在1991-2001年间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10人,如表2所示,可见国际警察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相对较少。图2显示,警察学研究26位主要作者构成了相对显著的 9个研究群落 A、B、C、D、E、F、G、H、I,而表 2中十位关键作者中只有阿兰·F·威廉姆斯与罗杰·D·怀特两人在图2中被显示有引证关系,分别位于群落F与I中,这说明发文量较高的作者大多是独立开展研究的。
表2 警察学研究关键作者一览
三、国际警察学研究引文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来看,引文形成了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组成了知识基础。陈超美博士把普赖斯提出的“研究前沿”概念进一步引向可操作层面,他将“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将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定义为在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6]。CiteSpaceⅡ软件根据连续的时间切片(time slice)再现引文和“共引轨迹”,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
(一)国际警察学研究知识基础分析
在Cite SpaceⅡ软件中设置“time slice(时间片段)”值为“3”,网络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被引文献)”,主题词来源选择“title(标题)、abstract(文摘)、descriptors(描述项)、identifiers(标识项)”,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寻径算法)”,引文数量(c)、共引频次(cc)与共引系数(ccv)的阈值设为(2,3,20)(3,4,20)(4,3,20),运行软件得到警察学研究引文时间序列图谱(图3),其中有节点155个,连线188条。
图3 警察学研究引文时间序列图谱
图3中(#0、#1……#32)显示,警察学研究形成了33个聚类,其中#15、#17、#18、#19、#21、#23、#25、#26、#30 的聚类文献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警察学经典文献的研究主题。这些聚类文献分别以predicting type、indigenous people、citizen complaint、Hispanic、perception、determining policing model、alcohol、characteristic和drug为聚类主题词。国际警察学的经典文献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这些文献除了被引频次比较高之外,按照社会网络中介中心性指标衡量,一般还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性较高的节点在那些并不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引文网络中,高中介中心性的引文处于许多其它两个引文之间的路径上,以此可确定该引文居于网络的关键位置。本文在绘制警察学知识域引文图谱时,将析出的相关数据汇总,发现1991-2011年警察学研究领域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经典文献有10篇。图3中这些经典文献由紫色节点表示,其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清晰可见。
1971年阿尔伯特·J·瑞斯(AlbertJ.Reiss)发表的《警察与公众》(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根据36人与所选城市警察在八小时内全接触过程中获取的警察逮捕、执勤、警务行动以及决策方面的数据,研究了警察打破法律常规行为的情况及其与亚文化的关系,作者指出警察的道德和公众的道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不能苛求警察道德水平一定要高于其他公众。1983年N.艾坡奥(Apple N)发表的文章《邻近的种族成份与居民对警察表现的评价》(Neighborhood racial composition and residents'evaluation of policepe rformance)主要研究了居民种族组成和种族观念以及这些因素对警务活动评价的影响。1985年戴维·L·卡特尔(David L.Carter)发表的论文《西班牙人对警察表现的看法:一项实证评估》(Hispanic perception of polic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assessment)根据500名德克萨斯州西班牙裔人对警察表现的调查数据,发现地方警察、治安警察以及国家安全部门警察的不尽人意的表现和公众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文章认为警察在警务活动中表现出的“坏态度”和种族歧视倾向更大程度上源于警察与公众缺乏有效的交流。1989年大卫.W.霍斯莫尔(David W.Hosmer)等人发表的论文《最佳子集逻辑回归》(Best Subsets Logistic-Regression)为警务工作量化评估提供了数学优化模型。1990 Komanduri S.穆尔蒂(KS.Murty)发表的论文《亚特兰大黑人社区警察的形象》(Theimageofthepoliceinblack atlantacommunities)通过将600个黑人随机样本按照各种指标分类,对不同类别黑人被控告者心目中的警察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进行研究,并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当关注高犯罪区域单身居民和青年人的需求。1994年韦斯利·司可根(Wesley G.Skogan)发表的论文《芝加哥社区警务人员集体认知的评估——赢得警官的忠诚与智慧》(Winningthe hearts and minds of police officers:an assessment of staff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policing in Chicago)认为社区警务的成功取决于负责实施计划的警官,比如1993年3月芝加哥社区警务行动(CAPS)付诸实施之前,针对行动的满意度、行动人员的监督和警官们对行动态度的调查,显示了警官们对CAPS的矛盾心理,他们支持其中一些非犯罪管控行动,对徒步巡逻则不予支持,而对该行动之于打击犯罪和改善邻里关系的效果则持怀疑态度。
1991年,伦纳德.埃文斯(Leonard Evans)出版了其专著《交通安全与司机》(Traffic safety and the driver),埃文斯在书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交通事故将引发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司机、车辆以及各种行车环境的数据的统计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交通安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论。1992年韦恩.A.雷(WayneA.Ray)发表的文章《精神刺激药物和老年驾驶者中机动车事故的风险》(Psychoactive drugs and the risk of injurious motor vehicle crashes in elderly drivers),通过具体而翔实的统计数据对精神刺激类药物对司机或各类驾驶人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现代交通管理极具参考价值。1995年卡尔.金(Karl Kim)的文章《涉事司机与前座旅客使用安全带的预测:夸大报告的矫正》(Predictors of safety belt use among crash-involved drivers and front seat passengers:adjusting for over-reporting)认为警方报道的数据很少被用来调查安全带使用和它的预测因子,即使现场调查的数据广泛地支持安全带的效用,研究显示座位特征、驾驶环境与安全带的使用之间有紧密关系,醉酒驾车会影响到安全带的使用。
上述文献是警察学研究的优秀成果,集中反映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警察使用与社会效果,以及警察在现代交通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其基本观点被世界许多国家吸纳并用于指导社会管理、治安工作以及打击犯罪的活动中。不可否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警察学研究水平大相径庭,而警察运用的社会效果又因具体国情而不同,因此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应学习其进行实证研究的方式以优化警察运用,提高国家警察运用的效率与效果。
(二)国际警察学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处于未萌状态的研究主题或正待兴起的理论趋势,追踪研究前沿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未来方向。标注研究前沿的一般方法是从引用文献共被引聚类的文章中提取出词集,根据克林伯格的突变检测算法可以通过检测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做引文分析,达到跟踪学科前沿的目的[7]。陈超美认为,使用突变词(burstterms)比使用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更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8]。利用Cite SpaceⅡ提供的突变词探测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突变词(burstterms)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用以揭示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在 Cite SpaceⅡ软件界面设置“time slice”值为“1”,网络节点选择“Term(术语)”,主题词来源选择“title(标题)、abstract(文摘)、descriptors(描述项)、identifiers(标识项)”,主题词类型“burstterms(突变词)”,数据抽取对象选择前30项(Top 30),运行软件可以得到警察学研究前沿突变词时区透视图谱(图4),其中探测到突变词352个,经过路径修剪得到关键节点153个,连线51条。
图4显示,以突变词展现的警察学研究前沿的演变在1991年至2011年间出现了四次。A区代表1990-1995年出现的第一次研究前沿变化,研究核心集中于对摩托车肇事案件和醉酒驾车问题的研究;B区代表1996-2000年出现的第二次研究前沿,虽然研究仍集中于应对交通事故,但重点已转向对事故率和事故原因的分析;C区代表2001-2005年出现的第三次研究前沿,研究的核心由交通事故转向性犯罪以及社会学领域;D区代表2006-2011年出现的第四次研究前沿,主要着眼于刑事侦查、刑事司法及法医学研究。可见,警察学研究范畴在二十年来逐渐扩大,而研究主题则呈现出多变与多维延伸的态势。
四、结语
此项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权威文献为研究基础,应用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和基于Cite SpaceⅡ的知识可视化技术对警察学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展现了国际警察学研究的概貌,为专业人员把握国际警察学研究力量分布、警察学研究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奠定了基础。由于样本数据库与主题词的选择,以及软件运行过程中阈值的设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研究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之处,尽管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国内警察学研究成果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国内警察学研究确实需要借鉴国际同行研究的经验,并时刻关注国际警察学研究前沿,如此才能推动我国警察学研究不断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4.
[2]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9-12.
[3]D.Price.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J].Science.1965,Volume 149,Issue 3683:510-515.
[4]O.Persson.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Volume 45,Issue 1:31-38.
[5]侯剑华.国际能源技术前沿热点领域演进的可视化[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140-141.
[6]陈超美.Cite 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2005(3).
[7]Kleinberg J.Bursty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streams[C].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2:91-101.
[8]陈超美.Cite 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2005(3).
D631.1
A
1673―2391(2012)08―0173―04
2012—05—22
王云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2011RSC001)。
【责任编校:周文慧】